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卢作孚的资料 卢作孚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4月14日生于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市)。由于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即辍学。 1908年,年仅15岁的卢作孚先生,离开合川,前往成都刻苦自学,寻求救国途径。1910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运动。1913年起,先后在江安县中学、合川县中学、四川省立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16年起,先后任《群报》、《川报》记者、编辑、社长兼总编。1919年,在成都投入“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在四川泸州永宁道尹公署任教育科长,创设通俗教育会,开展民众教育和新教育改革活动,被誉为“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 1924年以后,卢作孚先生成功地进行了三个以建立新的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试验。 第一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4年,卢作孚先生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任馆长,发动了成都各方面的人才,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等设施,以十分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是中国当时开展民众教育运动最好的通俗教育馆之一。 第二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5年,卢作孚先生在合川募集资金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从航行于嘉陵江的一艘70吨的“民生”小客轮开始,惨淡经营,到1935年,先后并购了20余家中外轮船公司,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航线一直延伸到上海;到1949年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分支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员工达9000余人;此外,还拥有造船厂、发电厂和各港口的许多码头、仓库;投资银行、保险、钢铁、机械、纺织、煤矿、水泥等六十余项实业,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同时,还以其先进的管理、优良的服务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生精神享誉中国,蜚声海外,至今为中外人士所称颂。卢作孚先生被誉为“中国船王”。 第三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7年,卢作孚先生担任四川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局局长,首先肃清匪患,接着开始北碚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仅五年间,使北碚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起了新的科学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新的教育事业——兼善中学,新的工矿企业——三峡染织厂、天府煤矿公司和北川铁路,新的卫生事业——地方医院。这批科学、文教卫生和经济事业的建设,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北碚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经济、文化、旅游发达的现代城镇,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楷模和缩影,为中外人士瞩目。至今,卢作孚先生被当地人民誉为“北碚开拓者”。 二十年代末,川江航运被帝国主义轮船公司所垄断,英国的怡和、太古,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等十五个国家的轮船横行川江。他们凭着强大的实力,排斥打击华轮,使刚刚兴起的华轮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殆局面;并凭借不平等条约,无视中国主权,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为所欲为。1929年,卢作孚先生兼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后,与外国航运势力展开激烈斗争,下令一切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申报、结关,并由该处派兵上船检查;外国轮船遇到木船要减速行驶,如浪翻中国民船必须赔偿一切损失。开创了中国士兵第一次登上外国轮船检查的先例,维护了内河航行权,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挽救了民族航业破产的危殆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卢作孚先生呼吁四川各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动员北碚地方的学生和青年组织“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号召“团结一致,赶赴前方,共救国难”。在民生公司职工的床单上印着他亲自拟的“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毋亡国家大难”十六个大字。 1935年秋,卢作孚先生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1937年,抗战开始,卢作孚先生出任国民政府大本营第二部副部长,并主持草拟抗战总动员计划。他从南京电告民生公司全体职工:“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1938年,卢作孚先生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指挥战时运输,亲临武汉、宜昌指挥撤退运输。集中了民生公司的所有轮船抢运撤往四川的工厂、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人员;从四川运送军队、武器、物资到前线,为战时运输和后方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著名的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1940年,卢作孚先生出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为解决迫在燃眉的战时粮食紧张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嘉奖卢作孚先生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国民政府先后授予了卢作孚先生四枚勋章,其中包括胜利勋章、二等卿云勋章和三等采玉勋章。 1944年,卢作孚先生作为中国6个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国召开的战时第一次国际会议——国际通商会议。 1945年至1948年,卢作孚先生先后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购买海轮和订造新型客轮。 