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范围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桃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对联的别称:对联如常江“对联是有独特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
对联的特点: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对联在生活中使用的范围:春节
小儿满月、婚嫁、乔迁、新居、丧事、牌坊、开店。
是暑假生活指导第24页的吧、呵呵~
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桃符。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常常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人从平仄关系上将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有人从字数上将楹联分为短联和长联;也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
这里的分类主要是从楹联的功用上划分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对联其实是兼有多种作用的,按功用划分也就难免有交叉之处。
* 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比如:
一元复始;
万像更新。
祖国有天皆丽日;
神州无处不春风。
化雨润尧天,溯年年秋实累累,要结仙桃先播种;
东风吹大地,喜树树新机勃勃,但看杨柳便知春。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
* 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目前,它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楹联形式。比如:
桃李满天下;
教化遍中华。(校庆联)
万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元宵节联)
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
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教师节联)
军爱民意如山重;
民拥军情似海深。(“八一”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 门 联
所谓门联,又你“门对”、“门贴”。一般是镌刻或书写在门旁的联语,往往起到表明门第或主人志趣的作用。诸如旧时的书香门第多见什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即是。一般说来,是什么门第,就写什么样的门联,不能混淆更易,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比如: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书送陶安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门联)
劳动传家久;
勤俭继世长。
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
鱼跃碧海赞海阔;
鸟飞蓝天颂天高。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上述门联,第一、二副分别切合陶安及孔府的门第特点,第三副多见于一般工农家门,第四副多用于军烈属家门第,第五、六副多见于一般门第,以表示主人的志向和情趣。
* 职业联
所谓职业联,即行业楹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这类楹联,蕴含丰富,有着诱人的魅力。
润诗润画犹润颜;
醉情醉笔亦醉心。(酒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旅店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茶馆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饭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钟表店联)
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业,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
品格应分高下,若欲任意胡来,那怕你坐官为宦当皇帝,照样肮脏。
以上七副对联,均切合各自行业的职业特点,有的还引经据典,富有哲理。而第五、六副劝人饮食有度、爱惜光阴,第七副则强调职业无贵贱之分,辩理明晰,都具有教育意义。
* 婚 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比如:
荷开并蒂;
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
凤凰来仪。
镜里彩鸾留倩影;
钗头艾虎助新妆。
男女双佳好似鸳鸯鸟;
婚姻两愿喜结连理枝。
友以瑟友以琴梅花香度桃花暖;
麟之趾麟之定仙人信付玉人来。
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
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生)
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教师)
联戚攀亲,何必门当户对;
交朋结友,只求道合志同。
* 寿 联
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比如: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就傅胜衣贤揆初度;
垂髫总角岐嶷英姿。(10岁)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50岁)
甲子重新新甲子;
春秋几度度春秋。(60岁)
羡高年精神矍铄花甲重添二十载;
居上寿齿德俱尊松年永享八千秋。(80岁)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竟逢。(王文清寿百岁老人联)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彭文勤贺乾隆80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郑板桥60岁自寿联)
第一副为常见的寿联;第二、三、四、五副为分龄寿联;第六副颇富巧思,在俗语“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上作文章,将百字隐去,暗隐老人高寿已达百岁;第七副虽属拍马吹捧之联,然紧扣“五”、“八”二字,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显示了作者的文采和技巧;最后一联是自寿联,笔调轻松畅快,言志抒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个性。
* 挽 联
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这种楹联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的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毛泽东挽王尔琢)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笑容何处寻。(毛泽东挽母联)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恶魔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北平风沙文艺社挽鲁迅联)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烈士鞭,仗剑从军,矢忠护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熊亨瀚自挽联)
第一副楹联乃毛泽东在王尔琢追悼大会上所作,运用“词语同位”法,上下联分别以“尔琢”、“阶级”在相同位置上重复三次,以“一哭”、“二哭”、“生为”、“死为”层层递进,令人悲恸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联是毛泽东挽母联,1919年10月,毛母逝世,毛泽东把对母亲的无限深情凝于笔端,描绘了母亲病中呼儿的感人场景和儿未能尽欢的愧疚之情,对母亲信佛而不能长生的惋惜,追忆了母子间的深情,充分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哀思之无穷;第三联则一反传统作联常规,打破力避同字相对的戒律,以突出主题,表明了鲜明的爱憎及沉痛的心情;第四联是熊亨瀚临刑前的自挽联,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对未能完成党的事业的遗憾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 交际联
所谓交际联,是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这种联语,含蕴深刻,内容丰富,多是格言警句,其中以简秀典雅者为佳。 如:
得句疑人有;
看书不厌忘。(叶圣陶、俞平伯联句)
为官不过六百石;
著书岂止五千言。(袁枚赠郭运青)
旌节镇雄藩,名传冀北三千里;
