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研究天象的官员叫什么 古代朝廷观天象的部门叫什么

作者&投稿:诏河 2025-05-21
中国古代专门研究日历的官员叫什么

1、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
2、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
3、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
4、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5、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

官位职责
监正
监副
主薄厅:主薄,一人,从七品至从八品(掌薄书文移之事)
属官:五官正(春、夏、中、秋、冬官正的简称)各一人,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灵台郎,四人,从七品(观测天象变化)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记录天象变化,占定吉凶)
五官挈壶正,一人,从八品(掌刻漏记时)
五官监侯,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司历,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漏刻博士,一人,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五官司晨,二人,从九品(佐漏刻博士。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太常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
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为太常 ;一说西汉初名太常 ,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新莽改名秩宗。东汉复称太常。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太常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常卿正三品,其余从三品。
下太常卿正四品上,其余少卿从四品上。

司天监,官名。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元初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后为天文学校。金代设司天台,隶秘书监,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兼教授生员。设提点、监、少监、判官、教授、司天管勾等。辖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隶秘书监。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与回回司天台合并为一,并于次年招收生员入台学习。十五年(1728)别置太史院,与司天台并立,观象颁置太史院,司天台仅教授生员,成为天文学校。延佑元年(1314)改名司天监。秩正三品。七年(1320)降正四品。设提点1员,司天监3员,少监5员,丞4员,知事1员,令史等吏员若干。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等。额定天文生75人。
  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後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像衍历”。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并设监正、监副等官。明朝以後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後出任监正。清初汤若望订正“时宪历”。

钦天监 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司天监。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
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後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像衍历”。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并设监正、监副等官。明朝以後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後出任监正。清初汤若望订正“时宪历”。——百度百科

司天监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代夜观星象的官叫什么官
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天文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性。这些天文官不仅负责观测天象,还承担着记录、解读星象变化的任务,为朝廷提供关于天文现象的预测和解释。他们的观测数据和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以及预测吉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些天文官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官正”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什么?
“夏官正”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专门负责观测天象,以确定四时节气和推算历法的官员。这一职位最早出现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司天台设立,其官阶为正五品上,这一职位在之后各代均被沿用。在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科学,也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官正通过观测天象,如太阳的运行、月亮的盈亏...

古代观星者称什么官
1、观星官的历史沿革:各个朝代的观星官名称不尽相同,其中较为知名的官职是钦天监。钦天监是官署名称,其职责包括观察天象、推算节气以及制定历法。2、秦汉至南朝时期,太常所属的官职中有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时星历。到了隋朝,秘书省所属的官职变为太史曹,后来炀帝将曹改为监。3、唐朝初年,太史监被...

太卜令是什么
太卜令是古代的卜命官名。太卜是古代皇家掌管卜命的官员之一,主要负责宫廷祭祀和卜筮活动。太卜令作为太卜的助手或下属,在古代王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职责包括观测天象、推算吉凶、预测国家命运等,为帝王提供决策参考。在古代社会,卜命活动对于统治者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和皇家的命运...

古代测天气的人叫什么
古代测天气的人一般被称为钦天监里的官员。钦天监:这可是个古老的官职名儿,他们专门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还有制定历法呢。历史变迁:一开始啊,在秦、汉到南朝的时候,他们是太常所属的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后来隋朝的时候,就变成了秘书省的太史曹,炀帝还把它改成了监。五代和宋初呢,又叫司...

古代观天象的人怎么称呼
钦天监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秦、汉以来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于秘书省。宋、元时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是平行并置的机构。元朝还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则改名钦天监。明代钦天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领有主簿厅、春夏秋冬官、五官灵台、...

我国古代占卜神鬼和天文的官职叫什么
太卜,周朝叫大卜,官阶下大夫,掌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蓍龟,帮助天子决定诸疑,观国家之吉凶。太卜掌三兆之法、三易之法、三梦之法,无论是国家祭祀、丧事、迁都、征伐,都必须参考太卜在太庙的 占卜 。除夕夜,太卜令帅侲子于宫中大傩。太卜在汉朝是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的属官。唐朝太常寺下设...

汉朝时观测天象的官员叫什么
太常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为太常 ;一说西汉初名太常 ,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新莽改名秩宗。东汉复称太常。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

夜观天象的"钦天监",是靠什么"窥得天道"的?
虽然没有统一的解读标准,但彗星往往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中较小范围便被认为是改朝换代的征兆,火星留宿则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古代的天象观测因为是服务于政治,所以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甚至会为了政治而捏造天象,成为小人争权夺势的手段。即便是这样“钦天监”贯穿了...

古代观星的人叫什么?
叫做钦天监。钦天监,是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太史并不是专职司天,而是兼管天文),后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西域鲁穆国马依泽应诏入华,在962年至963年间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