1950年至1951年,卢作孚先生亲自指挥滞留在海外的18艘江海船舶驶回大陆,为发展祖国的航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6月,卢作孚先生由香港回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他,请他参加政务院召开的研究经济建设问题的会议。在此期间,卢作孚先生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的建议。 1950年秋,卢作孚先生从北京回到重庆,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先生不幸逝世。 卢作孚先生是一个实业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他著有《乡村建设》、《整个四川的五个要求》、《未来的四川》、《一椿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我们的要求和训练》、《东北游记》、《工商管理》、《论中国战后建设》等著作。 卢作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撰写的《建设中国的困难和必循的道路》一文里,明确提出了“中国的根本出路是建国而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他指出:“要从国防上建设现代化的海陆空军;从交通上建设现代化的铁路、汽车路、轮船、飞机、电报、电话;从产业上建设现代化的矿山、工厂、农场;从文化上建设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机关、社会教育机关和学校”。卢作孚先生说:“人生的快慰不在享受幸福,而在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享受,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与公众一同享受”。他在《工作的报酬》一文中说:“工作的意义是应在社会上的,工作的报酬亦应是在社会上的。它有直接的报酬,是你做甚么就成功甚么。它有间接的报酬,是你的成功在事业上,帮助却在社会上。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一点儿月薪、地位,算得了甚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时说,有四个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黄炎培先生评价卢作孚先生:“是耐劳耐苦的,是大公无私的,是谦和周到的,是明决爽快的,是虚心求进的,是富于理想而又勇于实行的”。晏阳初先生在纪念卢作孚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忘我忘家,绝对无私”。梁漱溟先生评价卢作孚先生:“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张群先生说:“卢作孚先生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在国内外,对卢作孚先生的研究工作已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出版了《卢作孚文选》、《卢作孚集》、《卢作孚文集》、《民生公司史》、《卢作孚和民生公司》、《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卢作孚书信集》、《卢作孚年谱》等书籍。
嘿,为啥子不公布负责人的名字,含含糊糊的百度啊你不该这样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辍学,自学成才,历岁开馆办补习学校,讲授中学数学。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所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当即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辛亥革命初,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随后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张"教育救国"。1921年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聘请中国少年学会会员王德熙和恽代英分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影响全川因四川军阀混战,中途被夭折。
1924年,到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在少城公园内建起了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等文化娱乐场所,集中了成都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和文学艺术专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然而红火一阵,又蹈川南教育实验的覆辙。由此转而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而这一切,又以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于是,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第一年就获利20000余元。
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他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与此同时,民生公司也发展很快,到1929年又新制了"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当年,卢被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
此时正值外国船只横行川江,日本的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度降低水脚,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竞争非常激烈,华轮公司面临破产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卢作孚挺身而出,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等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主张将川江所有华轮公司联合组成一个公司,一致对外。于是从1930年起,在川江航线上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的活动。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凡愿意同民生合并的公司,其轮船财产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用部价现金偿还原公司的债务,其余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即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轮船门只。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又合并了7个公司。刘湘、刘文辉等军阀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从而合并和收买华商轮船28只。到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清公司由盈转亏,太古、伯和见事不妙,亦悄悄退出川江。这时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卢作手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军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烂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在这段时间中,民生公司又收买了由沦陷区逃出的长江中、下游华轮公司轮船70多只。