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听一点的古代军人称谓? 古代当兵的名称大全

作者&投稿:司马穆 2025-05-16
古代军人称呼问题

军人这个词个人感觉是现代的,古代应该是称士兵的。而将士是指将领和士兵的统称。

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兵制主要种类
1、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又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六韬》中说,教民将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2、全民皆兵制
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根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的情形可知,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兵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3、征兵制
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
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约500人)到三军(约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汉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如隋炀帝为征高丽“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政府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4、军户制
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大体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军户的来源很多,有本身为军被指为军户的,有因战争被俘或被掠为军户的,有因犯罪被没入军户的。
在各朝称谓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设折冲府、鹰扬府等,唐设六卫,又分左右,各设大将军,为十二位大将军。在明为卫所,全国卫所成百上千,卫所有军田,军队自给自足。抗倭名将戚继光家就是世袭登州卫都指挥佥事。
5、团结兵制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6、民兵制
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7、募兵制
募兵制也就是雇拥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北宋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了。到了南宋,情况更坏,军队座食而不能战还侵扰百姓,军官吃空额当本钱做生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武备最废弛的时期了。
8、卫所制
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
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兵制

骠骑大将军、金吾大将军、龙武大将军、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虎翼将军、龙骧将军、征西大将军、镇北将军、平南将军、冠军将军、天策上将、五官中郎将、轻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等。

写小说用? 黑鸦铁骑,十步一杀,苍色骑士神马的

虎卒,毒蛇弓手。

以下是一些古代军人称谓,有些在现代的小说和游戏中也被广泛使用:
1. 将军:高级军官的称谓,可以指挥大规模的军队。
2. 元帅:中国唐朝设立的最高军官称谓,用于统领全国军队。
3. 武士:日本古代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的士兵。
4. 骑士:欧洲中世纪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骑马作战的士兵。
5. 壮士:古代中国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勇猛善战的士兵。
6. 勇士:与壮士类似,通常是指勇猛善战的士兵。
7. 猛将:古代中国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勇猛善战、擅长战斗的将领。
8. 虎威将军:古代中国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勇猛善战、威风凛凛的将领。
9. 龙骧将军:古代中国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勇猛善战、有如龙腾云起的将领。
10. 军师:古代中国的军人称谓,通常是指统领军队、策划战略的谋士。
希望这些称谓能够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什么子什么军的词语有哪些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称谓层出不穷,如“飞将军”李广、“飞将军”李靖等。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了后世赞誉勇猛将领的常用词汇。通过这样的称谓,古代社会对军事将领的尊敬与推崇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不断追求卓越。除了“卿子...

“同袍”是什么意思?
“同袍”源自古代军人互相称谓,寓意深厚的袍泽之谊。这一词语承载着古人的友谊情感,如同唐代许浑诗中“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所描绘的,袍象征着战袍,既是日间的披风,也是夜间的被褥。在战场上,同袍不仅代表战友,更是指有着深厚情谊、如同亲兄弟一般的朋友。“同袍”与“同胞”有所不同,前者...

谋略家与军事家.纵横家有什么区别?
军事家就是军人,一般开国领袖都是军事家,但其实不是,看他打没打过仗,没打过仗的都是底下人捧臭脚,比如,唐宋元明清的开国之君都是军事家,因为他们都是军人,近代没一个是。纵横家其实就是说客,这是战国时的叫法,但又不完全是,纵横家一般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向一些君主献策以得到重用,这类...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士兵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后汉书�6�1窦融传》有“士兵怀附”之说。窦融是王莽、刘秀时人。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之分工,士多指为当权者谋事、服务之人。士之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大降低,不少人从军以求出路升迁,这与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大批读书人失去仕途,遂当兵以求出路,并成为清末反清的主导力量...

古代“士”有好几种意思
【释义】 ①对人的美称:女士|勇士|壮士。②指某些专业人员:护士|助产士。③军人:士兵|战士。④士兵军衔的一等,高于兵:上士|中士|下士。⑤指读书人:名士|寒士。⑥具有某种学位的人:学士|硕士|博士。⑦姓。= 士〈名〉(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

“同袍”是什么意思?
“同袍”是指古代军人之间互相的称谓,寓意深厚的袍泽之谊,特指古代军队中的战友或情谊深厚的伙伴。具体来说:起源与象征:“同袍”一词源自古代,其中“袍”象征着战袍,既是军人在日间的披风,也是夜间的被褥。这一词语承载着古人的深厚友谊情感。战场情谊:在战场上,“同袍”不仅代表战友,更是指...

尉官和校官是什么意思?
但它们仍然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称谓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例如,在某些官方场合或正式的军事仪式上,高级军官和将领可能会被称为尉官或校官,以彰显其职位的特殊性和威严。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尉官和校官也常被用于电影、小说、游戏等艺术作品中,以描述一些不同寻常的、有威望的军人形象。

宋朝各行业的称谓是什么
2. 士人:是指有读书知识但不一定以文学为业的人士,一般背负着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他们从事官员、教育家、军人等职业。3. 乡绅:是指地方上的有一定财产和地位的士族,一般从事地方政府的职务。4. 官僚:指担任官员职务的人士,包括文官和武官。宋朝的官僚制度非常严格,按照官职的不同,有尚书、...

请问在古代,怎么称呼军医?
一般基层部队里的军医属于技术军官,大型机关单位里的军医属于文职干部,二者相同点是都有军籍,都是军官。但不同点就在于前者的佩戴的军衔是三等十级的将校尉肩章,领花佩文职领花,后者的肩章是文职类肩章,同样佩文职类领花,在待遇、晋升、体系上也有区别,这里就不做多叙了。

古代称谓人死后不同的词有那些,比如帝王死叫薨?
帝王叫崩驾,权贵叫仙逝,军人叫捐躯,将军叫殉国,平民叫蹬腿……。亲人称西去,仇者称毙命,老人称寿寝,小孩称夭折,城里称逝世,农村称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