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进行评析。 评析三国演义中的义

作者&投稿:职峰 2025-05-23
三国演义的评析文章

鉴赏与评析 :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明 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 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罗兄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而在下窃以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首先,刘备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类的千古名句却一句也无,至于后来曹操的取文姬归汉,嘱铜雀之妾分香卖履等所为都在当初传为一时佳话。由此可见,曹操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英雄”这一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此外,《三国》中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罗兄爱屋及乌,将诸葛亮粉饰的过于神化。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作者心目中正统皇权的维护者,成了罗兄眼中的大红人也就顺理成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不能满足罗兄对他的褒奖之心,于是又加上了大祭东风、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甚至死了之后还以木偶退司马,密函杀魏延。无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评说《三国演义》提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则就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首先,他身为丞相,第一要务是治吏,在用人上,应选能者,斥庸人。而诸葛亮任职期间,朝廷内奸谄之人已出,上下庸人一片。以至后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错用马谡,逼反魏延,压制旧贤,而新贤不来,他连军中的账目都要亲自核算,可见他对别人的能力是多么不放心。由此,蜀汉后期的衰弱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军事上,书中着重描述的,有六出祈山、七擒孟获。仅说七擒孟获一回,和曹操当初征马超、韩遂时的战例做一对比,两者所处的环境都大同小异。再把曹操和孔明所用的手段策略及马超韩遂和孟获的实力对比一下,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得出谁更高明。再者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下以为孔明大可不必如此急于求成,更何况南蛮的不毛之地和西凉的战略地位根本就没法比…… 罗兄的大作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下只是在此斗胆说些读后之感,仅为博诸君一笑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地碾过那段岁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也早已湮没了那荒城古道。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脍炙人口故事却会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临江仙》
赏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上片由古至今,屈指数英才,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为过眼烟云,早成历史陈迹。诗人纵观古人、反思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是非成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而“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却极短暂。“空”中有“悟”,寄托深沉。
下片是白发渔樵在秋月春风中的自画像,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与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历史上多少人曾经轰轰烈烈,最终无不化为尘埃,自己则超越是非,听命自然,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着寄情诗酒的生活,笑谈古今。表明诗人超然物外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的一种旷达之情

词的上阕透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

下阕写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之作,它述史兴感,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词的上片,“滚滚”句,暗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语意,以“逝水”喻时光的流逝。“浪花”句,化用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成句,一个“尽”字,囊括了从古到今的英雄。上下两句把流逝的时光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言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不停地向东流去,随著江水(时光)的流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都被冲洗一空。江水滔滔,历千古而不息;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如过眼烟云,早已成了历史陈迹。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人们的沉思。诗人纵观古今,反思历史,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


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是”是“非”,无论是“成”是“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一样长眠地下。而滔滔长江却亘古长存,依然“不舍昼夜”地在奔流。在历史长河中,与宇宙相比,英雄的一生是多麼短暂,英雄的功业又何其渺小!最后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喻宇宙永恒,自古及今依然存在;“几度夕阳”,喻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但却短暂。这表现了诗人对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千古英雄的荣辱成败的彻悟。杨慎以元辅之子,擢居榜首,一时宠遇,何其盛哉!及至一朝遣戍、终老南荒,年已垂暮,怎不令其有菀枯花落,人生无常之感。因而他在历叙历代兴亡的感慨之中,也寄寓了回首往事,对自身荣枯的感悟。



既然时间无情,“是非成败”转眼成空,那麼诗人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词的下片,杨慎即叙自己的生活志向:托志渔樵。“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二句,既是诗人滴戍云南后,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以老庄思想以求自我解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一个“惯”字,与“白发”相照应,暗暗点出诗人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著寄情山水的生活,时间已经很久,习以为常了。“一壶浊酒喜相逢”,则是写他的渔樵生活的情趣。“一壶”,言酒少;“浊”,言酒劣。但他们相逢却“喜”。这表明这些世外高人别有会心乐事,而这乐事就是笑谈古今。他们把历代兴亡、英雄成败,当作谈资笑料用来佐酒助兴。其中的“古今多少事”,在结构上勾合上片的千古英雄是非成败,使上下两片融为一体;“都付笑谈中”,一个“笑”字,表明诗人对世事的鄙夷、对荣辱的轻蔑。