是时,船只最高时刻达到 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17000余人。不仅独占了川江航运,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并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曾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湾。汕头、香港等南洋航线和由上海到连云港、青岛、天津、营口等北洋航线。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又与金城银行集资100万美金,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驳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赠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2月8日在重庆不幸逝世。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辍学,自学成才,历岁开馆办补习学校,讲授中学数学。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所著《应用数题新解》一书,当即由重庆中西书局出版发行。
辛亥革命初,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随后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张"教育救国"。1921年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聘请中国少年学会会员王德熙和恽代英分别担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影响全川因四川军阀混战,中途被夭折。
1924年,到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在少城公园内建起了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等文化娱乐场所,集中了成都各种工程技术人才和文学艺术专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然而红火一阵,又蹈川南教育实验的覆辙。由此转而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而这一切,又以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于是,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第一年就获利20000余元。
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他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与此同时,民生公司也发展很快,到1929年又新制了"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当年,卢被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
此时正值外国船只横行川江,日本的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度降低水脚,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竞争非常激烈,华轮公司面临破产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卢作孚挺身而出,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等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主张将川江所有华轮公司联合组成一个公司,一致对外。于是从1930年起,在川江航线上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的活动。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凡愿意同民生合并的公司,其轮船财产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用部价现金偿还原公司的债务,其余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即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轮船门只。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又合并了7个公司。刘湘、刘文辉等军阀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从而合并和收买华商轮船28只。到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清公司由盈转亏,太古、伯和见事不妙,亦悄悄退出川江。这时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卢作手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军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烂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在这段时间中,民生公司又收买了由沦陷区逃出的长江中、下游华轮公司轮船70多只。是时,船只最高时刻达到 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17000余人。不仅独占了川江航运,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并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曾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湾。汕头、香港等南洋航线和由上海到连云港、青岛、天津、营口等北洋航线。并在台湾、广州、香港等地设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又与金城银行集资100万美金,创办"太平洋轮船公司",购入海轮3艘,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驳150余只,吨位72000吨,职工90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赠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2月8日在重庆不幸逝世。毛泽东曾称赞他是我国四个不能忘记的实业家之一。中共中央赞许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最近因读民生公司职员何现伦1945年和1947年两册日记,得悉民生公司及其底层人员生活、工作的细节,因而读了赵晓铃(网名瓜棚豆架)大姐的《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翻阅了张守广主编的《卢作孚年谱》(此前因编撰《历代名人成都行迹年谱》小册子曾全部读过一次)、《卢作孚文集》、《卢作孚书信集》等书,越看越觉得卢作孚对近现代中国贡献之大,真是不可估量。而对这位乡先贤,此前我虽不是无知,但也只是知道平常流布众口的一般常识而已,对其间苦辛,以及他绝大的努力,以及对中国卓越的贡献,实在不甚了了。
