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当涂丁 2025-05-14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兵攻打赵国,赵都邯郸被围,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选同行之人时,平时没有任何表现的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失败。毛遂就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后人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此事之后,毛遂便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优待。第二年,燕国进犯赵国,平原君便自然而然地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

  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

  【孔融让梨】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道德教育故事。当时年仅四岁的孔融,便已懂得谦让的美德,吃梨时挑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第19世孙。性格却没有想象中的温和,反而是带着些耿介豪纵,言行出格的事也是常有的,在同曹操共事的过程中也没少添堵。

  碍于他的名气和号召力,曹操一直忍着没发作。最后终于从孔融曾发表的一段“父子无恩,母子无爱”言论中找到突破点,当时以“孝”治天下,“不孝”是为大罪。

  孔融就这样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被处死。

  【闻鸡起舞】

  晋朝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闻鸡起舞,也因此常被用来激励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或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西晋灭亡后,祖逖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却因战功显赫,遭到朝廷的忌惮,还派戴渊相牵制。

  最后,祖逖困于东晋朝廷的明争暗斗,忧愤而死。北伐大业也功败垂成。

  【投笔从戎】

  班超出身于以书香传家的班家,父亲班彪学博才高,史学造诣颇深。哥哥班固是《汉书》的作者,妹妹班昭也是史上有名的才女。

  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班超早早便在官府做些文件抄写的工作。因为确实比较枯燥,看不见未来,班超便索性把笔一扔,说道:“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不久后班超就参了军,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

  投笔从戎,便指文人从军。

  【悬梁刺股】

  悬梁是指东汉的孙敬,为了在三更半夜看书时不打盹,就用一根绳子一头绑着自己的头发,一头系在房梁上,只要一低头,头皮就会疼,也就会清醒起来。

  刺股是指战国时的苏秦,也是为了三更半夜看书时不打盹。只要犯困,就用锥子扎下大腿,通过疼让自己清醒。

  悬梁刺股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的`精神。

  孙敬最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走了学者的路线。苏秦的人生则要精彩的多。

  学成后的苏秦开始游历各国,多年后身佩除秦国外的六国相印,积极组织六国合纵抗秦。最后,被齐国的政敌派人刺杀。

  但他在临死前,以自己的肉身作赌注,让齐王将自己五马分尸,并昭告天下自己是燕国的间谍,以悬赏的名义引诱凶手出来。计划最终被齐王完美施行,可惜这是一个谍中谍的故事。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苏秦其实是燕国间谍,他的目的只为消耗齐国国力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三年后,马援凯旋归来,亲友们都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马援就不大高兴,认为自己的功劳不足以有此封赏,孟翼应该说些居安思危的话来。

  于是说:边疆战事未歇,不应想着功名利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裹尸,即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后来,“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但因梁松诬陷,马援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举案齐眉】

  在讲究“孝廉”的东汉初,梁鸿以其高尚节操远近闻名,作为一个潜力股,很多人家都想要与将其招为女婿,但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一个长像有些抱歉的剩女,孟家的女儿却只想嫁给有着像梁鸿情操的人。梁鸿听说后,为表明自己取妻取贤,就向孟家下了聘。

  二人婚后,就一起过着清俭的隐居日子,互敬互爱。

  因为躲避朝廷的征召,后来梁鸿就躲到皋伯通家打工,给人舂米。每当梁鸿做工回来,孟光就会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来,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礼仪丝毫不废。

  举案齐眉,也因此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皋伯通见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便断定梁鸿是个隐逸高人,于是把梁鸿全家迁进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此后的梁鸿就利用这段时间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去世后,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著名刺客要离的冢旁。孟光则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后不知所终。

  【江郎才尽】

  南朝文学家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江郎才尽,即指才思减退。

  但除了才尽一说,江郎的仕途却颇为坦荡。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以致有人认为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




你是否需要了解?

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
【投笔从戎】班超出身于以书香传家的班家,父亲班彪学博才高,史学造诣颇深。哥哥班固是《汉书》的作者,妹妹班昭也是史上有名的才女。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班超早早便在官府做些文件抄写的工作。因为确实比较枯燥,看不见未来,班超便索性把笔一扔,说道:“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

家喻户晓历史典故
在古代的一部名为《烈女传》的典籍中,讲述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女子英勇事迹。故事的主人公是梁姑,一位姓梁的妇人,她与哥哥一家共同生活,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一日,当哥哥和嫂嫂外出劳作时,梁姑在家照看着孩子。不幸的是,一场大火突然在屋内燃起,将孩子们困在了火海之中,形势危急万分。梁姑不...

成语 家喻户晓的由来
成语 家喻户晓的由来:典故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

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望梅止渴,曹冲称象,凿壁偷光,守株待兔,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完璧归赵,霸王别姬,空城计,借东风,捉放曹,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林冲夜奔,此地无银,刻舟求剑,

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什么我还知道类似的典故有
“家喻户晓”语出西汉刘向《列女传·节义》∶“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古代梁国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她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特别重亲情,对侄子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好。一天,她正在屋外干活,忽然,她们住的那间草房着起了大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

成语家喻户晓的意思 家喻户晓解释及出处
后经过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家喻户晓”。成语典故: 古代有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梁姑的女子在火灾中为了救哥哥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她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形容像梁姑这样的事迹或人物,表示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

成语家喻户晓的意思
含义:该成语直接描述了某个信息、故事或人物被广大民众所熟知,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出处:成语出自《汉书·刘辅传》中的“天下不可户晓”,后在宋代楼钥的《缴郑熙等免罪》中演化为“不可以家谕户晓”,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家喻户晓”。成语典故:古代有一个名叫梁姑的女子...

家喻户晓的含义
家喻户晓的含义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即形容众人皆知。成语出处:《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成语典故:很久以前,有一个姓梁的女人。她戴着两个孩子和哥哥的家人住在一起。一天,哥哥和嫂子去田间干活,梁人照顾哥哥...

家喻户晓,当之无愧,可歌可泣,锋芒毕露的典故,急不可待!!!
典故:唐文宗时期,御史中丞李孝本因他人事发受到株连被杀后,他的女儿被召进宫,右拾遗魏暮认为这样做有违人伦,就上书劝阻,皇帝接纳他的意见并放了李孝本的女儿,皇帝在诏书中辩解说:“收李女入宫是为王子打扫宫殿,这不是家喻户晓的事。”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出处...

历史上张仪欺楚是怎么一回事?造成了什么影响?
张仪欺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战国中期,为了抗衡强大的秦国,楚国和齐国建立了联盟。对此,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去瓦解齐楚联盟。在此背景下,张仪劝说楚怀王,答应归还楚被侵占之地,条件是要楚与齐绝交。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不听屈原等大臣的劝阻,断然与齐绝交。张仪看到计谋得逞,马上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