蕫仲舒是谁,他有哪些学术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项羽临江建都史称江都
正据《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冬十月举贤良对策时,武帝批准了丞相卫绾的奏折,奏折中指出:只罢黜法家、纵横家两家,也不提独尊儒术的问题。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去世,同年六月田蚡为丞相。《史记·儒林列传》载,在举贤良对策时,田蚡"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这是被后世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早记载。据《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元光元年五月的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愈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句话可视为是董仲舒对田蚡提出的"罢黜百家"的响应与建议。
实际上,武帝时代即使将儒学定于一尊,只是抬高了儒学的地位,是将之确立为帝国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但历史事实已经表明,这一运动在主观的出发点上并不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导致出废除儒学以外的各家言论或禁绝其它学派发展的灾祸,并不象后人想象得那么可怕。相反,还应该说,继秦火之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又获得了一次更为长足的发展。即使在两汉经学最盛行之时,儒学以外的各学派的学术活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根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载录,当时研习诸子的人物与著作,在数量上仍相当可观。[⑩]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依旧活跃于学术界,根本就没有被灭息或被禁绝。
董仲舒的用意只在于建议朝廷仅用儒家一种学术来作为帝国的指导意识形态,而不应该同时用众多学派作为舆论导向而扰乱民众的视听。在选择与确立指导意识形态这一点上,只允许是一元的,而不应该也不能是多元的。儒学以外的其它学派虽然在官学中丧失了独尊、垄断的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在民间、在社会上获得流传和进行研究,它们可以以“私学”的形式存在着并获得发展。尊儒并不等于设立“宗教法庭”,也并不就是狭隘的剪除“异端”。其实,儒学自身就不乏宽容、大度的精神气质,董仲舒本人“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以儒学融合、化解阴阳、法、道等诸家思想而形成自己的天学体系就是最好的例证。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儒学也并没有因为武帝的罢、尊而真正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样,对百家的罢黜也是非常有限的。《史记·龟策列传》说:“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长,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仍将儒者视为诸家之一,并列论述,用相同的标准评说是非得失,甚至,对道家的崇尚远过于儒,并没有受到来自官方的责罪。由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以道学立论,成书在儒学已渐盛行的时代,但仍然流传很广。作为两代“领校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没有将儒家经典特立独行,而只作为百家之一来看待。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从长远来看,他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贯彻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直到新文化运动。“大一统”思想则还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长期影响下去,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专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谓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
董仲舒对统治者强调人事的重要,认为“事在强勉”,“治乱兴废在于己”,只要尽力“行道”,那就会“德日起而大有功”,就可以收到速效,统治地位就可以巩固。在董仲舒看来,
董仲舒西安石刻像
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他认为仁、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由此得知,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
在把教育工作放在政治的第一位的思想指导下,董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士”。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他又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在于选举不当。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只要这样尽心求贤,天下之士便可得而官使,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那怕象三王那样的兴盛也容易做到,象尧舜那样的名声也可以赶得上。
兴太学、重选举
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会妨碍政治的统一。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邪辟之道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董仲舒为中国封建社会找到了“儒术”作为最合适的上层建筑,以儒家思想代替汉初的道家思想作为整个政治的指导思想,并且为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独尊儒术”的政治统治和文化教育方针。
董仲舒关于上述三个建议的思想,不但影响了汉武帝的政教政策,而且影响了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政教政策。
针对董仲舒的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
1.立五经博士;
2.开设太学;
3.确立察举制。
论人性、教育
董仲舒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神学化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得来的,他的人性论的政治目的是企图把封建阶级和等级制度看做都是出于天意或天道的,从受之天命的人性中,便决定了谁该做统治者,谁该做被统治者;谁应该高一等,谁应该低一等;谁应该受教育,谁不应该受教育。他认为这种天命、人性决定的封建秩序是不能改变的。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这种性三品说的实质是把人区分为三等,是一种由神意决定的阶级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统治阶级的最高阶层,包括帝王和那些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封建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这指的是地主阶级。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所以董仲舒的教育对象就是这个中民等级的人,贫苦的劳动人民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即把地主阶级的人性当做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他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这就从地主阶级的先天禀赋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可能性,又从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肯定了地主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他批评盂轲的性善说,认为孟轲既然说人性已善,那就没有教育的必要了。这一点,他比盂轲强。但是董仲舒又认为人同时具有“贪”和“仁”两种性,这又陷入了善恶二元论,这是他企图把盂轲的性善说和荀况的性恶论结合起来的结果。他认为天有阴阳,所以禀之于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恶。