全词上片站在历史之上,纵论千秋成败,对历史上的龙争虎斗表现出一种彻悟;下片则超然於世事之外,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表现出一种旷达。这是诗人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反反复复表达的一个主旨。



这首词的原意本在评说秦汉兴亡的得失是非,而不在周详一代人物大事。它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赤壁,具体人物周瑜,具体事件,“樯橹灰飞烟灭”;也不像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了“满眼风光北固楼”,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它重在述感,全篇始终未提及秦汉的任何英雄人物和历史事迹。前人论词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张炎《词源》)丁绍仪的《听秋声馆词话》正以“清空”二字评这首词。唯其“清空”,故能使词具有更高的概括力,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因而置於《三国演义》的卷首,不仅无丝毫不合,反而令人对三国人物贤愚忠奸、是非曲直,产生许多遐想。

《三国演义》的内容:

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书的开编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昏庸、腐败造成的社会总危机,人民生活无着,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农民发起义。接着写了董卓的恶毒引起了其他军阀的不满,十七镇诸侯联合起来对他声讨。董卓被杀,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并进兵江南。孙、刘联合抗操,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此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灭蜀、伐魏、灭吴,实现了统一。

这部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斗争,反映了这些矛盾的互相渗透和转化,重点是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

细述《三国演义》的情节:

本书共一百二十回,可分为五个部分:1-10回,10-33回,34-57回,57-115回,115-120回,主要反映的是没落汉政权下的魏晋、东吴、蜀国之间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战争,并以此为中心演绎分和、仁德、天命的“三国天理”。下面将细述三国之间的情节结构:

一、 汉末动乱(1-10回)

这一部分以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开始,至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结束。中间重大事件总括了汉末动乱。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贴出来的告示,巧遇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备干一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酒店商议,碰到了关羽,三人志向投合,心心相惜,在张飞家的桃源义结金兰,共图大事。

诸侯联合抗董----温酒斩华雄----三击吕布

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至此“董卓之大势已过”。之后便是董卓之死而来的董卓余党卷土重来,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掌权下的曹操报准备仇雪之恨,至此战争待续。

二、诸侯混战(10-33回)

本部分接着曹操报杀父之仇,引出了北海孔融,陶谦被刘关张解救,陶谦三让徐州于刘,曹操两次被救,群雄并起相互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官渡结束。期间有几次大的战役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27);官渡之战(30);郭嘉遗计定辽东(33)等。

三、三国集团形成(34-57)

主线是赤壁之战,奠定了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为三分天下基础。 期间主要大事有:

刘玄德三顾茅庐(36)

司马微见刘备,比诸葛为"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 玄德一请孔明不遇。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刘备于隆冬来至卧龙冈,遇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孔明岳父黄承彦。诸葛均孔明不在。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刘备不听云长,张飞劝阻,三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步行。亮昼寝未起,备拱立阶下。张飞欲放火烧亮。云长劝住。孔明翻身向里而卧,刘备不让小童唤起,又立了一时辰,亮方起。玄德请亮助已,亮不去,备泪湿衣,亮乃从之下山去新野。于是有了“定三分隆中决策”的佳谈。

计取桂阳,单骑救主(41);

曹操征乌丸长江赋诗(48)

曹听信了庞统的连环计,以为良策,于是“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欲使“人可渡,马亦可走”,从而船只能够稳如平地,“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忆往事,得意之间便赋诗长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并手起一槊,刺死直言刘馥,之后程昱的“忧虑”也遭到了曹操的耻笑,导致曹操败走华容道,兵力大减,士气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七星坛诸葛祭风 周瑜赤壁纵火(49)

诸葛孔明在医治周瑜时写下药方:欲破曹凤,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引起了周瑜赤壁纵火,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扭转乾坤的经典战役,此战导致了孙刘联盟抗曹,刘备得以苟延残喘,发展自己的势力,推延了曹操统一的步伐。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它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四、三国鼎立(57-115回)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这里我讲两点:一、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中袁绍刚愎自用与曹操的爱惜人才、虚心听取意见,使曹以少胜多,奠定统一北方基础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个人观点:三足鼎立的直接原因有两点:隆中对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实力大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统一天下。而且还奠定了吴国的地位,给刘备争取了时间。

