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万事之悲 子欠东风 这是 三国演义 什么战役中终于定计火攻曹操在什么战役中 终于准备火攻曹操?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的什么

作者&投稿:束卓 2025-05-2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什么战役中周瑜制定火攻曹操的故事画而来的。

典故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3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证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诸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察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干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惶逃命,从小道逃回许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处:赤壁之战。
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简要概括: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错,竟然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
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风头,刚好烧了自己,根本烧不到曹军。周瑜想不出办法,一下子病倒了。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画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搞”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199年),割据河内的眭固欲与袁绍和纵,却被曹操所灭,袁、曹之间的一场决战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了。袁绍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一举攻灭曹操。
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
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二月,袁绍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延津北一带),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
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
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
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
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
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燔其粮草。
而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由于曹操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
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2、赤壁之战:
战争伊始,曹操的军队首先从江陵顺流东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初次交战,曹军失利,只好退到长江北岸,周瑜率领的联军则驻守南岸。
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部队发生了疫病,军士们原本就不善水战,生病之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声遍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听取了别人的建议,下令将所有的大小舰船都连锁在一起,企图打造成一个江上航空母舰。
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假称向曹操投降,率领10艘舰船,趁着强劲的东南风,驶向曹营。在距离曹营不到二里的时候,黄盖等人突然将船上的柴草点燃,冲入曹操舰阵。
一时间,曹操大营火光冲天,曹操战舰因连接在一起,来不及四散逃走,就在这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接着,周瑜趁机引兵攻入曹营,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全线崩溃。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大败,只好留下曹仁守卫江陵,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则率主力退回北方。后来因为江陵受到孙刘联军的攻击,曹操便命曹仁放弃江陵,退守襄阳、樊城一带。至此,曹操对南方的进攻态势被完全瓦解。
3、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不是"万事之悲 子欠东风",而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源自古典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的一个成语典故,诸葛亮、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周瑜忽然又想起不刮东风就无法战胜曹操。

应该是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故事。孙刘联军共拒曹操,周瑜定下火攻之策,但却发现没有东风也无法成功,而当时盛行的是西北风,一时苦恼,幸而诸葛亮求东风,一举成功。

应该是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故事。孙刘联军共拒曹操,周瑜定下火攻之策,但却发现没有东风也无法成功,而当时盛行的是西北风,一时苦恼,幸而诸葛亮求东风,一举成功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水浒传:鞍马劳倦 不按君臣 不避水火 别出心裁 报仇雪耻 不打不相识 保国安民 不怀好意 搬口弄舌 闭口无言 兵强将勇 不三不四 巴山度岭 杯蛇鬼车 不识局面 逼上...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 中 “周瑜定计火烧曹操” 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几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提问者:3国问题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9 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315099.html?md=3 回答者: fengtly - 一派掌门 十二级 1-7...

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2: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

小升初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8、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

七年级四大名著知识试题
4、《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等。 5、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

...它与那位历史人物有关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精忠报国...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2)精忠报国。(岳飞)(3)四面楚歌( 项羽 刘邦 虞姬) (4)替天行道(牛皋,) 说实话 这是我复制的...百度百科很给力的 你干嘛跑来问...直接百度一下不就得了...中国四大名著详细介绍《三国演义》 别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三国演义》回数:共一百二十...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放鱼入海、 屯粮积草、 半筹莫展、 傲慢少礼、 以卵敌石、 仁义之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略无忌惮、 才薄智浅、 山崩地陷、 东冲西突、 犯颜苦谏、 肉颤心惊、 官轻势微、 运筹决算、 忘恩背义、 大计小用、 鸣金收军、 束手就缚、 扬武...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无名小卒 污泥浊水 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 文人相轻 万死不辞 无所不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物伤其类 问舍求田 物是人非 围魏救赵 舞文弄墨 万绪千端 万绪千头 危在旦夕 妄自菲薄 忘战者危 笑傲风月 下笔成篇 下笔成章 喜不自胜 心胆俱裂 虚废词说 熏风解愠 心怀叵测 血流成河 先礼后兵 啸侣...

初中的所有名著题。
(2003河南省题)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2003年宁波市题)而这一道名著阅读题在上述主观题的基础上已向开放性试题方向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准确做出答案必须先要细致地阅读原著,否则怎能讲出故事的情节呢?本题不设标准答案,内容...

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谚语
三国演义:有借无还 一言不发 看三国流泪 替古人耽忧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既生瑜,何生亮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水浒传: 1.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2.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3.梁山兄弟,不打不亲。红楼梦: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