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古今中外,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实现“大同”...

作者&投稿:招钟 2025-05-14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孙中山先生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孙中山先生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1、郑玄

郑玄在“是谓大同”句下注曰:“同犹和也,平也。”按此注解,则所谓“大同”,就是“大和”、“大平”。古音“大”读为“太”,如《周易》“保合大和”读为“保合太和”。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同”解释为“大和”即“太和”,其意即“最高尚的和谐境界”。

2、宋儒张载

宋儒张载的《正蒙》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太和,所谓道”,即以“太和”为最高级别的“道”。又说:“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所谓“此”者,即“太和”之道也。

3、孔子

孔子以“和”为天下之大道的思想见诸《中庸》。“选贤与能”本身就是以有贤愚、能与不能的差别为前提的,“讲信”是相对于“无信”而言,“修睦”是相对于“不睦”而言,“男有分”即指有社会分工,“女有归”即指妇女要嫁人找归宿,即有家庭存在。

4、洪秀全

洪秀全提出建立“同耕,同食,同穿,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社会纲领;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平分土地的施政方案,显现出改革社会制度的进步思想。

5、孙中山

近代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明确提出“中国五大种族扩充自由、平等、博爱于全人类”的思想,实际上是将传统的“天下”逐渐扩大到了近代以来的“全球”概念所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吴光:古人是怎样理解“大同”社会的



孙中山先生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中国历史上关于大同社会的提法其实比较少,许多思想家改革家也只是涉及一点点,真正有所发展的是太平天国时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大同社会的构建理想。


你是否需要了解?

孔子曰..的(翻译)谢谢您们了!
二、问题研究 关于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

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意思?求解答
愿我们祖国繁荣富强: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古至今百姓都无不向往着桃花源或大同社会那样安逸闲适的生活。然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前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有众多中华儿女‘为中华之繁荣昌盛而读书’,我想我也是其中一个。小时候...

<<桃花源记>>诗怎么背?
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件【三篇】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赏析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

“大同”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

礼记大同篇
2. 礼记大同篇的主要思想 礼记大同篇描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理想社会强调公平正义、人民平等、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在这个社会中,没有阶级之分,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公共利益得到最大化。3. 实现大同社会的途径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社会,礼记大同篇提出了整合...

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哪首古文记载的
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作品注释】1. ...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42)
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 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经历了漫长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前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提出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主张。我国近代社会的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在其所写的《大同书》中,就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近代西方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