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 爸爸是谁? 朱由校是朱元璋什么人?他的父亲是谁?
朱世珍。
朱世珍(1281-1344)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朱家祖上居于沛地,后迁句容,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
朱五四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朱五四娶陈氏,生四子二女,分别为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明太祖朱元璋、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朱元璋排行最末。
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陵墓在凤阳的明皇陵。
扩展资料
朱世珍之墓:
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
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皇陵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世珍
传说中是两个道士看的。
朱元璋的祖父生于宋元之际,为江苏句容县通德乡朱家村人,因天下大乱,遂携家渡过淮水,到泗州定居。有—天,他在杨家墩下屋后的—个土坑里正躺着休息。忽然来了师徒两个道士,那个师傅老道指着熙祖所躺的地方说:“如果葬于此地,—定会出天子。”
小道士问道:“何以见得?”老道说:“这个地方地气暖和,手气凝集,不信可以插根枯树枝试—试,十天内一定会长出叶子来。”接着,急忙喊熙祖起来,熙祖佯装睡熟,好一会儿才醒。
老道士问他,你刚才听到了我们说的话了吗?熙祖又佯装耳聋听不清别人说的话。于是,师徒两道士插上树枝便扬长而去。
10日刚到,熙祖急急忙忙赶早去检验,果然枯枝发芽生叶。于是巧施掉包计,拔去已生枝叶之木,另换一相似原来的枯枝,过后,待到两个道士赶来,见枯枝未发叶,小道士就问:“为什么没有生叶呢?”
老道见熙祖又在附近,因此心生疑窦,指着熙祖说:“肯定被此人换去。”熙祖没有办法隐瞒真相,就不置可否。
道士说:“你这样做泄了儿子的王气,看来不能传给儿子辈了,只能由孙子辈做天子了。”并对他说:“你有福气,死后葬此,你家—定会出天子。”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熙祖临死前把这个事告诉仁祖,后来果真葬在此地,不等封土,即自成坟。这一年末,朱家又迁到钟离之东的盱眙县木场里。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遇一异人,儒须奇貌,头戴黄冠,身着红衣,给了她一丸白药。这药神光闪闪,待吞下,即身怀有孕。
次年,即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午)九月生下一子,这就是后来成为明太祖的朱元璋。
扩展资料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朱元璋的强烈的光宗耀祖思想,促使他不惜代价筑祖陵,似乎非此不能达到巩固大明王朝的目的。
于是,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
明祖陵据《朱祖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元年,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祖陵
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就在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按照记载,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陈氏,生了三个男孩。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其后,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后,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草根出身,管他爸是谁啊?
整个中国历史上,当皇帝出生地位最低的就是他了,刘邦虽然也低,但多少也是个亭长。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你是否需要了解?
朱元璋的爸爸是谁
朱元璋的爸爸是朱世珍。朱世珍本名朱五四,后来有了这个更文雅的名字。他还是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和曹国长公主的父亲。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享受着后人的敬仰呢!
朱元璋的爸爸是谁
朱世珍,生于1283年,死于1344年,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人,父亲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朱世珍又迁居濠州钟离。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
朱元璋的 爸爸是谁?
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现在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死后家境日益...
朱元璋的父亲叫什么?
朱世珍(1283年-134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原名朱五四,妻子陈氏。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陵墓在凤阳的明皇陵。来源于《明太祖实录》。明朝大臣危素根据朱元璋口述而写的《御制皇陵碑》上是这么记载的:“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朱元璋祖...
朱元璋爸爸是谁 ?
他的父亲,朱元璋的父亲,名字叫朱四九,而祖父则被称作朱初一。同样,陈友谅这个名字也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其实也是陈四九,每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痕迹和家族传统。朱元璋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的名字变迁只是那个时代无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从一个寻常农夫...
朱元璋的 爸爸是谁?
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即朱元璋曾祖。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朱初一为长,朱五四为老二。朱初一即朱元璋祖父。祖父朱初一娶王氏,生二子,分别是朱五一和朱五四。朱五四即朱元璋之父。元朝初期,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须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不产金,朱家需到...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个外号叫“朱重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朱元璋的父亲名为朱五四,原因就是他父亲出生的那天,父亲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朱元璋的爷爷奶奶年龄相加总和为五十四岁。朱元璋的曾祖父生活的年代就流行用这样的方式取名字,由于他们的年代太早,女人们几乎都是在自己的花季时期要的孩子,因此曾祖父他们的名字就叫“朱四九“或”朱四六“。朱元璋是家中最小...
朱元璋为什么叫朱重八,朱重八名字来源
朱元璋,汉族,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朱元璋为什么又叫朱重八?
因为朱元璋在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在元朝,如果老百姓没有当官或者上学,是不能有自己的名字的,而只能用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所以出身贫农世家的朱元璋的高祖叫做朱百六,曾祖叫做朱四九,祖父叫做朱初一,而他的父亲也叫做朱五四。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
明太祖的爸爸是谁???
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句容,后徙泗州,至父亲时方徙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德裕,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