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谁有告诉我!!!拜托各位!!

作者&投稿:局清 2025-05-20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同年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游兴是极酣的。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

苏东坡左惠州,也有一段伤心事,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在这里病死。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里的歌姬,不识字,后已粗通文墨,学书。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她死后,苏东坡与楼霞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

传说朝云死后,苏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苏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苏东坡在西湖三年,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的群众。由于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扩展资料

在惠州居住期间,苏轼写就了无数传世佳篇,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家居俗务,也记写了惠州的山水风物和人文世情。

所作诗文非常接地气,题材非常世俗化、生活化,如《食荔枝》、《江月五首》、《记游松风亭》等。而在侍妾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

《食荔枝》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与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诗词赏析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西江月·梅花》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_,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_”,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_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东坡




你是否需要了解?

苏东坡来惠州干什么
”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

苏轼被贬惠州的原因,简洁,谢谢。
北宋绍圣元年(一O九四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东坡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这一年的十二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 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花气佳哉”!于是消除了...

广东惠州的西湖和苏东坡有关么?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遍游惠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彩顿生。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他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艺术,在惠州影响殊深。惠州对于苏东坡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他在...

广东惠州:苏东坡到处有西湖
帮助的人:4.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惠州西湖,原本叫丰湖,改名有个故事。 当年流放到此的苏东坡,在某次游湖时写了一首诗:“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意思是说自己来到岭南,但平生的梦想未消,而丰湖无论花鸟林烟,也一如杭州西湖。 惠州人不...

苏轼既然是四川眉山人,为什么会出现在惠州名人里?
除《墨竹长卷》外,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

苏轼在惠州趣事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

《惠州一绝》为苏轼所作,诗人曾因“讥斥先朝”被贬岭南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

苏东坡在惠州的足迹
二、惠州常年天气比较炎热,雨水较多,比较潮湿,疾病流行。但,由于这里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故缺医少药的现象比较严重。三、农业耕作技术比较落后。惠州虽然已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但是,利用自然资源少,没有什么先进的农耕工具。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先...

谁能帮我解读一下苏试的《惠州一绝》这首诗?
《惠州一绝》宋代:苏轼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后世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

苏东坡南下惠州路线
到达惠州后,苏东坡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沉。相反,他被这里的秀美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产生了“长作岭南人”的念头。他在惠州近三年的时间里,主持修筑了“两桥一堤”,尽力为百姓办实事。他还建白鹤居,凿“冰湍”井,啖荔枝,烤羊脊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也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