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传说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统治着西南一隅。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他命令学士辛寅逊等人撰写春联。过去的桃符是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或画二神像,以此来驱邪逐鬼。但到了后蜀,孟昶别出心裁,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的联语。
当辛寅逊等人将写好的桃符呈送上来时,孟昶并不满意,他认为他们作的联句不够工整,没有表达出他的心思。孟昶虽然在这天府之国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但他才具平常,缺乏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又喜欢舞文弄墨,颇负文名。于是,他决定自己亲自动手,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门上。他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洋洋自得,踌躇满志,沉醉在歌舞升平的欢乐之中。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我国古代的第一副对联是什么,出于哪朝哪代,作者是??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春联是什么
意思就是从立春开始,阳光普照天下、润泽万物,一切都开始复苏,万物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由此看来,这副对联,乃是祝福新年新气象,含有万物繁荣、万事顺意的良好祈愿。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副对联恰恰含有此意,位于中国春联的首位也就理所应当了。
我国的第一幅楹联是什么?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
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何时何人所写 内容是什么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
我国的第一副对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它们其中什么对什么??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译文: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孟昶写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孟昶写的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964年的春节,孟昶写了一副春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改在红纸上用毛笔写黑字或金字,书法酣畅,对仗工整,愈发美观。孟昶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按《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孟昶应为孟知祥第五子,可能孟知祥前两子早夭没有序齿)。
中国的对联是几时开始有的?谁是对联第一人?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
春联第一副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
而留下的这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这副春联,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语意吉祥,可视为春联肇始和型范。写到这里,事情还不算完。宋太祖灭了后蜀,将孟昶掳走,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都城)的地方长官;更早几年,太祖已将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