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杭大运河?急急急……!~~~ ( )的京杭大运河有谁知道?急!急!急!
2006年6月10日,流淌了2000多年、孕育沿岸文化与繁华的京杭大运河,正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文保专家随即指出,在两岸缓冲区、风貌带还未明确划定、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这一“护身符”的警示意义也许远大于实际的可操作性,作为整体风貌留存的运河,依然面临多重危机。
对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倡导始于2005年12月,当时,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3位专家通过媒体给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建议加快大运河“申遗”工作。今年“两会”期间,由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刘枫领衔,58位全国政协委员为此发出联名提案。5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带领由水利、历史地理、文物保护等多方专家和政协委员组成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访查运河沿线四省二市,为“申遗”作摸底准备。社会舆论一时间关注有加。
呼吁运河申遗可以看作是一种迫切的保护愿望,沿岸地区也在其中寄托着寻求经济发展契机的希望。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杭州运河指挥部总指挥陈述对记者说:“我国目前已有近百个项目在排队申遗,西湖已经等了好几年。现在杭州市政府意识到运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西湖大得多,而且运河京杭段整体‘申遗’成功的希望也比西湖更大,所以力推这件事。如果运河‘申遗’成功了,相信同样可以带动西湖的旅游。”
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在“时间经济”的当代,河运是一种过于低效的运输方式,而“申遗”所需投入的保护、治理成本又太高。
据统计,一条京杭大运河相当于3条单轨铁路的运煤能力,江苏宿迁段运河的运量更相当于4条京沪高速、6条京沪铁路。如果综合考虑运河对公路、铁路运输压力的减轻而减少的超载、维修费用,那么有否可能通过提高运河航运的运价来降低水价,使其恢复全线通航?如果考虑到运河通航,乃至“申遗”成功将给沿岸的旅游、房产等行业带来的商机,那么运河的保护与整治或许将不再是一种负担。
“申遗派”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同为中国古代两大文明成就之一,比起砖土城墙、只要维持原状就无愧于“遗产”称号的长城,曾经以沟通南北交流而成为国民经济命脉、今天仍然承载着两岸城村流动的生活的运河,要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古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世界遗产标准,其难度要远远大得多。
运河的问题就像这条河流枝枝蔓蔓的水网一样,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往今来,这条河流从来都象征着沟通,而非隔阂。运河的这一特性也必将影响我们对它的价值判断,对保护、“申遗”的价值判断。
拯救运河心脏的计划
19世纪初的一天,美国水利考察团团长方维因站在济宁南旺的运河水脊上,面对400年前山东汶上彩山之阳的一位老人创造的分水工程时不禁感叹:“此等工程在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襁褓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令我后辈焉能不敬而且崇耶!”他想不到的是,这一完全利用自流水系贯通中国明、清两代运河的世界水利奇迹,会在一个半世纪后一场名为“位山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彻底被毁。
如今,位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南旺遗址已如三峡文物一样,被国家文物局作为重点列入“415”文物保护项目库,南旺的分水龙王庙等一系列古建筑群有望在将来恢复原貌,但当年可与都江堰媲美的南旺鱼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盛况,如今只能凭借史书上寥寥83字来想象。
山东省原政协副主席李殿魁提出,为救活南旺这一昔日运河的心脏,恢复古今运河的景观和功能,迫切需要把历史上戴村坝—南旺闸的保护和恢复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计划。他主张以“降河减闸,南北分洪,以北为主,稳运畅泄”的方法,利用大汶河、泗水水系所形成的南四湖、东平湖等自然基础条件,设计济梁运河段,把南四湖、东平湖联成整体优势,向北方引水。在济梁运河北端建设提水站,提水入湖、入黄。建造穿黄隧道,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
运河沿线的主要码头港口有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泰安、济宁、台儿庄、徐州、邳县、淮阴(清江浦)、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南通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为适应我国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市),原来的大运河就不能作为漕运的路线了。元初,漕运路线是:由长江进入淮河,再溯黄河而上(这时黄河是由河南转向东南,夺淮河入海),到达今河南封丘县中滦镇,弃舟登岸,改为陆运,走180里至淇门镇,再改水运,由御河(今卫河)航至直沽(今天津市),抵达大都。很显然,这条漕运路线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元朝政府首先考虑如何利用南北流向的泗水航道。在1283年开凿自济州(今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河,从济州往南,就可以利用泗水通航了。1289年,又开凿了自安山至临清合卫河的会通河,这样,来自江淮的漕运船只,就可以由水路直达直沽了。1293年,元朝政府又完成了自通州至大都的通惠河。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告成,漕运直达大都已不成问题。这条运河惟一的问题是,从徐州至淮阴的一段仍以黄河为运道,颇有后患。