风霜推独坐,威振山东八百州。(于谦赠鲁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赠王汉秋)
第一联乃叶圣陶与俞平伯的联句,两人一个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一个是著名学者,最后由书法家吴家禄书写,联语充分表达了各自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勤奋精神;第二副赠联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思想品格;第三联是于谦的题联,表示对鲁抚的推重和信任;第四联表示两位伟人的深情厚谊;第五副徐特立的赠联,表示了作者对王汉秋的期望,堪称当代青年的座右铭,为人处世的格言。
* 堂 联
所谓堂联,是悬挂于厅堂、书房、卧室等环境的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等。 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明袁崇焕撰堂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李贽撰堂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撰卧室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书堂联)
袁崇焕的堂联,表示了他的为人处世以及教子的方式方法,具有自警的座右铭性质;李贽撰联是自故乡福建到云南姚安县做官时,将自己沿途所见民间疾苦纳入联中,题挂于办公厅堂以警励自己,表示当官要清廉恤民; 方志敏卧室条幅,表示了作者之爱好及爱松之苍劲、喜竹之坚韧、赞梅之俊俏、赏兰之幽香的高尚情操;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中堂联,简短通俗,朴实无华,达意明确,其一生奔波,考察民情,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于联中得到充分体现。
* 名胜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因触景生情而兴致大发,欣然而命笔。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那些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传颂。 比如: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陈毅题杜甫草堂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吹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联)
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清顾嘉蘅题南阳卧龙岗联)
李白的一生,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多,但第一联的作者撷取典型的事例,利用短短的七字联,像漫画一样,略勾勒几笔,便将大诗人描绘到神情毕现的程度,全联句短意长,对仗工整,遣词高妙,实为大手笔之作;第二联为陈毅所撰,他还独具匠心地加上一段跋语:“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可谓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方广寺座落于天台山中,筑于高山幽谷,下临石梁飞瀑,联语似诗、似画,情景交融,纤细入微,颇富哲理;第四联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不敢开罪当地豪绅,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
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湖北襄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 书画联
所谓书画联,是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可使“书、画、联”三者巧妙结合,做到“画中有联,联中寓画”。这种书画楹联,可以说是联语、书法、绘画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也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这种书画楹联别具新意,独辟蹊径,画中题联,能使画的主题更为明确,深邃隽永,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
云飞剑舞雄千里;
目电声雷震四方。(题画猛虎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周恩来题何香凝画牡丹喜鹊图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画竹联)
巍巍功业与山河长在;
耿耿忠心同日月齐辉。(黄迪杞题画周恩来像联)
第一副是我们常见的猛虎画画联。联语对画中猛虎予以夸张的描绘和渲染,使猛虎的形象更加突出;第二副是周恩来题何香凝的画联,表达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志愿军英雄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突出了画意,有烘云托月、画龙点睛之妙;第三联是对竹的赞美,也是作者心志的表露;第四副联语高度赞扬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德,歌颂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作者取画名为《丰碑》(中堂画),可谓联画相济,恰到好处。 充分体现。
* 文艺联
所谓文艺作品联,即在文艺作品中所使用的楹联,用以配合作品中的社会风貌、人物特点、场景、环境的描写,是文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红岩》)
镰刀割断旧世界;
斧头开出新乾坤。(《智取威虎山》)
静坐当思自己过;
闲谈不议他人非。(《南瓜记》)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
第一副是《红岩》中的楹联,小说写1949年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革命战士得知人民解放军进军长江北岸的消息,在狱中举行新春大联欢,撰写了许多楹联,这是其中的一副,充分表达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迎接革命胜利的喜悦心情;
第二副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茅舍上的楹联,表达了广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心声;
第三副是江西采茶戏《南瓜记》中学子王生堂屋悬挂的楹联,表现这位学子安分守己却被反动官吏诬陷致死,从而揭露官府屠戳无辜的罪行,使作品主题得到深化;
第四副是《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诸葛亮草堂门上的联语,它烘托出草庐主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经世操守和治学精神,也是诸葛亮立身行事的写照。这些联语,均能使文艺作品增色,使所表现的具体人物事件生辉。
* 寺庙联
所谓寺庙联,是题于神祠、寺庙、道观等场所的联语。我国旧时寺庙、道观中的楹联,数量极多。这些楹联,或记神话故事,或誉庙主业绩,或言迷信传说,或赞寺庙胜景,或劝世人行善等等。
比如: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尽寒心。(关帝庙联)
引神削墨乾坤定;
运斧呈能日月新。(鲁班庙联)
凡是百草皆是百药;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江西南城药王庙联)
一屋一橼,一粥一饭,檀樾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渡,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圣虹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
寺庙楹联,亦可视为名胜楹联。这里所举各例,多为直接评价神庙庙主的。
第一联点明了关羽一生中最突出的英雄业绩;第二联赞鲁班技艺之高超;第三联谈药论人;第四联题于斋堂,全联句子格式严密无隙,上下一致,无勉强之处,蕴含嘲讽戏谑之意。
* 庆贺联
除婚嫁、祝寿的专用庆贺联语之外,人生交往中许多值得祝贺的事,都可以用楹联庆贺,这类联语,总称庆贺联。 比如:
佳气充闾,倍添春色;
英声载通,喜得宁馨。
博不离题,深不穿凿;
微言妙味,举世同索。
历朝文彩辉楹畔;
大地风光列眼前。
嘉应于今有大学;
梅州从来名士多。
上述四副楹联,均为庆贺联。第一联是旧时民间庆贺春日生子联,均为庆贺吉祥语;第二联为刘海粟祝贺1985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联,第三联为溥杰祝贺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联,两联均紧扣会议内容,撰联抒怀;第四联为赖少其祝贺嘉应大学首届开学联,赞嘉应、梅州乃人杰地灵之所在。
* 宣传联
所谓宣传联,是指用以宣传某种政治主张的联语,多见于某些运动中、活动中所创作的联语,起到烘托气氛、鼓舞人心的教育作用。
比如:
地主豪绅把劳动群众当作盘中餐;
劳动群众把地主豪绅当作枪口靶。(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联)
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
