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辈以什么自居? 古代的文人墨客,为何都喜欢以“居士”自居?

作者&投稿:仇肃 2025-05-14
古代尊称

1、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2、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
3、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
4、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副标题回答:
弟弟可称呼自已哥哥为兄长,是对男性血亲的称呼,从而泛指一切男性同辈兄长,为了谦虚也称所有男性同辈为哥哥(事实上年龄可能比自己小)。由于男性兄长具有的权威性,引申出领导者的含义,大哥,老大,在民间团体中普遍使用。
列举介绍:
一、万岁:wàn suì。
(1)“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2)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臣子口中的“万岁爷”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明朝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从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称万岁。
(3)先秦时代,万岁表示上天的别称,即永恒存在的万能之天。军队得胜归来,振臂高呼万岁,表达对上天的赞美,以示有上天支持,战无不胜。

二、大王:dai wang
大王(dà wáng)现代对国王和诸侯王的称呼,是现代人因为不学无术导致词语念错形成的一种称呼。大王(dài wang)旧词,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戏剧或古典小说中对国王、强盗首领、妖怪头目等的称呼。

三、天子(tiān zǐ)
天子(tiān z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四、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新华字典释义:
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五、陛下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参考资 料:
尊称_百度百科
万岁_百度百科
大王—百度百科
陛下_百度百科
万乘_百度百科

再说居士的由来。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柔柔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喜欢以“某某居士”为号,于是在别号“家族”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居士一族”,其中以文学闻名于世的居士尤为显赫。 古代佞佛的文人雅士的别号固然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归结起来,会发现其取名有一些共同的倾向。
不少别号由诗人居住地的地名而来,如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等,有的从诗人住地寺庙的名字而来,如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等,也有的别号由诗人居住环境中某一景观而来,如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等,也有直接取材于佛教的别号,如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词人)、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等。 大多文学居士的别号大都是在中年后甚至晚年才取或改的,这是跟他们人生的经历相吻合的,一般文人雅士愈到晚年愈是虔心事佛,
一是因为已从仕途上退了下来,而有宽裕时间学佛;
二是大半辈子的人生阅历也使他们心灵圆熟,自然投向博大的佛教,诗佛王维的名句“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所言正是。一般文学居士取别号的时候也比较简单、随意,如上所述,或以居住的地名,或以住处景观,或直接来自佛教,但也有些别号比较特别,颇有一番来历。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本来自号“醉翁”,晚年又改“六一居士”,并为此特作《六一居士传》一文作解:“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又如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就是出自《金刚经》中有名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逢乱世,屡遭打击,’她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因而,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中国古代大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居士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大花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应倍受关注。

在本家长辈面前可以辈分关系自称,如在叔伯姑前自称小侄。在爷奶外公前自称孙儿,孩儿。在兄嫂前自称小弟。
在不是本家长辈而且同是读书人面前可处称晚生,小子。
在官员面前可自称在下,小人,本人也是官员自称下官。

晚生

以晚辈自居

就叫晚辈就好了


你是否需要了解?

古代晚辈以什么自居?
在本家长辈面前可以辈分关系自称,如在叔伯姑前自称小侄。在爷奶外公前自称孙儿,孩儿。在兄嫂前自称小弟。在不是本家长辈而且同是读书人面前可处称晚生,小子。在官员面前可自称在下,小人,本人也是官员自称下官。

侍生的意思是什么
在明清两代的官场文化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被称为“侍生”。这种称呼通常出现在名帖上,表明书写者的谦卑态度。明代翰林院的后三科入馆者以及清代翰林院后一科入馆者,都会以“侍生”自居。此外,即便是平辈之间,或是地方官员拜访乡绅,有时也会谦称自己为侍生。这种称呼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据明...

父亲健在留胡子忌讳吗
“父在不留须”是一句老话,体现对父亲的尊重。在古代,胡须代表着“长辈”,若晚辈留胡须,外人看来是“以老人自居”,被认为是对父亲或长辈的不尊重。过去还有父母去世后留须的习俗,母亲过世留上唇须,父亲过世留下唇须,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怀念。所以按传统,家中长辈健在,晚辈留胡须就违背了这种习俗...

写出古代人们对自己的称呼,越多越好,列举出来
洒家行走江湖,身怀绝技,却也常常以老朽自居,感叹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鄙人虽不才,却也略通文墨,后学末学,愿向各位方家求教。贫僧出家人,四大皆空,唯有佛经相伴,愿与施主共谈禅机。朕乃天子,九五之尊,统治天下,希望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公乃一方诸侯,权势赫赫,却也常常以君自称,谦逊有...

洒家洒家的意思
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含义比较粗俗,甚至有类似“老子”等玩世不恭、自以为是、妄自称大、以老大自居的意思。适用于社会下层人。所以会有书中第五十九回,一个太守喝骂鲁智深说: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的故事发生~问题二:洒家,是什么人的称呼? 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不同身份...

“自力于衣食”的出处是哪里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泷冈阡表翻译及注释翻译一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

古代人的自称都有哪些?
愚: 表示自谦和谦虚,用于表示自己的愚笨。不才: 用于表达自己的能力有限,不敢自居高人。微臣\/微仆: 用于表达自己在朝廷或官府中的地位低微。草民\/庶民: 表示自己是普通人,不具备特殊地位。拙者: 表示自己技艺不精,不足以称道。卑职: 用于官员回答问题时,表示自己的官位低微。幼稚: 用于表示...

古人席位尊卑很有讲究,为何家有贵客要坐西边?
将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赵括刻画得活灵活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武安侯田蚡专横跋扈,妄自尊大,他做了宰相后。田蚡以汉相自居,连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也不放在眼里,自己面东而坐。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我国的宋朝时期,居家和往来风俗都是怎样的?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都以山大王自居,自然不受世俗限制。正因为交椅在当时还不是平常等闲之物,所以他们把坐第几把交椅看作是地位、贡献、权力、荣誉的象征,就可以理解了。 《水浒传》描写人物居家往来,有些礼节细节也表现出宋时风俗。 第七回,林冲在家闷坐,老友陆谦来邀他出去喝酒。陆谦道:“我同兄长去吃三杯解闷...

薛颠的生平经历
薛颠接掌国术馆之后,变得非常和气,致力于教育形意拳的下一代。李存义生前的结义兄弟张占魁晚年身体较差,经济状况也不佳,薛颠每个月以自己收入的一半去接济他,也经常前往探视照顾,以晚辈自居。一贯道 1934年,加入一贯道,因为他名为颠,与自称济颠活佛的张光璧相同,为了避讳,由张光璧的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