明朝初年,会通河淤废。明都城自南京迁往北京以后,矛盾变得突出了。1411年,明朝政府修复会通河,初步恢复了南北漕运。但是,黄河下游常常决口,河道向北移动,会通河一再被冲毁,所以这条漕运路线并不完全可靠。明朝自嘉靖年间,下决心彻底解决问题,其办法是推行'避黄改运'的治运方针。从山东鱼台县南阳镇以下,在运河之东开凿新道,以避开黄河的冲决。1566年、1605年先后开了南阳新河和泇河。到清初康熙年间,又开了中河。这样,从明至清,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避开了黄河,使京杭大运河全部成为人工开凿的河道。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共分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山东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南北水运畅通无阻。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成功,是中国水运史及运河史上的一大创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清两代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京杭大运河形成的漕运,使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发展。从北往南,通州、德州、临清、济宁、淮阴、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等一系列工商业城市兴起或进一步繁荣,一些古代的文化名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直到近代,运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直到19世纪末,铁路、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才渐渐失去它往昔的风采。
无论是隋朝的大运河,还是以后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工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就时间、长度而论,世界上其他的著名运河都难望其项背。京杭大运河全长 1794公里,巴拿马运河为80多公里,苏伊士运河160公里。隋朝大运河开于7世纪初,京杭大运河完成于16世纪,而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迟至19、 20世纪才通航。
大运河的开凿,也是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它要穿过几条大河,经过山地、平原等复杂的地段,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是难以想像的。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和工程机械,如此巨大、复杂的工程,证明了我国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
今天,古老的运河仍在继续发挥着作用。江苏、浙江地区已经或正在重新疏浚运河河段,河北、山东河段今后也将得到整治。古老的运河定会重新焕发青春,它的经济、文化价值会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论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影响
2006浙江工业大学“聚焦京杭运河 保护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刘毅
[摘要]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作为当时国内南北交通的主要命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文明的背后却是禁止外贸与闭关锁国。
[关键字] 经济 国内贸易 对外贸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 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大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京杭大运河,当我走进大学到达杭州时,就已经被大运河的魅力所征服。这岂止是一条河,这是文化带,是遗产长廊,是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展示长廊:城有扬州、苏州、杭州……;物有陶瓷、丝绸、园林……;书有三国、西游、水浒、红楼……;至于运河沿线产生的名人,更不可尽数也。当时我的感想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走一趟运河足矣。那时我对大运河只有赞叹,缺乏思考。
如今,我们小队一行人,满怀着激情,在楮华东老师的指导下,踏上了此次运河之旅。带着对古运河文化的憧憬,我们从杭州出发,走过了淮安、聊城、临清、通州。一路上深深的被大运河边的文化遗产所折服,其数量之多以及其意义之远大另人叹为观止。做为一名主修经济学类的大学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运河之所以能产生如此规模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背后必定有着其独特的经济基础与渊源。我也是带着这些思考与疑问走完了此次运河之旅程,并颇有感悟。
