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语文要学文学常识

作者&投稿:愈思 2025-05-21
初中语文学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若学习一人,就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协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1年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被翻译成40种语言。
2017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短篇小说奖。2018年1月,莫言的小说《故乡人事》在2017收获排行榜短篇小说榜(专家榜)排名第2。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这些内容其信息原意因语言文字固有的释义格韵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变或得到发挥变化)。


概括点说就是语文是基础,文学是产物。语文是工具,文学是产品。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内容详解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一群像春天般充满活力的儿童,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讲“我”看见许多孩子从颐和园出来。“成百盈千”“挤”“一群接着一群”写出了孩子的多。“闹嚷嚷”“挤了出来”“飞涌出”写出了孩子的兴奋劲儿,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作者把儿童比作“小天使”,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看到这样活泼可爱的孩子,作者觉得“实在有趣”,想到了两句古诗,并反其意,说成“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就告诉人们,哪里有春天,哪里就有儿童;哪里有儿童,哪里就充满了盎然的春意。于是,“我们”一行“只拣儿童多处行”,下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接着,课文第3至第8自然段讲“我”在颐和园内看到了许多像春天般充满活力的儿童。
知春亭畔“座无隙地”,孩子特别多。从孩子的外貌、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多么可爱!兴奋地说着、笑着的孩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玩累了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有的孩子坐小船在湖面游玩,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面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我”随处所见,都是活泼可爱的孩子。
在“我”去玉澜堂的路上,“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从“他们匆匆地说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可以看出孩子活泼可爱。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我”看到了灿烂的海棠花。“开满了”“密密层层”“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了花多,开得很旺盛。“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形象地说明了海棠花开得灿烂。在赏花时,“我”感受到了春光的“饱满”与“灿烂”,并尽情赞美。孩子们也认为海棠花“好看”“开得旺”,从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可爱。在春天里,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别人看着也快乐”。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
最后一自然段点题,告诉我们儿童是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生气,是永远的“春天”。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说孩子们在哪里春天就在哪里,跟着他们的足迹就可以找到春天。其实文章隐含着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为了表现孩子们的这个特点,作者抓住了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用饱含情感的笔触着力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在描写人物时,既注意描写群体,如文章的开头写从颐和园出来的孩子,第3自然段写知春亭畔的孩子,第4自然段写“匆匆地往前跑”赶去集合的孩子;又注意描写个体,如第7自然段写海棠树下赏花赞花的孩子。本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描写人物和景物,并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性语句,行文生动活泼。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烈,引用古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寄托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你是否需要了解?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而冰心认为这句诗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海洋,儿童的乐园。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不知疲倦。在冰心的眼里,这些孩子成了天使,成了太阳,他们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改变成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北京晚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 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8课、选自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原<04年12月第2版> ...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北京晚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8课、选自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原<04年12月第2版>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2课)。古人...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改变成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北京晚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8课、选自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原<04年12月第2版> 浙教版小学...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北京晚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8课、选自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原<04年12月第2版>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2课)。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北京晚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28课、选自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课(原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