卢作孚先生是航运巨子,是位知名的企业家,但这远远不能概括卢作孚先生的贡献。首先卢作孚是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早年改革过川南教育,既而创办并执成都通俗教育馆——有公园,有图书馆,有相关娱乐及锻炼设施等——当他的民生公司刚在家乡起步时,即创办私立端山中学,稍后在北碚修建图书馆,体育场,办兼善中学,参与北碚市政诸项建设。抗战甫兴,他与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合作,创边乡村建设学院,让他们的教育理念得以在重庆实施。同时他得许多科学家如任鸿隽、胡先骕、秉志之助,得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教育家之助,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了博物馆、地质所等单位,做出杰出的成就。我手上就有一册从四川省建设厅图书室流落出来的《叠溪地震调查记》,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刊印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叠溪海子地震发生于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才过大半年便将翔实的地震报告刊行出来,这在当时军伐割据的四川是极其不容易的。另外,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坚持公司即是学校的理念,无论在何种场合上,公司职员都因地自宜地学习,如船员在轮船上,如公司总部请各地名人来演讲,1945年何现伦所记载的各种演讲不下十数次,计有杨森、左舜生、胡焕庸、马寅初、茅盾、郭沫若等人,利用各种机会给员工以教育之机会。
复次,他实业救国和改良社会的理念,使得他不仅是实践者,还是一位对社会发展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他的政治理念是:“政治问题不是可以大刀阔斧解决的。因为政治上主要的是建设问题,是建设秩序问题。国家虽大,其建设秩序的工作细致,乃与个人生活秩序是一样细致的。分析起来,都是一点一滴的问题,不是大刀阔斧的问题。合无数一点一滴以成一桩事业的系统,合无数事业以成一个地方的系统,最后乃成一个国家的系统。”所以他主张建设中国,应该用“微生物”的方式去推进,而不是“炸弹式”的革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才可能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他这样的理念,于今看来依旧不可磨灭的光辉。不特如此,他对职工的关怀及培训,对社会的奉献,“公而忘私,为而不有”(梁漱溟赞语)的精神,简直可以让现在许多企业家汗颜,更让富士康这样的血汗工厂无地自容。我们只要看一看当时身兼数职的孙越崎、翁文灏、卢作孚都坚持只领一份薪金,绝不多吃多占;同时再看一看民生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卢作孚虽是总经理,却只是只有一股的小股东,而且许多董事如黄炎培、张公权等,为民生公司小股东和职工利益呼吁,而不是像今日之独立董事,为大股东的利益,而合谋小股东乃至股民的利益的行径。两相对比,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卢作孚先生的研究,现在才刚起步。一方面还有意识形态的束缚,许多档案还没公开;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大而无当,不从细节入手。卢作孚先生一生与各方面的人物之交游——大多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人物——可谓夥矣,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像样的研究,如《卢作孚交游考》或者《卢作孚交游年谱》——可以这样说,把他的交游关系理顺,就可以理顺二十世纪上半叶四川乃至中国的许多大事——这样就可以把他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细节里来详加论列,也可以放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来阐释,也可以放在四川近现代卓越的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贡献来详加考察,以期复活卢作孚先生伟大的努力于万一。重庆不研究卢作孚先生,就像成都不重视李劼人先生的研究一样,是实足的短视行为。不研究抗战八年重庆遗存下来的文化,却偏偏要去宣传那毫无内涵的红岩精神;不研究近现代四川文化的崛起,却挖空心思去搞恶俗的东方伊甸园、什么狗屁“来了不想走”,是彻底的愚蠢无知。
你是否需要了解?
卢作孚·箴言录内容简介
《卢作孚?箴言录》是一部由海外作家精心编纂的卢作孚言论集。卢氏的言论以其深入浅出、质朴而富有哲理的特点,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在当今互联网普及、微博风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言论的创造者,但卢作孚的言论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见解与行动。他的言论并非空洞的口号,...
重庆本土有哪些名人?
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广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邱少云 (革命烈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作孚 (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聂荣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重庆有哪些名人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目录
第六章着重讲述民生公司如何通过投资各个领域,如煤业、交通、纺织和科学教育,为乡村建设提供实质性的支持。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卢作孚对中国近代西部乡村城市化的探索,体现在平地崛起的现代化市镇和城市辐射作用的增强,展示了他对于城乡融合的前瞻性思考。最后,第八章是对卢作孚的高度...
重庆的历史人物,5个以上
等。5、胡子昂 胡子昂(1897年3月-1991年11月19日),汉族,曾用名胡鹤如,四川省巴县(今属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 ...
卢历史名人
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社会改革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北碚的开拓者。卢守耕,著名农学家、园艺学家、教育家,最早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研究台湾农业状况的学者之一。卢嘉锡,中国化学家。卢慕贞,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淑仪,1992年香港小姐冠军,香港歌手李克勤妻子。卢巧音,香港歌手,籍贯...
重庆的历史人物5个以上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甘宁 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 张德成(...
重庆从古自今的名人有哪些?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重庆历史名人的故事
甘宁曾经与孙权宗亲名将孙皎因为喝醉酒言语上有过节,有人劝他道歉,甘宁说:“大臣应该是平等的,孙皎虽是宗亲但怎么可以侮辱人!我遇上明主应当以力量和性命报答,但不能因世俗委曲求全。”于是孙权写信给孙皎叫他向甘宁道歉,于是两人结为好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瑞山中学学校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瑞山中学于1952年转为公办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合川初级中学校。1958年,学校改称合川县第七初级中学校。到了1984年,学校再次恢复了“瑞山中学”的校名。如今,卢作孚的次子、瑞山中学的老校友、重庆民生实业公司的总经理卢国纪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瑞山中学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