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人类的发展!谢谢了!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八千公里的断裂谷。由于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世界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发展进化的呢?这些问题历来就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目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对古人类、各种猿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迹和遗物)的研究,以及对现在世界各地的人和猿猴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 一 人类的起源 在分类学上,现代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哺乳纲、灵长目。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最相似。但是,人类也具有类人猿所没有的特征:如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还有复杂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等等。那么,人类与类人猿具有怎样的关系?人类是怎样起源的呢?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①,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如图)。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人类发展的历程其实简单的很,那就是它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进步。
发展 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的生理成熟和经验改变.
质:复杂度,组织,精密度改变
量:身高体重改变
认知发展
心智能力,思考改变的一个历程
社会情绪发展
人们学习了解自己和学习和他人互动的一个历程
包括:情绪,性格,人际关系和道德发展变化的一个过程
成熟 vs 学习
先天 vs 后天
遗传 vs 环境互动
同卵双生 vs 异卵双生儿
Selective Breeding
选择具某特质的动物进行交配,并操弄其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作比较。
先天与后天(Nature v.s. Nurture)
人类的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而非环境的影响。 (Wiggam,1923)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份、偏好、倾向、能力、素质以及他们的种族,我保证可以随机地将他们变成各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是乞丐、小偷,都可以。」 (Watson, 1925)
折衷的说法,例如,Plomin (1990)认为人类个别的特征,例如智力、气质以及人格等,都是受到生物性特质和外在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
主动与被动(Active vs. Passive)
孩子是被动的接受父母亲及教养者所提供的一切?或者孩子其实是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来决定父母亲及环境与其互动的方式。
有机体论:主张儿童是扮演着主动的角色学习经验
机械论:主张儿童是扮演着被动的角色来接受环境
情境论:主张儿童的发展是由于儿童本身和环境间的互动
折衷论:是一种折衷论,集各理论之大成。
生命周期
出生前阶段 受孕到出生
婴幼儿期 0-3岁
儿童早期 3-6岁
儿童中期 6-11岁
青春期 11-20岁
成人前期 20-40岁
成人中期 40-65岁
成人后期 65岁以上
发展的现象:分化
由少变多
脑中神经细胞的连接
简单变成复杂
简单字词,复杂句子
一般化变成专门化
走路,攀岩,跳远
同质分化成数种更专门的种类
细胞分化 (stem cells)成骨骼,神经肌肉
初生儿的感觉系统
触觉 痛觉; 温度
味觉 好甜食;可辨别咸、酸、苦
嗅觉 五六天大即可分辨母亲的味道
听觉 胎教;辨识声音位置及来源;偏好高音、母 亲声音、2月分辨音素
视觉 初生的视力;20呎
视觉悬崖
视觉偏好
喜欢曲线、复杂图形、立体图形、脸孔图
片、新鲜事物
知觉的发展
Nature vs Nurture
儿意有何识别能力 ?
如果动物被饲养在限制学习的环境,对其日后的识别能力会造成何种影响 ?
控制环境下的养育方式对知觉运动的统合有何影响 ?
