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作者&投稿:花静 2025-05-20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扩展资料: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你相信吗?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2]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实,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阵营,准备大致计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正当孙权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发现了,孙权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于是曹操下令让将士们只射箭,不追击。于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过来,把船的一侧全都都射满了箭,正当孙权的将士们无计可施之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也射满箭。就这样,船两边受力达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孙权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上万支箭,然后满载而归,安全返航。

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不得不说罗贯中这个故事编的比真正的历史还要精彩。但是小说还是小说,大部分并不是真实的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是我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但真实的历史情况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是错误的,而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的《吴历》记载,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在历史典故三国志中曾经记载,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成功获得许多弓箭。

不存在。不过也有类似的,也就是编写小说的原型。是孙权的事。
《魏略》中记载,孙权去探明虚实,被曹操乱箭齐射,把一面船射满了,孙权就把另一面调了过来。
所以并不是借箭,也不是诸葛亮。


你是否需要了解?

历史上真正有过草船借箭吗?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有,但主角不是诸葛亮。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扬刘贬曹,是把蜀汉当正统来写的,自然刘备和他手下都是主角,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小说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吴主孙权坐船观曹营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朝张巡在城头设草人借箭两个事合在一起,神化了诸葛亮。公元213年孙权和曹...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据历史记载,草船借箭与赤壁之战密切相关,这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借得箭矢,从而提升了己方的军事优势。在《三国志》中,也提到了...

草船借箭到底是真是假,这么多年难道我们被骗了吗?
所以大家可以确定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虚构的。诸葛孔明借了十万支箭,这个数量在那个时候已经够打好几场战役了。哪怕诸葛亮愿意,曹操也没有这么多箭借啊。艺术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历史故事中确有其事。赤璧之战后,在建安十八年。趁着大雾的孙权乘坐轻舟,偷偷地闯到曹军前沿,暗自观察敌军...

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没有,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

...草船借箭,六出祁山和空城计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啊?_百度知 ...
是这拿到啊,一般都是的啊

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历史吗?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但是这个故事却是虚构的。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 正史原文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

“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是真实的吗?
《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草船借箭这一情节虽然源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但其真实性在历史记载中有所争议。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将这一事件的主人公从孙权换成了诸葛亮,借此突显诸葛亮的智谋。故事发生在公元213年的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对峙,孙权试图通过大雾掩护接近曹操阵营侦查,却被曹操发现并用箭攻击。孙权巧妙利用...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