中国的地形地势是西高东低, 其诸多的天然大江大河基本都是由西流向东。 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水路运输曾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人们靠肩挑背扛牲口驮,运载能力极其低下,陆路运输费用至少是水陆运输的30倍以上,就现代而言,其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运费仍大致比例为1:5:10。
人类社会利用天然河流发挥舟楫之利上千年的历史,水运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欧经济发达国家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就是由水路运输形成的。曾有专家撰文指出:“古代中国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的黄河流域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流域内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上千年来,东西纬度方向气候基本变化不大,使得上下游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大致相同,夏粮小麦,秋粮菽粟。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东西方向上农产品的一致性,使得上下游地区之间农产品输送不存在比较利益,利用水路运送农产品获取不到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刺激商品贸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从河流特性上,在中国夏秋两季河流洪水涨满,泥沙俱下,时常河水泛滥成灾;到冬春两季,则几乎是干涸断流,水位变幅大,河床宽浅,航运能力极其低下且难以建立码头,不利于发展水运。 然而, 我国南北纬度方向跨度大、气候变化大、农作物品种差异也较大。例如:北部旱地产麦粟,南部水田产水稻。另从货物总量上看,南粮北运,北盐南运,商品运输比较利益大。但是,由于南北方向上却没有天然河道供开辟水上运输,路陆运输的费用又极其高昂,这就极大地桎梏了古代中国南北方向上的商品物资流通与交换、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运河绵延2400多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其规划思想之恢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据有关专家指导早在唐宋两代,由于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11.62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国内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称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国内贸易显著增长。
据说,天津最初就是隋朝大运河连到天津后才逐步形成的,至今天津南北承接北运河和南运河,还有条路就叫运河路。
以沧州为例大运河在沧州,如同长城一样蜿蜒曲折贯穿南北全境¬,把沧州一分东西,它像一片叶子的筋脉,串起了运河南北两岸城乡人们的生活。现在,沧州人还习惯把运河以西的沧州叫运西,沧州以东的地方叫运东。沧州的一个区,¬就叫运河区。
沧州作家宋子平认为,大运河选择了沧州是沧州人的幸运,因为有了这条贯通南北的水系,就有走出去的条件,是它成就了沧州人闯天下的渴望。沧州人历来是有周游世界¬的传统的,吴桥的杂技艺人、泊头的铸造技师们就是这样走出沧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运河不只是历史,也不只是风景,它今天还在为人们提供着便利,至今还担任¬着引黄济津蓄水工程主河道任务。
同样的,象沧州这样因运河而发展的城市并不少,但是在我们走完大运河的全程之后,与我刚开始对大运河的想法又有所不同了。
虽然大运河当时在我国境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更关注与中国东部沿海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大运河中风帆往来、络绎不绝,遗憾的是我国东部的近海上,却没有出现南来北往的航船。大运河繁荣的代价是沿海的荒凉和寂寞。
我曾跳上一艘运沙船,船长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望着紧握船舵,目视前方的船长,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三次环球航行的库克船长,他给英国带来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是,库克曾经也是一艘运煤船的船长,但他航行在波逐浪涌的北海。我在想,库克当船长时,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上早已经有过无数的船长,为什么这些船长中没有产生出中国的“库克”?为什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是由“近邻”中国人而是由“远客”库克来发现?我想起梁启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却没有成为一个海洋大国?
面对一张中国地图,我发现这样一个相关问题:为什么从杭州到天津,整个中国北方的海岸线上,城市十分稀少,与京杭大运河沿线密集的城市带相比,中国东部的海岸城市寥如晨星,即使这几个晨星般的城市,也是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租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为什么?