纵向研究法
记录同一个体随着时间所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横向研究法
记录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同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研究婴儿的研究方法
视觉偏好法 (preferential looking method)
倾向注视新奇的物体
注视较久,偏好
习惯法 (habituation)
很快对新奇物体厌倦而停止注视
分辨
脑波 (evokded potential)
EEG, ERP
吸吮 (High amplitude sucking)
偏好
形状知觉
办别不同物体的能力
幼儿的视觉敏锐度不好
3至7个月分辨陌生人
8至10个月看表情 (情绪)
视觉敏锐度与对比敏感度
深度知觉
始于三个月时,六个月才能完全建立
视觉悬崖 (visual cliff)
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很早就有了
使用习惯法探讨
环境对知觉发展的影响
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
产前 :胎儿酒精中毒症候群
发展某一阶段最重要的时期
鸭子的实验 导盲犬的训练
人类六岁时,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区域发展完成。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达到50%。所以,六岁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婴儿出生的头两年是极为关键的时刻,因为这段时期是婴儿建立心智功能,影响日后成人行为模式的时期。
指的是过了那段时间,就无法recover
缺乏刺激
限制刺激
知觉运动协调
限制外在刺激及运动
Bayley 婴儿发展量表
身体的发展
一个月
喜欢躺着
无法将头直立,头向下垂
手通常紧握
二个月
当撑住腰时,婴儿可以将头抬高 45度,并仰展脚
逐渐出现点头动作,有些婴儿可以将头直立
身体的发展
四个月
可以翻身侧卧
当腰被抬高时,可以抬高头部 90度
可抬高手臂和腿并伸展
可以被撑着坐直 15分钟
五-六个月
可以翻身
被撑着住直立时可以踢脚
身体的发展
七八个月
当撑住胄部时,可以将手抬高到嘴
可以坐直几分钟
可以爬行
如果被撑着可以让脚充分撑着身体
九十个月
以手及膝盖爬行
可以无限期地坐着
可以将自己扶起保持站的姿势,并能行动脚步,蹒跚走步
可以从站立,恢复为坐暮
身体的发展
十一个月
不用支撑自行站立,并扶着桌子或床慢慢走路
可以爬行
如果被撑着可以独自走几步
十二个月
可以独自走几步
可以蹲坐
可掷球
婴幼儿智力的研究取向
讯息处理取向
心理计量取向
皮亚杰派取向(认知取向)
讯息处理取向
习惯化 (Habituation) 当一个刺激呈现多次之后,婴儿对他会逐渐习惯,不感兴趣,不再注意
去习惯化 (Dishabituation) 婴儿对原先的刺激,再度感兴趣,再度注意
记忆 (Memory) 认知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个体对经验过的事物的保留
婴儿失忆症:无法记得婴儿期的经历
模仿 (Imitation) 婴儿在生命的前72小时就会表现出模仿的行为,9个月大的小朋友会模仿 24小时以前看到的行为
心理计量取向:智力测验
IQ智商指数
是一个相对智力功能的指针
测验分数不稳定
与未来智商相关不高
因婴幼儿重视感觉运动的发展;较大儿童偏重语文及抽象概念的测量
皮亚杰派取向:认知阶段
着重幼儿思考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的不同类型(质)思考模式
在感觉运动期的重要认知概念:
物体恒存、因果律
皮亚杰的理论
运思是Piaget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基模有密切的关系。运作(operation),最原始的概念来自于数学。
数学中加、减、乘、除,都是运思,它是一套操作数目的规则。
它的特性是抽象,不拘操弄对象之特性(我们可以加香蕉,也可以加人,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用运算规则来操作,只要有数目)。
基模 (Schema)
人类对同类或相关心理讯息加以结合而形成的有组织架构
用来辨识、分析、归纳、记忆及建构相似或相关的刺激或信息。
是经由先前经验累积而形成的,当它逐渐形成心智结构后,使我们能有效而快速地组织所接收的信息。
儿童发展的认知历程
组织 (Organization)
将现有基模与较新而复杂的基模作结合的历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的历程。
适应 (Adaptation ):因应环境要求而调整智力结构的历程
同化(Assimilation)
