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壁之战中,李世民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唐太宗为何能统一中国?
宋金刚军和唐军在绛州与柏壁之间相持近半年。宋金刚军由于粮秣断绝,遂于4月17,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军。李世民率军跟踪追击,至吕州(今山西霍县),大败寻相。继而乘胜追歼,一昼夜行200余里,至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宋金刚军,1日8战皆胜,俘斩数万人。追至介休,宋金刚军尚有兵2万,背城布阵。李世民派总管李世勋等出击,自率精骑抄其阵后,前后夹击,宋金刚大败而逃。尉迟敬德、寻相以介休、永安(介休南)两城降唐。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唐军收复太原后,又回师攻克夏县。
此战,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是唐朝统一全国的战役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从战术上来讲,也因为李世民以少胜多(三千五胜十万)而成为军事史经典。虎牢关之战的直接结果是窦建德被擒,夏国覆亡,王世充被杀,郑国灭亡了。当时天下最强的三只武装:唐郑夏,世民代表唐一战便铲除了其中的另外两个,从而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古代同一速度最快的王朝。
从战术来讲,颇值得玩味。千古以来,人们对其研究已有很多,在此我不愿重复他人的陈词滥调。而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这场战役。
这是一场心理战,一场闪电战,一场信息战。夏军连战连捷,士气旺盛,李世民不惜以身犯险,在决战前的一个小规模战斗中挫败其锐气,给敌人制造恐怖心理。然后白河牧马,引诱窦建德来攻,造成敌人轻敌心理。建德兵早上到达唐军寨前,军势严整,士气高昂。建德领郑军近世民寨,叫骂出战,世民不踩。及至中午,士兵饥渴疲惫,开始放松警惕。队形也开始散漫。世民让派骑兵三百诱敌。建德兵终于有了作战的机会,非常高兴,追杀三百骑兵。
于是夏军前军阵型暴露出空隙,李世民率领唐军三千铁骑突然倾巢冲出,从敌兵阵型空隙处迅速插入,直刺郑军心脏——窦建德所在的主帅大营。为什么我一在强调阵型呢?因为骑步兵交锋,步兵以人数多而严整胜。如果步兵被冲散,就会成为骑兵屠杀对象。唐军军队的突然倾巢而出,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发动了一个定点击破的闪电式进攻。李世民的这三千骑兵号称玄甲兵,而且当时几乎带上了大部分的精锐将领。这只迅速突入敌营的铁骑部队犹如一把刚到刺入肉体,而且它一下就刺到了心脏——窦建德文武百官正在开会,建德急招近卫骑兵护卫,但是百官惊惧,人员相互拥堵,唐军先锋精锐骑兵已至,主帅大营被破!百官不是被杀或伤也是四散逃窜。
这就相当于破坏掉了敌人的神经中枢,夏军指挥体系一片混乱。如果仅此而已,夏军中有经验的将领应该还是可以组织其反击的。但是世民同时把骑兵分成几只,各执唐军大旗数面,在夏军中极快的往来冲突。一面招摇大旗,一面不断分割夏军,使敌方中低端的指挥系统也进一步混乱。夏军战线绵延数里,后部军队不明就里,只见前方阵营唐军大旗招展,尘沙蔽日,己方士兵四处逃窜,而自己方面的却得不到指挥部命令,一下子乱做一团。前军如潮水般亡奔退回,后军跟着逃跑。跑不及的就投降了。战争结束后统计,发现唐军其实只杀了敌军三千,相当于每个骑兵杀一个。而投降的夏军有五万,逃跑的有五万。可以看出,信息体系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夏军的失败,夏军不是被打败的,是被干扰败的。
可以看出,李对战争中双方心理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同时他的进攻时突然的,闪电式的,凌厉的,猝不及防的。进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捣毁敌人神经中枢,干扰敌人各级指挥系统,使敌人信息体系崩溃。
公元619年,唐武德2年,11月至3年4月,李世民军对刘武周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进行了一次由防御转入反攻的著名战役。
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你是否需要了解?
李世民是在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取得柏壁之战胜利,原因是什么?
柏壁之战是武德二年李世民与北方割据势力刘武周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该战争爆发于武德二年,当时刘武周攻陷太原,然后继续南下,先后占领晋州等地。李世民率大军而来,和刘武周麾下头号大将宋金刚,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地区展开了对峙。李世民利用有利地形,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宋金...
柏壁之战中,李世民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柏壁之战李世民如何绝处逢生、以弱胜强?
柏壁之战至此完全结束,纵观这场战役,此战唐军之所以能获胜,主要靠的是李世民出神入化的战场指挥。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的指挥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唐军主帅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李世民毫无疑问是隋末唐初的第一名将。此战中,他面对弱势局面并没有贸然出战,而是驻军于柏璧坚守不战;同时派兵切断了对方的补给线。
柏壁之战李世民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此战,李世民后发制人,待机破敌,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唐军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进而争夺中原具有重要意义。
致人而不致于人——李世民用兵简析
在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先以诱敌深入的计策,让敌军误以为有利可图,从而暴露了其弱点。随后,他利用骑兵绕后,形成古典式包围,最终取得了胜利。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再次运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策略,通过调动敌军,使其暴露弱点,然后利用骑兵快速包围,实现了战役的最终胜利。综上所述,李世民在这些战役...
征讨太远失利,李世民能收复晋地靠的是什么办法?
占领柏壁,切断联系:李世民选择在柏壁屯兵,这一地理位置可切断刘武周与宋金刚之间的联系,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正面接触,消耗敌军力量:李世民采用了“深壁高夺,以挫其锋”的战术,避免与宋金刚正面交锋,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相持,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灵活出击,伏击敌军:在合适的时机,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是如何在浅水源,柏壁和虎牢三次战役中获胜的?
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是唐朝统一全国的战役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从战术上来讲,也因为李世民以少胜多(三千五胜十万)而成为军事史经典。虎牢关之战的直接结果是窦建德被擒,夏国覆亡,王世充被杀,郑国灭亡了。当时天下最强的三只武装:唐郑夏,世民代表唐一战便铲除了其中的另外两个,从而使得唐朝成为中国...
致人而不致于人——李世民用兵简析
随后,在柏壁之战中,唐太宗再次展示其军事智慧。面对薛仁杲的挑战,唐军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消磨敌军的士气和体力。在薛仁杲即将撤退时,唐军故意释放诱饵,诱使薛仁杲深入战场。在浅水原的战例中,唐太宗早已洞察薛仁杲的弱点,利用其军心不稳,一举击败薛仁杲,取得胜利。虎牢关之战中,唐太宗运用“致...
征讨太远失利,李世民能收复晋地靠的是什么办法?
德武三年宋金刚与李世民陷入持久战最终因粮草匮乏士兵疲累弃城逃脱,李世民率兵追击进行最后决战,最终大胜而归还得到了尉迟敬德、张万岁这样的猛将于麾下。李世民能征讨成功的原因李世民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一开始占领柏壁,正确的屯兵地点保障了胜利的基础,利用“深壁高夺,以挫其锋”...
勇气的极致——评秦王李世民柏壁之战(上)
然而,李世民并未放弃。在形势危急之时,他上表请求亲自率军反攻,于11月14日抵达柏壁,开启了唐军的“山西反击战”。这场战役展现了李世民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他个人风格的极致体现。柏壁之战不仅是李世民勇敢精神的体现,也是他对战略调整和积极应对挑战的典范。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逆转了山西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