德州民俗文化

作者&投稿:督温 2025-05-15
山东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2、两夹弦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3、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4、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分为滨州东路大鼓和诸城东路大鼓,诸城东路大鼓简称“诸城大鼓”,其前身是“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
5、柳琴戏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夹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路大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琴戏

德州杂技 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已有记载。 每逢冬闲或灾荒年,农民便三五成群或一家一户外出奔波,靠卖艺谋生。春播和秋收再赶回家来务农,这种半农半艺的传统,已有千年之久。 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庙会之后,艺人们四散而去,近走天津、北京,远出关东、下江南,还有的只凭一把飞叉或牵一只狗熊,远走天涯,漂泊异国。 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 德州高跷: 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尤以小锅市兴起较早,系运河漕运通航后随船由河北通州坝学来,至今已500余年。 登场表演高跷的人物7、8、9对不等,一般为头佗、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八对,有的还扮有醉老道、老座、县官、书童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民间生活片断,间以调情逗趣。用于主要路口、街头、较大单位门前及观众稠密处,表演中竟相发挥技巧,心情表达内容,即兴抓哏逗趣,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 德州跑驴: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结识了德州驻军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表演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武城花杠舞: 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主体上方饰以玉米、棉花、五谷等类彩色纸花,配以牡丹、菊花月季、荷花等绢花、纸花,扎在主体上方的外倾枝条上,十分美观。它只用一条两丈余的弹性强而又轻的杠子抬。故名花杠。主体顶端竖立一支鸡毛掸取其吉字之意,下照一支传统戏中用的红布灯,合成一体,取其吉星高照之意。抬花杠的人均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时兴致浓的老者,一时心血来潮也抬上一番。抬杠人身着布色一致,或红或白或黄或绿,但均饰以如意花头,腰间束一条宽幅红腰巾子,装束考究,潇洒大方,头包一块或黄或红大方巾,但要利落,以便抬头之时,花杠从肩上移到头顶,那时更显技艺高超,抬花杠人配合架鼓点,走以八字步、大字步等,配合花杠主体上的串铃声,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 音乐舞蹈 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 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鼓、梆子、云锣、中钹、小钹、镲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又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等现代化乐器,表演也增加了流行剧目。吹打乐曲主要包括传统民间乐曲、曲牌、现代乐曲、流行歌曲等。传统曲目有《百鸟朝凤》、《停庄台》、《哭皇天》、《大摆队》、《娃娃腔》、《柳青娘》、《梅花三弄》、《夜浮沉》、《将军令》等;曲牌有《叫开门》、《头通》、《二通》、《七宫开门》等;现代乐曲有《步步高》、《花好月圆》、《金蛇狂舞》、《山村来了售货员》、《扬鞭催马运粮忙》等。 乐陵的唢呐高手刘风祥,绰号“吹破天”。他的独奏《河北梆子》曾获文化部颁布的优秀节目奖,并由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入舞台艺术片《泥土芳香》。 近年德城区拯救挖掘出了“篪”、“埙”两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并为之谱写演奏了《打洋牌》、《海琴歌》、《孟姜女》、《梅花三弄》等古曲。 现在,城市居民中,青年人热衷在小广场上跳交谊舞,俗称“街舞”。老年人则利用早晨和傍晚跳健身舞。而在县城、乡镇较流行的民间舞蹈有鼓子秧歌、莲花落、狮子舞、高跷、旱船、龙灯、云灯、七巧灯、腰鼓等20余种。 刺绣 刺绣多为妇女,项目有枕顶、鞋面、炕围、荷包、兜肚、腰带、腿带等,题材有:菊、兰、梅、莲、鸡、鸟、凤、鱼、蝶、虫等。 剪纸 剪纸多为窗花、炕围、花边、包角云等,一般常见题材多取材于生活事物。其内容多是“麒麟送子”、“麻姑拜寿”、“龙凤呈祥”、“吉庆有余”、“双喜”等祥瑞图案,贴于窗上或内屋顶中。这些作品都呈现一种质朴、明快的生活气息和富有感情的装饰美,体现了创造者的想象力和概括力。 夏津小调 夏津小调又名琴曲,群众俗称“小调子”,该县师堤村孙老平为创始人之一。曲种多达60余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摇调》、《娃娃腔》、《糊涂调》、《反糊涂调》、《迭断桥》、《风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代表曲有《顶灯》、《秃子闹房》、《要婆家》等。 夏津民歌 夏津民歌丰富多彩,编印成册的就有403首。其中有3首编入1982年版《中国民歌集》。传统民歌中情歌占大部分,如《盼五更》、《怨佳人》、《小兰花》、《张家二姑娘》等;其次是劳动号子,流传较广的有《打夯歌》、《蛤蟆吵湾》、《开舟号》等;此外,以表现生活情趣、抒发个人情怀和赞美大自然为题材的民歌,也占很大比重,流传较广的有《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绣花灯》、《放风筝》、《十双红绣鞋》等。 新民歌兴起于五十年代,是在挖掘整理传统旧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从思想到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夏津民歌的顶峰。《暖小猪》、《王大娘喂鸡》被搬上了银幕,录制了唱片,载入了《中国民歌集成》。 夏津哈哈腔 夏津哈哈腔,亦称吹腔,在该县流传约有170年的历史,其代表是马堤吹腔。相传最早将吹腔带到马堤村的是张老靳。 乐陵乐子秧歌 乐陵乐子秧歌始于明代,大致是男女各六至八人不等,男持竹棍钳上铜钱儿,女持竹板,随锣鼓起跑、走场、编串、起唱。 乐陵大实话 乐陵大实话多以朴实的实话为内容,形式朴素明快,可随时填词。至今广为流传。 乐陵摇葫芦 乐陵摇葫芦表演形式为二人此进彼退,彼往此复进行演唱。 乐陵渔鼓腔 乐陵渔鼓腔以竹筒蒙猪或羊的护心皮,打击伴奏,奏时左臂竖抱渔鼓,右手击筒底,常与筒板合用。一人唱,一人击筒伴奏。 乐陵轧蔑子 乐陵轧蔑子流行于朱集一带,二人一进一退,来回拉着碌碡似轧物状,唱《哭五更》调,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娱乐形式。