以现有的基模来解读新经验的历程
西施 -> 拉不拉多
调适 (Accommodation)
为描述新经验而修改现有结构的历程
狗 -> 狮子
不变的发展序列
Invariant developmental sequence
感觉运动期 (The sensorimotor period)
运思前期 (The preoperational period)
具体运思期 (The 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s)
形式运思期 (The 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s )
感觉运动期 (The sensorimotor period)
0-2岁
Piaget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那个阶段的认知结构。
婴儿由出生到语言出现大约一年半或两年的时间内,
特点是依动作,以知觉为思考基础,因而称其为感觉动作期。
例如一个成人看到一个球,心中就知道是球,且知球有许多用功能(可以滚、可以丢、可以拍),他不必以动作来表明其知识。
但一个婴儿是以行动来表明其对球的认识。
主要之工作为形成各种的概念,而此完全依赖对外界刺激感觉,同时,当感觉刺激消失之后,便会觉得东西不存在,而且,一切的思想均只能从活动中表现。
物体恒存
0-2 月 :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2-4 月 : 被动的期待,不会去寻找不见的东西。注意力集中在物体消失处,不预期会再度出现。
4-6 月:对特地注意会动的物体
6-12 月 :物体恒存,但找寻之策略有明显之停滞现象(preserverance),重复在过去找到该物体的地方寻找。
12-15月:只有看得见藏在那儿就会去找,会转换地方,但没有变通思考能力
15-18月:开始没有动作的思考,小孩开始主动探宗物体
模仿
虚拟模仿:看见别人作自己的动作,又在重复一次。
真实模仿:真正的在学习别人的行为。
Preservation error
出现在 7-12个月
因大脑的额叶还未发育完成
运思前期 (The preoperational period)
大约是学前阶段(2至7岁)
语言开始发展(语言)能用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事物—如木块代表火车
运思前期是由感觉动作的认知转成运作(operation)认知的一个过渡阶段。
由于语言及其它心理表征能力-如象征游戏画图、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的出现,
此时儿童可以突破现时(now)现地(here)的限制而思考未来(比如说,明天去动物园)
回忆过去,他也可以想象未曾见过、或经验过的事件而产生创造性的思考成果。
语言,分类概念,玩想象游戏
自我中心
推理方式十分不完整:
看到天上的月亮位置一直不变就认为月亮是跟着他走;
能从家里走到学校却无法推论家里与学校的相对位置(无法画出方向图);
也常常不能理解笑话的幽默;
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以直觉(perceptual intuition)而非以观念(conceptual)为基础。
egocentrism此一时期小孩相当自我中心,以为别人看见的观念和他的一样
所以,把五颗糖散开来放会使他觉得比同样五颗糖集中一起要多,因为前者看起来占的面积大些。
这种种的行为都反映了学前儿童认知的特色。
具体运思期
(The period of concrete operations)
7-11岁
守恒的概念
具体事物转换成心像
局限: 只能在作具体的事物的运思。
三支长短不一的竹棒,要他作长短排列,他能做得很好。
能将事物按照其大小加以排列及比较两个物体之大小,但是无法做递移性的推理A>B, B>C, A>C,一直要到此阶段的末期方能进行此种推理。而以符号(语言)方式问问题,无法回答。例如问他:
张三比李四高,赵五比李四矮,谁最高?
因无法看到真实(具体)的对象或人,便无法作答。
思考从自我中心开始转移到考虑他人之观念,譬如:开始时只从自己的立场说明一个故事,完全假设别人具有相同的知识,或使用代名词而不考虑别人是否了解所代替之事物。假设性问题无法回答
心理发育
比亚杰的阶段论
形式运思期
(The period of formal operations )
11岁以后
形式运思是指运思能完全独立于具体的内容,以抽像形式方式(form)操作。
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可以用加法来说明。
如果我们把两根香蕉和三根香蕉放在一起,知道共享5根香蕉,这是有内容(香蕉)的加法。
如果我们仅以数学符号为加法的运作(即2+3=5),则是形式操作。
具体运作期的局限就是儿童摆脱不了具体内容,而形式运作的进步在于运作的一切规则可以完全形式化,不必在藉助实体。
这种能力通常在国小5、6年级的学生出现,到国中毕业时。便趋于稳固。
研究发现小孩在更早的阶段就能达到Piaget所声称的各种思考运作。低估小孩的能力。