读书为做事,不是为作官。(李大钊为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题联)
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
国不可无知,无知则亡。
占人田地,谋人妻子,残害鳏寡孤独,这样凶徒,任其烧香都无益;
孝于父母,悌于兄弟,和睦乡里亲邻,若果良民,到来不拜也无妨。(古柏为迎神赛会题联)
第一联是广西东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楹联,上联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联表达了农民对地主豪绅的无比愤恨,对于学员来讲,通俗易懂,教育效果明显;第二联是李大钊有一年回家度假时,他走家串户,与本村的乡绅和宗法势力作斗争,将村里古寺中一座香火旺盛的神像推倒,办起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开学这天,他亲手撰写此联,把办学的宗旨和读书目的说得一清二楚;第三联是1985年2月2日,江西广昌县委统战部为了振兴教育事业发起“义卖字画”活动时写的一副楹联,立意深刻,通俗易懂,江西日报曾予以报道;第四联是古柏少年之时,有一次村里迎神赛会,村民们请他给庙门写副楹联,他略运神思,一挥而就,联语充分表达了作者不信奉迷信的思想,及对豪绅恶霸的深恶痛绝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
* 其它联
楹联作为一种古老的文艺形式,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除以上17种楹联外,在许多别的场合及一些特殊场合也经常用到楹联。
一、起源:
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是用纸,布或竹子,木头或柱子写的双重陈述。这些单词简洁明了,它们是相同的艺术形式,相同数量的单词和相同的结构。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
二、特点:
1、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2、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
3、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5、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三、别称: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四、适用范围: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扩展资料:
对联相关故事: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一、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
三、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四、对联的使用范围。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寿联,婚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扩展资料: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的起源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的别称 1.对联2.对3.对语4.联5.联句6.联对7.联偶8.联语9.连语10.楹联 11.楹语12.楹句13.楹帖14.帖子15.俪语16.俪言17.偶句18.应对 对联的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 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春节 婚嫁 乔迁 新居 丧事 牌坊 开店 小儿满月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适用范围:格言励志联[1] 逸事趣闻联 为人处世联 名人佳联 妙趣联 谐讽联 胜迹联 行业联 贺庆联 集联 住宅联
起源: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别称:对子,门联、联语。
特点:形式对称,意思相对,平仄相对。
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春节 小儿满月 婚嫁 乔迁 新居 丧事 牌坊 开店
你是否需要了解?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使用范围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最早的对联记载出现在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命令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对联。二、对联的别称 对联有多个别称,其中包括对偶、门对、春贴、春游拿联、对子、桃符、楹联等。这些别称体现...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使用范围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通常由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两句话组成。二、对联的别称 对联在不同的地方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常见的别称包括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和...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由亩灶做诗对联到散文对联的演变。对联的别称:对联也被称作对偶、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的特点:对联通常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为特点。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联广泛应用于春节、小儿满月、婚嫁、乔迁、新居...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使用范围
一、对联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二、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三、特征概括为五个...
对联起源...对联别称...对联特点...
起源:对联起源于中国,其根源可追溯至周朝以前。它伴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别称:对联亦被称作对子、门联、联语等。特点:对联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形式上的对称性,内容上的对仗性,以及音律上的平仄对应。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
起源:对联起源于阴阳二元观念,可追溯至秦朝,亦称楹联或对子。特点:对联的特点包括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以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联广泛应用于春节、结婚、过寿、丧礼、开业等多个场合。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是什么???
对联,亦称楹联或对子,是书写在纸张、布料上或雕刻在竹木、石柱上的对仗语句,以其简洁而含义深远著称。对联起源传说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中文语言艺术形式,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仗工整:对联的文字结构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了有意空出的字位以达到特定...
对联的起源,的别称,的特点,的使用范围四年级暑假作业
1. 对联的起源:在秦汉以前,人们在过年时会挂桃符以驱邪,这种桃符便是后来春联的前身。最早的一副春联出自后蜀之主孟昶,题于公元964年除夕的卧室门上,内容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2. 对联的别称:对联有许多别称,如对、对语、联、联句、联对、联偶、联语、连语、楹联、楹语、楹句、...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包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上,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即“仄起平落”。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通常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对联的起源、别称、特点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门联,又称“门对”、“门贴”,一般是镌刻或书写在门旁的联语,往往起到表明门第或主人志趣的作用。职业联,即行业楹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