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葛亮真是徐庶推荐的? 诸葛亮出山的真正历史
徐庶成为了是刘备帐下的军师,然后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想要招揽徐庶,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被迫无奈要救娘亲离开刘备,但自愧刘备的知遇之恩,效力时日短暂,所以在离开的时候在马背上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无疑是一尊神,所有和他对过累的将领无一不是被打败了,就算是没有打败,也是要来掩饰一番。(不包括三国以外的其他书籍记载)可能不细心的人还没知道《三国演义》中第一次提到诸葛亮是在哪一回,让我来告诉大家,那是在董卓被诛杀后、蔡邕惨死狱中,罗贯中借“古人”之口来了一断诗句“当年诸葛隆中卧”。可能对三国历史不甚了解的人看了后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如果你稍微有些知识的话,你就应该知道:在蔡邕死的那一年,诸葛亮只有十二岁!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也包括现在的一些游戏在内,都从未把诸葛亮和“神童”二字联系在一起。那么诸葛亮十二岁又怎么能出仕为官呢?可见《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吹捧,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那么在这尊神的光环掩盖中,有哪些三国英雄被盖住了呢?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程昱
这是一个间接被掩盖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借程昱之口说出“徐庶十倍于自己”,然后徐庶又自比萤火、比诸葛亮为皓月,这样一来诸葛亮真是要千倍、万倍于程昱了。其实这是罗贯中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这就是他把程昱和诸葛亮好像当成了同龄人了,这一点在后来的电视剧中也有表现,就是程昱实在是太年轻了。其实据正史记载,程昱是曹营众谋士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比曹操还要大十五岁,也就是说程昱要比诸葛亮大四十一岁,说程昱是诸葛亮的爷爷辈都不为过分。而且如果真要拿两人来比较的话,程昱的带兵作战能力丝毫不比诸葛亮差。袁曹对阵时,程昱曾经带七百人驻守郯城,曹操觉得七百人太少,就想要增加两千人到郯城。程昱说道:“如果增加到两千人,袁绍经过时必然就要攻打,要打我是打不过他;但如果只有七百人,那么袁绍经过时就根本不会考虑这座城了。”结果袁绍领兵从郯城经过,果然没有攻打郯城。现在想来,程昱这才是真正的“空城计”。如果诸葛亮也有这个“育、贲之胆”,那么可能他早就进攻子午谷了。所以,程昱是在诸葛亮出场之前的第一个被掩盖的人物。
二、刘备
这一点可能又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其实《三国演义》的中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相差得实在太远了,就是为了表现他仁慈的形象,罗贯中不惜把刘备的很多精彩的战斗场面都交给关羽、张飞和诸葛亮来分享了。而这三人中,又属诸葛亮分得最多。从诸葛亮一出场,就把六年前的博望坡之战从刘备手中生硬的拿了过来,戴在自己头上,来了一个“军师初用兵”;然后在平定荆南四郡的过程中,主帅也是由刘备变成了诸葛亮;而刘备军事生涯中最大的闪光点——汉中之战,也无情的被诸葛亮拿走了。这样一来,刘备就成了一个在军事上一无所长的人,而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无大用的这一事实是被完全掩盖了。不知曾经鞭打过督邮的刘备如果知道这一切,会不会又把罗贯中绑起来打上一通?
