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吃鸡肋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阙轰 2025-05-20
曹操在历史上以机智著称,其中流传着一个著名的典故——“曹操吃鸡肋”。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219年,当时他率军攻打蜀军,陷入困境。马超的军队挡住了去路,进退维谷之际,曹操为军令口令犯难,随口说出“鸡肋”二字。鸡肋一词,意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好反映出曹操当时的心情——既不愿继续无功而返,又不敢轻易撤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杨修,曹操的行军主薄,聪明过人,他听到“鸡肋”口令后,敏锐地理解了曹操的犹豫不决,认为这是准备撤退的信号。他提前安排士兵收拾行装,解释道:“鸡肋,无益于前进一步,但又不愿放弃,此乃撤退之象。”杨修的预测果然应验,不久后曹操果然下令撤军。

然而,曹操并未因此赞赏杨修的洞察力,反而因杨修提前泄露军心,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了他。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曹操的谨慎和对军纪的严苛,也揭示了杨修的聪明才智与悲剧命运。"曹操吃鸡肋"的典故,成为了历史中一个寓意深远的智慧与权谋的象征。


你是否需要了解?

关于鸡肋的典故与谁有关
鸡肋的典故与曹操和杨修两位历史人物紧密相关。这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具体情节发生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当时曹操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日他看到桌上的鸡肋,随口说出了“鸡肋”这个词。行军主簿杨修听闻后,立刻领悟到这是曹操想要撤退的信号,因为他解释“鸡肋”为食之无...

曹操和鸡肋的故事
以此警示全军。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关键人物,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才能闻名。他在征战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战略眼光,统一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然而,这次鸡肋事件的处理,也展示了他严厉的一面,对军纪的维护不容许丝毫动摇。他的行为,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曹操吃鸡肋
因此,曹操的决策过程无疑是非常复杂和艰难的。综上所述,“曹操吃鸡肋”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曹操在军事指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心理,反映了军事战略决策中的复杂性和微妙变化。这一典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三国历史和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视角。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故事
担心他会影响军心,于是以“制造谣言,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处死。从此,“鸡肋”成为了形容进退维谷、犹豫不决状态的代名词。这个故事展示了曹操的机智与权谋,也揭示了杨修的聪明才智与悲剧命运。如今,“鸡肋”一词常被用来描述那些看似无足轻重,却又让人难以割舍的情境。

曹操和鸡肋的故事
曹操和鸡肋的故事:魏蜀两方争夺汉中要地。曹操亲率大军屯兵斜谷界口。因连日攻抢出师不利,曹操郁闷不乐。入夜,曹于大帐之中独自思虑破蜀之策。适逢此间庖官送来鸡肉供丞相享用。正在这时,夏侯惇进帐来秉请夜间传令口号,正边沉吟边啃着鸡肋的曹操随口便说:“鸡肋!鸡肋!”这位夏将军出得帐来便...

关于歇后语的故事 曹操吃鸡肋的故事
【答案】: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

鸡肋的典故
曹操看到鸡汤中的鸡肋,心中产生了共鸣,意识到自己在汉中的处境。杨修敏锐地解读了这个暗号,认为魏王曹操即将撤军,于是指示军士准备归程。夏侯□得知后,对杨修的洞察力深感佩服,也跟随收拾行装。曹操得知此事,怒而斩杨修,显示出他的决断和军纪严明。这段故事生动地描绘了鸡肋这个典故在军事决策中的...

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曹操吃鸡肋歇后语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吃鸡肋这句歇后语源于《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接下来,我将分几个段落详细解释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和背景。一、曹操的历史背景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曹操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

什么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我们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果然不多久,曹操下令退兵回云。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便以“制造谣言,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了。这便是曹操吃鸡肋...

关于曹操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具体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