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知县方土谟的《贫民行》 写在什么背景下?

作者&投稿:空杨 2025-05-13
跪求古代重孝义、无私心的德行操守的故事

1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南齐高士,受祖父及父亲的影响,自小喜爱读书,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曰。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孝感天地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5,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今江西南昌)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而父亲又怕烟熏,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6,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7卧冰求鲤


王祥,晋代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果然病愈,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8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9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宋代的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4、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
二、娱乐和节日:
1、“瓦子“:城市中娱乐和兼商业的场所,十分热闹
2、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春节的风俗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反映吕梁民生疾苦。唐薛能的《题逃户》,写“几世事农桑”的农民遭凶年而离乡背井,故园寥落,一派“雨水淹残臼,葵花压倒墙”的凄凉景象。明廉吏王文清,于秋佳节“见闾巷有穷人向月悲楚”,感而作《穷民叹》,以沉郁的笔调极状穷民饥寒交迫、卖儿鬻女的悲伤境遇。李廷彦的《过永宁》,则写战乱给吕梁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千山白骨未全收”,惨不忍睹。清岚县知县程光祁的《岚署四首》、宁乡知县吕履恒的《之宁乡所治纪事述怀三十韵》、孝义知县方土谟的《贫民行》等,也都真实描述了天灾战祸和苛捐杂税所造成的民不聊生境况。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了可贵的民本思想。

摘自

吕 梁 诗 词 概 述

吕梁诗词的历史回顾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有着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的国粹。这棵艺苑常青之树,从远古时起便在吕梁大地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吕梁历史悠久。周初属并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以降先后属太原、西河、石州、汾州等郡或州。其诗最早见于文献者,无疑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唐、魏之风的来自春秋时期包括吕梁市在内的晋国民间,其中一些篇章如《汾沮洳》、《伐檀》等,至今依然可以品味出特殊的吕梁地域风味。诗歌扬善抑恶的美刺之旨,首开其源。
汉代乐府的繁盛,在诗界“使荒漠变成了花园”(余冠英《乐府诗选•前言》)。吕梁各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事,亦在民间广泛流传。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时采诗所得,赵居其首。由此可以推测,汉代以至魏晋南北朝乐府,采自吕梁市者断然不少,只是距今年代久远,无法一一辩认罢了。
吕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概,向来就被诗家格外垂青,并不断激发着他们的灵感。历代名家如北周的瘐信,唐代的杜审言、李白、杜甫、王维、崔颢、韦应物、卢纶、姚合、李商隐、杜牧,金代的王庭筠,明代的于谦、王世贞,清代的阎尔梅、傅山、朱彝尊、顾炎武等,都有题咏吕梁的杰作传世,成为吕梁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如甘霖玉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滋润着吕梁的诗词创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近体诗的形成。汾州籍诗人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成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与沈 其齐名,称为“沈宋体”,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五律《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和五绝《渡汉江》,都是历来广为传诵的精品。祖籍文水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有格律精严的绝句《腊日宣诏幸上苑》和《如意娘》传世,前者雄风勃郁,后者儿女情长。晚唐诗人薛能,也是汾州人。他爱诗成癖,日赋一章,《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题逃户》是反映民生疾苦的名篇。
词的举起也与吕梁密切相关。唐代教坊曲有《西河剑器》、《西河长命女》等,源出西凉后,后传入西河(今山西汾阳),便有了《西河》这个词牌。宋代周邦彦、张炎等名家都有用此调填写的名作传世。
宋金元时期有两位诗人对吕梁诗词的传承起了积极作用。一位是金代兴州(今兴县)人刘昂,律赋自成一家,诗得晚唐体。他的七绝《即事》、《赠张秦娥》,声情并茂,意韵俱佳。另一位是元代宁乡(今中阳)人刘致,他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散曲家,现存小令60馀首,风格清丽豪放。其中《折桂令•樵》、《四块玉•游赏》、《山坡羊•燕城述怀》、《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送别》、《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韵》等,都是曲味很醇的名篇。
明清以来直至近代,一批游宦吕梁各州县的地方官司员,雅好诗文,相互唱和,寄情山水,咏怀古迹,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一批吕梁籍的外地官员和本地文人雅士,也执著追求,孜孜不倦,勤于研习,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极富吕梁地方特色的作品,为家乡的诗词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新诗的兴起,传统格律诗词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但终究没有被打垮,这一生命力极强的国粹艺术,依然在夹缝中生存、发展。随着新暑期中华诗词的逐渐复兴,吕梁诗词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吕梁诗词学会的成立和《吕梁旅游景点的诗词联征集选萃》、《吟咏吕梁诗词选》、《隐泉诗草》、《古今诗家咏柳林》等诗词集的出版,预示着吕梁诗词进一步繁荣的灿烂前景。