三、东吴众谋士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很多舌战的镜头,这其中有实有虚,当然也有一些是没有描写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原本是子虚乌有,却被作为了重点来描写;而荀彧、鲁肃二人史有记载的“单刀会”却被无情的删除了。而在“舌战群儒”这一段中,东吴的两位丞相顾雍、步骘都被诸葛亮骂得不成人样;江东第一谋士、有“仲父”之称的张昭也是第一个倒霉的人。这就给人一个很普遍的印象:那就是东吴的众谋士要比诸葛亮差得多。其实不然,张昭、顾雍、步骘等人的内政能力至少和诸葛亮是一个水平的;而张昭千古直臣、顾雍滴酒不沾等等,则非诸葛亮所能比的。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就是蜀汉一边的将领往往是最强的,而魏、吴则要差得多。其实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但有一点是真的,这便是蜀汉的将领往往作的事都比魏吴的将领要多。这也不足为奇,因为魏吴的文官武将要远远多于蜀汉,人一多了,每人可做的事就要少了;加之蜀汉一边在刘备死后往往是诸葛亮的“一言堂”,所以诸葛亮的形象自然就要高大多了。
四、周瑜
应该说在诸葛亮出场之前,《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还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其实这个描写本来就不多);但等到诸葛亮出场之后,周瑜的形象就立马来了个大逆转。现在有关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比较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总之一句话:周瑜属于前三国,诸葛亮属于中三国,两人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不具备可比性。然而就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现在再想找到心胸宽广的周公瑾的形象,已经是很难了。
这里需要为周瑜正名的是: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将的一场战争,刘备一边的主帅是刘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作用只是一个说客而已;南郡是周瑜取下后,刘备前来见周瑜,说要一点地盘,周瑜分江南地给刘备的;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则更是杜撰出来的。
五、鲁肃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完全是被诸葛亮玩弄于掌上的一个玩物而已,现在还知道鲁肃真实面目的人已经不多了。在诸葛亮光环的掩盖下(当然还有登上神坛的关羽),鲁肃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形象,成为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其实鲁肃在周瑜在的时候,有时比周瑜都还要激进,只是在周瑜死后,鲁肃成了三军统帅,这才有了一点收敛。鲁肃也是能文能武的儒将,作战时“手不释卷”。而且在鲁肃与关羽对峙的时候,鲁肃的治军能力有了很强的体现。
鲁肃借荆州给刘备这一史实,在《三国演义》里面又成了诸葛亮戏耍的一段。其实在这件事上,可能诸葛亮还真没有出面。鲁肃借荆州一事,究竟是对是错?个人认为,这一举动应是正确的。因为东吴虽然刚打赢了赤壁之战,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孙权在合淝大败于张辽,而周瑜又在南郡的战斗中中了毒箭,相对于整个荆州来说,东吴也只不过就打下了南荆州,荆州的重镇襄阳还在乐进的手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东吴要想独自守住南荆州,是很难的事情。鲁肃让刘备来镇守南荆州,一下就使得曹操吓得手中的笔落地,也使刘备感激东吴的恩情,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当然刘备的言而无信,也确实是鲁肃想不到的。但鲁肃这一高瞻远瞩的能力,应该远在诸葛亮之上。
诸葛亮堪称三国时期分裂国家的天下第一罪魁祸首:
人们习惯上把三国时代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诸葛亮称为“天下第一才子”。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刘诸数年征战中得以实现,晚年的诸葛亮又肩负起辅佐幼主阿斗的重责,为势力弱小的蜀汉政权的巩固多次北伐,最终以战事失败,自身殒命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位披着“圣贤”神秘面纱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今天必须给予重新评价。
"三分天下"乃昭然若揭的分裂国家之罪行,它由诸葛亮提出并最终得以实现。诸葛亮在蜀国建国后成了一个被分裂国家的丞相,刘备死后,又堂而皇之的做起了“相父”,地位较之丞相更高,实乃与刘备罪孽同等深重的分裂国家之罪魁。诸葛亮从政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公元207年,曹操讨乌桓取得胜利后,国家面临着即将由北方统一的大好形势,刘备在走投无路时请诸葛亮出山,两人齐心协力朝着三分天下的目标奋斗,致使国家面临着的即将统一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对国家统一所起的破坏性作用,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起的破坏性作用是罪在当代,害及千秋的。诸葛亮从政的第二个阶段是决策严重失误,六次北伐曹魏,屡伐屡败,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分裂国家和战争决策的严重失误构成了诸葛亮罪恶的一生。可为什么这个违背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天下第一罪魁”在历史上说成了“天下第一才子”,国家分裂主义分子变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形象?推本溯源在于封建家天下统治下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专制政体的神圣不可侵犯。为了家天下的永久统治,分裂国家成了天经地义的紧急避险。庸碌的蜀汉后主刘禅虽无治国安邦,让老百姓过上好一点日子的才能,但他是刘氏的血脉,就理所当然地应当由他统治天下.诸葛亮这个超乎寻常的忠实于封建皇权制度的伪君子、假道学,这只皇权制度的"看家狗",灵魂正好与封建皇权专制的灵魂高度吻合,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其推崇备至,大肆为其树碑立传。如今,历史的迷雾拨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为了忠于封建专制皇权的“正统”统治,不惜 分裂国家并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上本不应该有的战火连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三国时代,因为他的成一己之名,报一主之恩,维护 封建皇权的"大义" 有了,中国历史从此在封建王朝的初期开始更多了几分灾难,皇权制度受其影响进一步束缚了人们思想,皇权的历史才推迟结束于公元1911年。
有才未必是才子,才子的称谓决不用于坏才.诸葛亮不是才子,是中国封建社会毒素最重、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最应当受到我们努力批判的国家分裂主义分子!