他又认为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人生来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恶两种性。他虽然说“情亦性也”,但又说“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论。这样他把性当做是善的,实质上维持了所谓“正宗”儒学即孟轲的性善学说。他把情从性划出来以后,便进一步主张扬性抑情了。他以为天道是禁止阴的,所以人也应该“损其欲而辍其情”,这就是说要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这种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发展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就不能停止。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他甚至认为教育的作用象制陶器和冶金一样,可以随意铸造,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这又未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可以互相呼应。因为天与人之间可以“同类相动”,人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天就会以类相应,所以人想求雨,天就会下雨,因此通过人的内省和直观就可以体认事物的本质。他以为“名”就是“真”,因为“名”是取之于天的。因此,“名”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真理,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名”是由谁制定的呢?是由圣王体会天意而制定的。他们制定的这套“名”,就是诗、书、礼、乐及封建道德,这些知识就是应该学习的内容,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他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不然,传(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哉?……故曰:吁呼,为一人师者,可无慎耶?” 可见董仲舒所要求学习的只是圣人所说的仁义等内容,至于有关“众物”或鸟兽之类的自然知识,那是会迷惑后进的,不应当学习的。
董仲舒要求学习儒家的“六经”,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但他又认为“六经”各有所长,《诗》长于质,《礼》长于文,《乐》长于风,《书》长于事,《易》长于数,《春秋》长于治人,所以学者应“兼其所长”,不要“偏举其详”。这种“兼其所长”的教学观点是可取的。
在学习上,他提出了“多连”和“博贯”的方法。他以为只要“连而贯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连系和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在教学上往往可以用来加强理解,融会贯通。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尽量达到“圣化”的境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该适时,应该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从容引导,不急不缓。比较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学原则的具体发展。
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满意请采纳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学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000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摘自百科。
你是否需要了解?
蕫仲舒是谁,他有哪些学术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儒家学者。以下是关于董仲舒的简介:基本信息: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是广川人。学术成就:汉景帝时期: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开始其学术生涯。汉武帝时期:在《举贤良对策》中,结合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吸收其他学派理论,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
名人风水大师董仲舒
记得我们初中历史讲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他治学《公羊春秋》,独步天下,堪称文坛领袖。整个汉朝无有出其右者。他解释的‘风水五行说’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物质不灭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如是解释了“五行”: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而土居中...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材料中的臣是谁
身份背景: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他在元光元年五月上书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其中就包含了“罢黜百家”的主张。主张内容:董仲舒主张限制或禁止非儒家学说的传播,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统御学术界,成为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他提出的“罢黜百家”主张,后来被汉武帝采纳,形成了“独尊儒术”...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学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学,还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入儒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政治影响力巨大: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这一影响长...
董仲舒道家四字思想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生于公元前179年,逝于公元前104年。他来自广川,即现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董仲舒在汉景帝时期担任博士,主要教授《公羊春秋》。公元134年,汉武帝发布诏书,征求治理国家的策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将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及今文经学大师,出生于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他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将道德教化视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景帝时期,董仲舒担任博士一职,致力于讲授《...
旷世大儒:董仲舒内容简介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宗法思想影响,融合了阴阳五行说,构建了一个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紧密相连的封建神学体系。他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会通过符瑞和灾异表达对地上统治者的期待和警告,为君权神授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念,强调天道与人道的...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深邃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精通今文经学的权威学者。在汉景帝时期,他担任博士一职,致力于传授《公羊春秋》的学问。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特地下令征求治国良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以及...
董仲舒有什么学术成就 董仲舒有哪些学术成就呢
董仲舒的学术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结合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2. 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