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等。

德州民俗文化节

德州民俗文化节由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商务局、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德州市旅游局、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德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主办。

始于2011年1月14日,在德州市中心广场、董子文化街等几大景区举行。

文化节期间除举办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全国名优小吃荟萃、地方土特产展览等文化活动,还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德州杂技、柳子戏、琴书、五音戏、一勾勾、吹腔等曲艺展演。

既有锣鼓、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特色节目,又有老年艺术团、京剧票友会等民间演出。为市民呈现具有浓郁的德州地方特色和地域饮食文化的盛宴。

扩展资料

德州小吃

1、德州bai小吃糟溜鱼片,糟溜鱼片是一道很有代表性的汉du族zhi名菜,属于鲁菜,也是火候菜。此菜肉质滑dao嫩,鲜中带甜,糟香四溢,深受美食家的青睐。

糟是指用香糟曲加绍兴老酒、桂花卤等泡制酿造而成的香糟卤,所以烹制出的鱼片,香郁鲜嫩,味美无比。

2、德州小吃大柳面,大柳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特色传统名吃,属于鲁菜系,是德州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

3、德州小吃烤花搅鲑,烤花搅鲑鱼是以鲑鱼为主料,用旺火片烤而成,德州名菜之一,另外,鲑鱼是孔府菜中的上品,所以此菜在整个山东省都广为流传,不过各地区的烹饪方法和口感略有不同。

德州的烤花搅鲑鱼,除了体现了鲁菜的咸鲜特点,还有浓郁的辣椒和孜然香味,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一、木偶小戏

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

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

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

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褡裢,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

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

两人互相使绊,翻滚在地,干净利落,不露破绽,博得围观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时,艺人头从大褂衣襟下钻出,假二人上半身横背在艺人背后,向观众要钱。

这项技艺非常吃力,人们纷纷给钱相助,一场下来,运气好了,也能收得块儿八角,为了卖艺糊口,演出一天,当黄昏收场时艺人已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变戏法

“民间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魔术多是在剧场舞台上表演,观众距离远,并且常借助于幕布,灯光、电子道具等,艺技逼真,而民间戏法则在街头撂摊,没有任何遮蔽,前后左右都是观众,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全凭艺人手疾眼快,技艺巧妙,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实在不易。

四、玩猴的

艺人手牵猴子,小叭儿狗,背着简单道具,在庙会、市场、街头撂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牵着猴子,还拿着小辫子(猴子性野,淘气好动,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从小训练,它懂主人的话,艺人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

