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浩然隐居有何感想 为什么孟浩然的归隐和庞公陶渊明的归隐都不同?

作者&投稿:慈放 2025-05-14
孟浩然隐居时过着怎样的生活?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孟浩然的诗,以山水田园风格为最多最优。历史上的山水田园派大家,几乎无一例外,都退隐山林,回归田园,一辈子从仕较浅,大多数都在自己内心的桃源深处,写写诗,作作画,悠悠淡淡度过一生。孟浩然亦是如此,他一生未仕,从涧南园到鹿门山,一往隐居,置心于此,无怨无悔。是什么让一个生在唐朝这样一个积极入世,政通人和之世的人,深藏山林,远离尘嚣,独恋隐居?
襄阳,地处湖北中部,是历史名城,古隆中就在此地,可以说这里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孟浩然以前,有不少名人从这里走出去,运筹帷幄,立国安邦;也有不少名人走进来,隐逸山林,韬光养晦。襄阳一郊,自此已成为另一片隐居的名所。在这里,孟浩然遇见了一批高才之士,并结为知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人生运筹和处世原则。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这首《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应是孟浩然早年所作,孟浩然早年隐居于涧南园,此地是他祖先留下的旧居,在襄阳城南七、八里,因宅屋在涧水之南,故称涧南园。题中的皎上人,应是山中寺院的僧人。首联一出,即知作者安家于郊外田园之中;颔联道出了隐居田园的原因,即为此处安静不与城市的喧嚣污染;颈联写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能垂钓,能放歌,俨然是种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尾联有着重点了一笔隐居之事,幽栖即为隐居,静者即为隐士。全诗语言淡然,直如陈述,倒不像是诗,然而正是这种淡淡然的感觉,倒挺符合田园生活的一分恬静自然。可见,这种生活正是孟浩然所乐于的,正是一个淡泊不求名利,宁静以明远志的人所乐于的世界。
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除了孟浩然,自然也不乏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就如早年同样隐居于襄阳的辛谔,是孟浩然的好友,过从甚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早年,孟浩然住在涧南园之际,辛大常去南亭,南亭即涧南园中的小亭,这首诗题就叫《夏日南亭怀辛大》。二人交往密切,颇显隐士之间的同志同途。孟浩然也时常去辛大隐居的西山拜访,他的一首《西山寻辛谔》,便是写自己去往辛大住所的情形,亦是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在襄阳郊外这片地方隐居的,早期还有张子容、王迥。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
这首《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是孟浩然作于张子容从政多年之后,当时,不少隐士或者说为终南捷径而隐居的人士,已踏出襄阳,寻他志而去,张子容便是其中一个。“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孟浩然自叹像他这样坚守隐居的人已寥寥无几,想想当初,又能做些什么呢?人各有志,成为了多少分离的托辞。
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居闲好芝术,采药来城市。家在鹿门山,常游涧泽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
这首《白云先生见访》写的是挚友王迥的隐士情态。王迥一副专业的隐居者状态迎接来访的孟浩然,闲适终日,高枕长卧,采药市卖以维生,一身打扮轻松洒脱,有点云游仙人的意思。结尾用了一典,以表自己的隐居决心。洗耳即为厌闻污浊之声,远古时,尧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遁耕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来尧又招他任九州长,许由洗耳于颍水之滨,故得此典故。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是孟浩然从襄阳渡口回鹿门山时的情形。夜幕已沉,渡头的喧杂与月下鹿门山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归江村的热闹又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了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然而就在为自己茕茕孑立的隐居生活悲伤时,“忽到庞公栖隐处”,让孟浩然精神为之一震。“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还记得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吗?这两句竟出乎意料的相似,孟浩然定是释然了,自己心中最美的物事,始终都是隐逸的生活与隐逸生活里的山水田园。这时的孟浩然,来到了他的第二个隐居之处:鹿门山,一个他始终追求的终点,一个也将始终铭记他的起点。鹿门山,在今天湖北襄阳东南三十里,原名苏岭山。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在山上立神祠,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立于门前,称鹿门庙,以庙名山,故称苏岭山为鹿门山。说道鹿门山,就不得不说孟浩然的心中榜样,庞德公。庞德公,汉末襄阳人,东汉名士,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著名的“凤雏”庞统便是他的侄子,“卧龙”诸葛亮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当初,刘表数次延请庞德公出山,庞公不从,一次,刘表问他:“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对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可见,庞公亦是淡泊名利之人,这使得鹿门山下的孟浩然对山上的古贤住地神往已久,深以庞德公为自己的精神领袖,支撑着自己的隐居生活。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鹿门山的遗迹尚存,而庞公已逝,庞公虽逝,而隐逸之志后继有人。白云即指归隐,南朝梁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有赋诗以答》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丹桂亦是隐逸之意象,《楚辞·招隐士》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孟浩然的意思,就在昭示着:庞公已逝,丹桂长存。他俨然已是庞德公的继承人,凭借襄阳的山水,一生老于布衣。就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而这个默契的对象,无疑便是庞德公了