二00五年十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廖伦焰,笔名龙康,1963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作家,诗人,无党派,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并在中国政法大学及深圳大学短期学习,曾受聘担任北京《发现》杂志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篇小说《极点》、《性罪》的作者,美国木子网发表有龙康文集,个人辞条收入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大型辞书
1。诸葛亮出山后的 三国战争年表
龙康
三分天下,天下多了几十年战争!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赤壁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张昭攻当涂之战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诸葛亮入川之战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孙权围合肥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樊城之战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这年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222年 夷陵之战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贺齐取蕲春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曹丕攻广陵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孙权攻魏之战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孟达反魏之战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魏与吴石亭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满宠守合肥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魏与吴庐江之战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这年诸葛亮去世,在任六伐曹魏。)
杨仪杀魏延之战
诸葛恪平山越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240年 张嶷平越隽之战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246年 吴攻魏柤中之战
毋丘俭攻******之战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姜维攻西平之战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吴败文钦之战
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孙峻攻寿春之战
姜维攻狄道之战
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姜维攻段谷之战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60年 成济杀魏曹髦之战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
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晋与吴合肥之战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吴晋涡口之战
271年 青山之战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陆抗平西陵之战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杨欣讨宋质之战
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晋攻吴枳里之战
吴攻晋江夏之战
275年 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晋攻鲜卑之战
鲜卑攻晋边之战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
吴晋江夏之战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晋吴皖城之战
晋吴西陵之战
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280年 晋灭吴之战
2。龙康: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00万,公元263年三国结束时全国总人口为767万,三国人口最低时还低于这个数,不足5600多万的百分之一十.虽然有瘟疫,饥荒等原因,但根源在战争!
3。通过下面一组数据看诸葛亮: (龙康)
卷36载,打下成都后,刘备就"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500斤,银千斤,钱5000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
而40几年后,263年蜀国投降时,蜀国国库金银的数量具《蜀记》记载总共也只有各1000斤。
可见,打下成都后,刘备集团对劳动人民进行了一次大抢窃,大瓜分,劳动人民永远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对立面,就仅凭这次“文明”的大抢窃,大瓜分,诸葛亮也离天下第一罪魁的头衔不远。
4。隆中“对话”并不奇 (龙康)
由于许多人不了解诸葛亮是皇亲的家庭背景,千百年来,都以一介山野村夫的身份看待诸葛亮在隆中的对话,使得隆中对话成了神对凡间的训示,披着神奇的色彩,人们崇拜诸葛亮,首先是从崇拜隆中对话开始的,当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皇亲的身份,了解了诸葛亮与皇族高级成员经常保持着密切的接触,有条件对天下大势和统治集团许多内幕了如指掌后,隆中对话的神奇色彩便消失怠尽了。
曹操为了统一中国,早看中了荆州、益州这两块好吃好夺的肥肉,周瑜、鲁肃为了两分天下,也早打好了荆、益两州的如意算盘,诸葛亮这个皇亲为了皇家利益,把天下三分,各人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不同使然,并无什么超人的神奇的地方。
在了解天下形势和统治集团许多内幕的情况后,三分天下对于智商稍高一点的人都是能够作出判断的,诸葛亮只是比同时代的一些人多了手“制信息权”而已,世界上决没有生而知之,未出隆中便能三分天下的“村夫”这类奇人----如果有呢,那必然是唯心主义的鬼魂!
5。诸葛亮原本是皇亲(龙康)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两人之妻是蔡瑁亲妹妹,蔡瑁是诸葛亮的舅舅,刘表是诸葛亮的姑父,刘表乃汉室宗亲,诸葛亮乃正宗皇亲!这样的人,他的扶刘备动机有人思考过没有!