吕梁诗词的地域色彩
吕梁地处黄河东岸、吕梁山中殷。崇山峻岭,钟灵毓秀;雄关要塞,史迹苍茫。黄水涛声,传送千古华夏文明;大山松韵,礼赞万代英雄业绩。这是一方充满诗情画意的厚土,一片培育艺术蓓蕾的沃壤。吕梁诗词深深植根于这片厚土,源远流长,日新月异。
鲁迅曾经指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吕梁诗词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赞美吕梁山川名胜。吕梁雄魄,为古今诗人击节赞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雄视千古之势,朗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金代皇帝完颜 状其“碜嵯云影几千重”(《游龙山》),当代元帅陈毅浩叹“峥嵘突兀吕梁雄”(《过吕梁山》),古今异代,遥相呼应。吕梁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诸如离石的凤山、安国寺、白马仙洞,方山的北武当、左国城遗址,柳林的孟门古镇、南山寺、香严寺,中阳的柏窳山,交城的卦山天宁寺、石壁玄中寺、庞泉沟,文水的子夏山、武则天庙,孝义的中阳楼,岚县的秀容古城,交口的云梦山等等,尽收诗家笔底,古色古香,光彩照人。尚有一题数景的系列之作,如明诸葛升的《临县八景》,清李亨、储良材的《岚阳八景》、德睿的《龙山十景》、张 的《石楼八景》等,佳境荟萃,引人入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极富历史文化内涵和吕梁特色的景点,如文湖渔唱、鹤鸣古洞、马跑神泉、汾水行宫、子夏山、比干台、殷干木祠等,曾被古人反复吟咏、相互唱和,而鲜为今人所知,有待开发,以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二、讴歌吕梁历史人物。明杨伯柯的《怀古》八首,分别题咏自春秋战国至唐宋在吕梁留下足迹或出生于吕梁的历史名人殷干木、吴起、田子方、介子椎、卜子夏、郭林宗、狄青、郭子仪、思接千载,满纸沧桑。这些历史人物也常在其他诗人的作品吕出现。现当代咏吕梁名人之作,以陈毅于战地所作《哭阮啸仙、贺昌同志》首开先例,谢觉哉、郭沫若、熊谨玎、邓拓等盛赞女英雄刘胡兰的诗词接踵而来,浩然之气,洋溢于字里行间。田承顺的歌行体长诗《柯棣华大夫之歌》,则以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为背景,抒写印度授予华和汾阳一位护士的跨国传奇婚恋,男女爱情、国际友谊与民族大义融为一体,深切感人。
三、题咏吕梁物华天宝。享誉中外的汾阳杏花村竹叶青酒,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著名诗人庾信深情吟唱:“三春竹叶酒,一曲 鸡弦。”(《春日离合》)写春暖花开时节,名人雅士相聚于田家,边品美酒,边赏妙曲,何等潇洒!至唐代杜牧一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更使汾酒名扬天下,经久日盛。明代名列后七子之首的王世贞,对孝义羊羔酒情有独钟,作《羊羔酒赞》,其小序称其“白色莹彻如冰,清美饶风味”。清汾阳诗人曹树谷的《汾酒曲》八首,多角度、多侧面描绘了汾酒这一“神品”之奇妙,并指出杏花村“家家酿酒有薪传”。现当代慕名游览杏花村感而题诗者络绎不绝,郭沫若、赵朴初、启功、姚奠中、马烽、孙谦、丁芒、王蒙等名家,都有妙句流传,酒助诗兴,诗传酒名。此外,咏煤、咏枣之作也屡见不鲜,兹不一一列举。
四、反映吕梁民生疾苦。唐薛能的《题逃户》,写“几世事农桑”的农民遭凶年而离乡背井,故园寥落,一派“雨水淹残臼,葵花压倒墙”的凄凉景象。明廉吏王文清,于秋佳节“见闾巷有穷人向月悲楚”,感而作《穷民叹》,以沉郁的笔调极状穷民饥寒交迫、卖儿鬻女的悲伤境遇。李廷彦的《过永宁》,则写战乱给吕梁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千山白骨未全收”,惨不忍睹。清岚县知县程光祁的《岚署四首》、宁乡知县吕履恒的《之宁乡所治纪事述怀三十韵》、孝义知县方土谟的《贫民行》等,也都真实描述了天灾战祸和苛捐杂税所造成的民不聊生境况。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了可贵的民本思想。
五、抒发吕梁人的乡思情结。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庚岭北驿》),都是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表情达意细腻而微妙。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在外地为官司期间,每逢佳节思乡之情倍增,不禁发而为诗:“闭门却厌登高去,醉里心魂到故丘”。(《粤西九日》)“忽忆家乡思对镜,明晨霜鬓独凄然。”(《戊申除夕》)情意绵绵,铭心刻骨。出生于交城的武正国,作有组诗《忆童年》,叙童年趣事、故园风俗,意趣横生,令人过止难忘。这类怀乡之作,也使吕梁诗词增强了乡土色彩。


你是否需要了解?

孝义知县方土谟的《贫民行》 写在什么背景下?
李廷彦的《过永宁》,则写战乱给吕梁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千山白骨未全收”,惨不忍睹。清岚县知县程光祁的《岚署四首》、宁乡知县吕履恒的《之宁乡所治纪事述怀三十韵》、孝义知县方土谟的《贫民行》等,也都真实描述了天灾战祸和苛捐杂税所造成的民不聊生境况。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