如: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子,在杆子顶上坐着,端着盘子给观众要钱等。小叭狗会蹦、会跳、会坐、会立、会作揖、会拜谢、会钻圈、会跳圈等。艺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连说带唱,使观众开心一笑。

五、绣球灯舞

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追寻它的足迹,官庄绣球灯舞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贺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过后,淳朴善良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正月十五闹花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官庄绣球灯舞就在那个时候诞生了。



一、木偶小戏

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

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

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

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褡裢,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

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

两人互相使绊,翻滚在地,干净利落,不露破绽,博得围观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时,艺人头从大褂衣襟下钻出,假二人上半身横背在艺人背后,向观众要钱。

这项技艺非常吃力,人们纷纷给钱相助,一场下来,运气好了,也能收得块儿八角,为了卖艺糊口,演出一天,当黄昏收场时艺人已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变戏法

“民间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魔术多是在剧场舞台上表演,观众距离远,并且常借助于幕布,灯光、电子道具等,艺技逼真,而民间戏法则在街头撂摊,没有任何遮蔽,前后左右都是观众,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全凭艺人手疾眼快,技艺巧妙,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实在不易。

四、玩猴的

艺人手牵猴子,小叭儿狗,背着简单道具,在庙会、市场、街头撂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牵着猴子,还拿着小辫子(猴子性野,淘气好动,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从小训练,它懂主人的话,艺人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

如: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子,在杆子顶上坐着,端着盘子给观众要钱等。小叭狗会蹦、会跳、会坐、会立、会作揖、会拜谢、会钻圈、会跳圈等。艺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连说带唱,使观众开心一笑。

五、绣球灯舞

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追寻它的足迹,官庄绣球灯舞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贺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过后,淳朴善良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正月十五闹花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官庄绣球灯舞就在那个时候诞生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德州民俗文化
德州民俗文化节由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商务局、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德州市旅游局、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德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主办。始于2011年1月14日,在德州市中心广场、董子文化街等几大景区举行。文化节期间除举办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全国名...

德州是哪个省的
文化特色:德州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如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此外,德州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庙会、集市等。综上所述,德州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不仅...

德州1000字当地民俗总结
德州的刺绣多为妇女所从事,项目包括枕顶、鞋面、炕围、荷包、兜肚、腰带、腿带等,题材有菊花、兰花、梅花、莲花、鸡、鸟、凤、鱼、蝶、虫等。剪纸 德州的剪纸多为窗花、炕围、花边、包角云等,常见题材多取自生活事物。作品以质朴、明快的生活气息和富有感情的装饰美为特点,体现了创造者的想象力...

德州旅游景点大全,让你玩转山东之都!
德州文化庙会是由德州市政府主办的传统文化展示盛会,游客可以欣赏到德州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包括文化演出、民俗展览、工艺品展示等。2. 自然景观 齐云山是德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被誉为“东方桃花源”。山上的自然景观之美不亚于其他著名名山大川。除了山脉、谷地、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外,还有寺...

德州1000字当地民俗总结
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 德州高跷: 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

探寻德州旅游胜地,深入体验当地文化风情
德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些活动包括:德州山东·大运会、德州宜家·家庭宴会、东昌府庙会、花会等等。这些节日和庆典活动反映了德州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游客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深入了解 德州的民俗文化,感受当地的文化...

德州方圆怎么样
德州方圆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如西安钟楼、西安大雁塔、黄河游船等,它们是西北民俗的象征,令德州方圆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德州方圆还有许多著名的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令德州方圆更加生动多彩。4、美食文化 德州方圆也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

德州市博物馆中有哪些比较有价值的展品?
民间艺术、民间生活等方面的物品。这些民俗文物对于研究德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总之,德州市博物馆中收藏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参观德州市博物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德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德州花灯节在什么地方
德州铜锣湾奥特莱斯小镇:2023年举办了新春灯会,有黑神话悟空、鱼跃龙门等18组大型花灯,从大年初一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同时还有打铁花、舞火龙、踩高跷等精彩民俗大赏活动。综上所述,德州花灯节的举办地点多样,每个地点都有其独特的花灯展示和文化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节日体验。

山东德州有哪些艺术街巷值得一逛?
民俗文化街:这个街区以展示德州地区的民俗文化为主,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和表演艺术场所。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音乐艺术街:这条街道上有许多音乐学校、乐器店和音乐演出场所。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这里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和活动。摄影艺术街:对于摄影爱好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