(介绍:刘表,荆州刺史(即一把手),荆州包括现在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部分地区。
蔡瑁,众所周知有多显赫!)
-----可不要忘了孔明与刘备间也有亲戚关系,他们彼此是知道的那,刘备高孔明一个辈分,孔明该叫他表舅呢!他们这些皇家人接合在一起,战争动机是很值得重视的呢!
6。龙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为什么不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神”?
7。龙康:历史上刘关张根本没有结拜兄弟的事,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智料华容道,识魏延反骨,智去成都,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骂死王郎都是杜撰。死了还以木偶退兵,这些历史上都是不成在的呢!
七擒孟霍也只是传说。
思考一下,为何 独独竭力美化他!
8。龙康:诸葛亮语(《汉晋春秋》中的诸葛亮的上言,后人称为《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逢先帝之遗意。”-----就是说:北伐,是为了一个分裂国家的成在,为了一个分裂国家的生命的持久!北伐,是分裂国家的继续!其根源在于三分天下就开始的逆历史潮流而动!
1,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是好朋友,和司马水镜的学生庞统为当时荆州后起的俊杰,三国志有明确记载。
2,徐庶在投靠刘备之后,压根没提诸葛亮这些人,估计是不想让诸葛亮和他抢位置,这和诸葛不出仕北魏一样,说魏曹操麾下文臣太多,自己不容易出头,而且当时刘备麾下有徐庶,诸葛亮去了也不好出头。
3,徐庶在被曹操伪造其母亲的信件去许昌之前,想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因为这个时候徐庶和诸葛亮没有利益冲突了,历史记载是确有其事,按照当时历史环境分析,可能是诸葛亮自身向徐庶请求要求推荐,和所谓的三顾茅庐是一样的道理,增强自身的身价,提高逼格,让刘备更重视自己。
三国志确实记载了徐庶推荐诸葛亮的事实,但是动机没记载,没说到底是徐庶主动推荐诸葛亮,还是诸葛亮要求徐庶推荐自己的,但是诸葛亮要主动投靠刘备是靠谱的。
原因如下:
1,古代世家大族为了延续家族传承,在乱世时一向多方押宝,即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诸葛世家的诸葛瑾出仕东吴孙权,诸葛瞻出仕北魏曹操,诸葛亮自己排除了刘表,马腾,刘璋,张鲁之后剩下的君主数来数去就刘备一个了。
2,如果诸葛亮不想投靠刘备,完全可以和徐庶说清楚,凭他两朋友的关系,完全可以不让刘备知道诸葛亮这个人。
3,同理,诸葛亮不想出仕刘备,完全可以隐居到其他地方去,何必在卧龙岗还让人拿着自己写的诗文去念呢?不是清楚的知道刘备会到这个地方来寻找自己吗?
综上所述,徐庶推荐诸葛亮是百分百有这个事实存在的。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与诸葛亮有关的名联
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此联是诸葛亮回击程德抠说自己:“为儒者所笑”而对“小人之儒”的描画。其大意是:小人之儒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②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此联出自第44回智激周瑜中。周瑜本来主战,却故意装作主降,鲁肃信以为真而与之争论。诸葛亮早...
朱葛亮的故事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
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
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
诸葛亮的家人简介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三顾茅庐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
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最喜欢诸葛亮 因为他是忠臣的代表,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光明的一面,智慧,忠诚,勇敢和在维护正统思想的执着。他和关羽都是在人们口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得到的升华,其中《三国演义》使大家对他广为知晓。诸葛亮的才能不光是军事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他所管理的蜀地人民富裕,政治安定。他...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 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谁能告诉我历史的诸葛亮是如何一个人物.
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 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 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 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 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 第...
诸葛亮的资料
建安12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在长达...
诸葛亮的故事
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有哪些
(12) 晋人习凿齿在评价诸葛亮的法治时说:“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怨,天下有不服者乎!渚葛亮于是可谓能用法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13)这种赞许并不过分,事实上在三国以后的中国其他王朝也再未出现过象诸葛亮励行法治所得到的治国效果。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虽然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