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共遭遇几次被贬?地点分别是哪里?

作者&投稿:夏品 2025-05-16
苏轼被贬了四次。

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可是苏轼比较高傲,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第四次: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佳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3、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4、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5、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信件内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求情,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6、东山再起: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7、二任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与疾病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8、流落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9、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你是否需要了解?

苏东坡共遭遇几次被贬?地点分别是哪里?
苏轼被贬了四次。第一次: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所以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第二次: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他被李定诬陷之后才被贬的,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第三次: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

苏东坡先后贬到哪几个州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儋州四个州。在“乌台诗案”的打击下,苏轼被贬至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但并未因此消沉,反而通过文学和艺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因政见不合,苏轼离开了朝廷,被外放至颍州。在颍州,他继续以文会友,留下了...

苏东坡先后贬到哪几个州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和儋州。他的命运多舛,但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第一次贬谪是“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这里的生活十分困苦,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此地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

苏轼一生被贬了多少次
苏轼一生被贬四次。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主动请求离开京脊蚂城,前往小地方担任官职。第二次和第三次贬谪,是因为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朝廷不符,被外放至颖州和惠州。最后一次贬谪,则是在元佑八年,因讥刺先朝,他被贬至遥远的儋州。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

苏轼被贬的三个地方是哪里
“苏轼”被贬的三个地方是: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1、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原因就是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对立的人持否定态度。2、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决定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苏东坡被贬过几次
第四次贬谪是在宋徽宗大观四年,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但不久后又被贬至广西宾州。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苏东坡依然保持乐观态度,创作了《过零丁洋》等作品,表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一次贬谪发生在宋钦宗靖康二年,苏东坡因反对金兵南侵,再次被贬至海南岛。在海南岛,他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创作...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一、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苏东坡三次被贬,一生洒脱旷达
1. 第一次被贬——乌台诗案,黄州 苏轼32岁时,年轻的宋神宗即位。神宗想要富国强兵,和王安石开启了变法。王安石变法因为激进等原因遭到了很多人反对。苏轼和司马光等是反对变法,但略有不同。反对中,特别是青苗法,因为执行不当,农民被强迫贷款,每借进一笔钱,短短数月之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

苏东坡先后贬到哪几个州
苏东坡先后贬到黄州、颍州、惠州、儋州四个州。1、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2、因为政见不合,苏轼自离,被外放颖州。3、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惠州安置。4、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至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关于苏东坡被贬三次的故事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_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但苏轼被贬后心里面也怡然自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