也许有专家会用地理因素来解释,比如中国的海岸,以钱塘江口为界,以北为泥沙海岸,以南为基岩海岸。基岩海岸水深、沙少容易建港口,由港口又可以发展为城市。泥沙海岸则相反。但许多事例否定了这一点,比如上海、天津……
我觉得这一切与大运河有关。从隋代以后中国的统治者利用大运河构筑了一个中国文化的三角形核心区,历代的首都均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繁华的城市在三条边上。运输问题通过运河似乎已经得到了解决,因此沿着海岸的海上对买贸易运输被忽略了,或者没有发展的动力。在统治者看来,有大运河足矣。
因此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推测:是大运河阻挡了中国人奔向大海的步伐,阻碍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萌生和发展。中国人的意识中更多的是“运河意识”而不是“海洋意识”。
从扬州返回时,我选择了沿着大运河东面的海岸线走,我走过荒芜的海岸,也走过像日照、连云港、荣成、威海、东营这样朝气蓬勃的新兴城市。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我认为这些城市(城市带或城市群)早就应该出现在那里,到20世纪,才出现在渤海和黄海边,已迟到了千余年。
由京杭大运河我想到了长城,这二者是中国大地上最大的人造工程。但它们绝不仅仅是工程,它们是中国国土的构架和格局,它们决定了中国国土的大小及形状。但按长城和大运河这种格局和思想,中国的国土形状充其量也就是个三角形,绝不会是今天这种昂首翘尾的雄鸡形状。靠农耕的汉民族是很难突破长城和大运河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的。是外在的力量帮助汉民族冲破这一束缚。打破长城束缚的是长城外的游牧民族,是他们把长城外的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带入了中国的版图。突破大运河框架的束缚,走向东部沿海的这一步,则充满了屈辱和痛苦,因为这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通过开埠通商实现的。这一过程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的损害中国人尊严的条约。但历史是神奇的,它把坏的变好、好的变坏,屈辱变成了繁荣,伤害变成了帮助。中国沿海的一些城市的萌生和发展如是说。
最后我要说的是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又一遗憾:我们失去了一条流向大海的河流。大运河从北向南截断了许多流向大海的河流,其中的典型是淮河。明代修建的运河大堤斩断了淮河,使本来流向大海的淮河潴留成了一个悬湖——洪泽湖。淮河成了一条没有了下游和三角洲的河流。
在淮阴郊外的旷野里,我见到了淮河流向大海时的旧河道,它空旷、寂寥,像一段遗失了的记忆。我顺着干涸的河道向远方凝望,想象着河床中水波荡漾、大江东去,河面上舳舻相接、风帆如墙,岸上市井相连、港口相望的景象……
高中咯?
第一段 讲讲隋开凿大运河的背景 意义
第二段 再讲讲元朝的京杭大运河 意义啊啥的
第三段 比较比较两者共同点和区别
第四段 讲讲现在大运河的作用啊 历史意义啊 展望展望未来
可以说说我们的大河文明啊
联系实际么就说 保护大运河啊 环保啊
好类 1000肯定有的呀
你是否需要了解?
论京杭大运河?急急急……!~~~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七段,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明清两代,运河促进了王朝统治的巩固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水运和运河史上的重要创举。直到近代,运河流域一直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
论京杭大运河?急急急……!~~~
就时间、长度而论,世界上其他的著名运河都难望其项背。京杭大运河全长 1794公里,巴拿马运河为80多公里,苏伊士运河160公里。隋朝大运河开于7世纪初,京杭大运河完成于16世纪,而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迟至19、 20世纪才通航。
京杭大运河水系特征怎么样
1、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较早、长度较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2、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滕州、临清、苏州、湖州...
京杭大运河的介绍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以下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详细介绍:全长与走向:全长1794公里,从浙江杭州一直延伸至北京通县北关,横跨六个省市,连接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开凿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1.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强化了南北方的交通与交流。它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还为南方的粮食北运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通道。运河的畅通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发展,同时为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灌溉水源,减少了灾害性水患的发生。2. 这条运河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巩固...
京杭运河的由来 急急急急急 快点回答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以下是其简介:历史背景与地位: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地理位置与走向:大运河南...
论述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请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和水利...
具体来说,京杭大运河的经济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便利。京杭大运河是连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不论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运,还是南方的粮米、茶叶、竹编北运,都极大地便捷与节约了。2农业发展。大运河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开挖航道,引水蓄水放水工程的实施,以消...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京杭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南北交通运输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极大的加强了政府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治;2、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历史上各个地区的...
京杭大运河的简介是什么
京杭大运河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起自北京,终至杭州,纵贯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连接了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各大水系,全长约一千七百余公里。一、地理位置与历程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始建于春秋时期,后经隋、元等朝代的扩建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