盛唐诗人孟浩然之所以终身不仕,并非“为隐居而隐居”,也并非出于无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观念的影响,其深层原因在于诗人始终坚持以“求真”、“放性”作为统摄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不见容于官场,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选择了归隐.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你是否需要了解?

对孟浩然隐居有何感想
就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而这个默契的对象,无疑便是庞德公了

我想对隐居深山后的孟浩然说一段话?
隐居深山之后,您可能少了些尘世的喧嚣,多了些内心的宁静。我想告诉您,您的诗篇仍然在人间流传,您的才华仍然被人们所称颂。您的诗作,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在深山之中,您或许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但您的诗篇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隐居鹿门时所作歌咏隐居情怀
但孟浩然不同,尽管他也曾有过心向天下、志在君王的渴求,但可惜的是,终其一生,他都未能涉足官场半步,无奈只好选择了归隐。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先生的评价是很精准的。隐居,可谓是孟浩然的诗歌的土壤。与红...

孟浩然的仕与隐
并且在早寒江上有怀中,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落空的悲哀,“迷津欲有问”以及对此时此刻的迷茫,他无法真正的隐居,却也无法求仕,他在这两者之中一直的纠结,找不到自己前方的道路,找不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的方法。而在他今后的诗中,虽然到了诗歌的高峰,但是他在诗歌中却透露出人与事的时间...

为什么孟浩然的归隐和庞公陶渊明的归隐都不同?
首先,孟浩然的隐居是他亲近自然的本性的由衷选择。“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这鹿门景象何等幽美宁静,不是出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焉能得此清幽动人的佳句!孟浩然诗集中颇多这样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松风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

孟浩然人生的启示
孟浩然本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陈贻焮先生在《谈孟浩然的“隐居”》一文中认为,虽然时代不同,个人遭遇与成熟也不一样,孟浩然和陶渊明还是很相像的:他们生活虽似出世精神是入世的,他们都有抱负,都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

襄阳市区最清凉的避暑圣地,相传孟浩然在此隐居30余年
静谧的潭水里,有从山崖上飘落的枯叶、有被荷花揉碎的夏日金黄、望向连着潭中连着石桥的木亭,像是一位隐世高人。而真正的隐世高人实则藏在身后的浩然书院内,20岁的孟浩然曾隐居于此,发愤苦读,做诗千百首。刚进入书院内,就被孟浩然手握长卷躺在草地上的雕像所吸引,似乎在指引着我们去感受一下襄阳...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评析
“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符合诗人一贯的隐居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去体会、去感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宿建德江》点评 孟浩然的这首短诗很清新,写作也很有特点。诗的第一句格为平平仄平仄,是变格,常格为平平平仄仄,说是变格,其实古今的诗人在写作时更多的是...

著名诗人孟浩然的隐士情怀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