而隆中对,确切的说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士子对刘备的支持,才使得刘备有三分天下的希望与资格。刘备漂泊半生,就是因为一直得不到当地世族清流的支持。江东与荆襄的争斗从刘表孙坚就已经恶化,虽然不是死结,但是孙权或者曹操的利益集团已经成形,诸葛亮他们不管投靠谁,都不会受到重用,所以才推出刘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如果诸葛亮他们倒向曹操,那么五年之后,曹操必将再度大举南侵,进而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他们倒向孙权,那么五年之后,孙权必定已经安定荆州,打下益州,从而完成鲁肃的榻上策,与曹操南北分立,隔江而望。好比司马代魏,其实天下大势在那个时代是操控在那些世族大家手里的。

五、一统归晋(115-120回)

这一部分是三国的末尾,首先是刘禅出降邓艾,蜀汉灭亡。中间有司马炎袭爵,废魏主曹奂,自立为帝,建立晋朝。最后是吴主孙休病卒,乌程侯孙皓继立,司马炎遣杜预、王浚等人分兵攻击东吴,兵临城下,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晋朝统一了天下。整个势气显得苍白,无力。

“三国自此归于晋帝司马炎之手,为一统之基也。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的优美语句评析
小时候看三国,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在夸赞孙权还是在讽刺他。长大后才明白,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同辈,这句话并无不妥。曹操主要赞扬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不同于袁绍和刘表那些败家子。辛弃疾也十分欣赏孙权,引用了这句话。曹操说过许多话,但“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5篇
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

求三国演义的精彩段落,要书里的,加上评析,谢谢!
求贤若渴访孔明,千呼万唤不出来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 【背景】“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说得是刘备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经过三次拜访,才请到了后来成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通过《三国演义》浓墨重笔的铺陈和渲染,“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个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称他为天下英雄,不过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本领,军事上十分窝囊,早期浑浑噩噩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最后也是败亡于军事上。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

对三国演义中人物评价,看法或感受700字以上
三国人物评析之赵云 于关羽和张飞相比,子龙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似乎低了些.罗贯中先生素来仰慕关羽的侠肝义胆,加之张飞性格突出,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子龙的戏份是少之又少.于黄忠、马超、魏延相比,赵云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显然大得多,却连像这三人一样全面、细致的描写都没得到.罗先生给予他的只有神化,从本质上讲,这...

求三国演义第二回的评析 100字到200字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我觉得张飞和刘备俩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性发”、“大怒”、“咬咬钢牙”、“滚鞍下马”、“早”等词中...

有哪些名人评论过《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
易中天则以他独特的视角,为《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解读。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三国历史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金圣叹对《水浒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析,他在评注中不仅分析了人物形象,还探讨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金圣叹的评点使《...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800字2个
浅论《三国演义》三雄的为君之道 曹操——镇压 大家所公认的三国头号人物--曹操.从洛阳北部尉,到颍川之战时的骑都尉,从力抗袁绍大军的司空,司空,到赤壁气吞天下的丞相.其间贯穿始终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气魄与自信.身为六百石小官,棒杀权倾朝野的中常侍蹇硕亲叔,而后对自己生死完全置之度外,直斥...

三国演义 人物评析
拿这个观点看祢衡,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这个飞越了历史疯人院的逃犯,在三国时代竟然颇有声名,以至曹操虽然觉得"杀他比杀一只老鼠还容易",又毕竟没敢动手。 《三国演义》的读者,对祢衡羞辱曹操一事已知之甚详:曹操任命祢衡为鼓吏,本意是想寒碜他一下,没想到祢衡竟然衣着不整地走进大厅。由于东汉宫廷礼仪对鼓吏的...

三国演义10个人物评析,结合具体情节,要有独特的看法,500字左右
关羽,字云长,生于公元161年,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中,他因地方豪强欺压百姓而逃至江湖,后在黄巾起义时于涿郡遇到刘备,随后追随刘备。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他与刘备、张飞是三国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在《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