小孩几乎从一岁开始就像是一个小科学家一样去组织分类社会与世界,判断某一物体是否相属。构思假设。
小孩能从行为观察中去揣摩别人心中所想的信念、企图、感觉。能够把自己摆在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假如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或是对于见到的情境提出一个假设性的理论(看到一个人被狗咬到然后嚎啕大哭,就会有一个理论产生,咬伤是很痛的。
社会情绪的发展
婴儿期会逐渐地展现出情绪的分化与对情绪的控制
Eg. 巨大的声响,婴儿会有惊吓反应
较大的婴儿则有特殊的脸部表情
对陌生人恐惧
对人的敏感度,觉察度,及与他人互动能力增加
依附情结 (Attachment)
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种强烈且持久的情绪连接
对父母及重要他人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绪连结
婴儿会透过社会微笑 (social smile)及社会参照 (social referencing)鼓励父母的依附情结
亲密关系的发展
无社会期 (the asocial phase) 0-6周
无分别依附期(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s) 6周-6,7个月
特定依附期 (specific attachments phase) 7-9月
多重依附期 (multiple attachments )
气质 temperament
婴儿的性格一初生就表现出来。
人在面对环境事件时可能会有的反应倾向
气质的重要成分
活动量(我们的行为特有的步调和活力)
易怒或情绪性(对异常事件沮丧的程度)
平静或自我调整(沮丧后所能获得的轻松平静)
恐惧和社交能力(对社会刺激的敏锐性)等特质
具生物基础,受遗传影响且稳定
气质的成分
活动量
负面情绪性
平静性
恐惧性
社交能力
生物功能规律性
接受新事物的容易度
对变化的适应
对噪音灯光其它刺激的敏感度
反应强度
可被分神的程度
坚持度
气质的类型
easy temperament
易养育型的婴儿表现出高规律性,正向的情绪,高适应性,高反应强度。
difficult temperament
磨娘精型的婴儿表现出低适应性、低规律性,负向情绪,退缩,高反应强度。
slow-to-warm-up temperament
慢吞吞型的婴儿表现出低活动量、退缩,低适应性,负向情绪,低反应强度等气质特征。
气质与发展
遗传对气质的影响
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non-shared environment influences
气质的稳定性
气质与日后发展的影响
依附(attachment)
指一个人对一另特定他人永久的情感连结。
依附具有识别性与特殊性,可在任何年龄发生
对婴儿来说,最早的依附发生于婴儿和主要照顾者之间(通常是母亲)。
Attachment & Separation anxiety:John Bowlby认为小孩对大人发展出强烈的依恋关系,这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在半岁至两岁间,小孩发展出分离焦虑,害怕与照顾者分开,这时的经验会促成对大人不同的依恋关系。
继Bowlby之后,Ainsworth进一步发展出「陌生人情境实验」,使依附理论更为精进。
Ainsworth根据婴儿在实验室母亲在场与不在场时,对于陌生人的情绪反应,
陌生情境测验
Ainsworth
实验者 家长 儿童
实验者离开 家长是安全堡垒
陌生人进入 陌生人焦虑
家长离开 分离焦虑
家长回来 陌生人离开 重聚行为
家长离开 分离焦虑
陌生人进入 被陌生人安抚的能力
家长回来 重聚行为
依附种类
secure attachment 66%
母亲离开时不安;回来时,趋前抱,玩玩具,密切注意母亲动向,回来则破涕为笑。 来自负责母亲的小孩。
ambivalent or resistant attachment 12%
走了会哭,回来依然哭,通常疏于照顾关怀造成的,不注重身体的接触,哭着要抱,又挣扎.
avoidant attachment 20%
无视母亲存在,离开时不会不安,会受陌生人安抚;忽视母亲的存在,抗拒母亲的,通常来自受虐家庭;
影响依附的因素
照顾质量--照顾者的特征
婴儿的特征
Harlow
依附与日后的发展
婴儿从安全的依附所感受到的温暖、信任和安全感是未来生活中健康心理发展的基础
与日后同侪关系亲密关系有相当的关联性
影响依附的因素
照顾质量--照顾者的特征
婴儿的特征
Erikson 的八阶段理论
Erikson认为人的一生将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冲突存在,所谓成长便是克服这些冲突的过程。
人的一生基本上是透过和社会的互动,追寻自我定位发展的历程。
所谓的成熟发展,是透过人与人的亲密互动,逐渐建立起对别人的信赖感、对自己的信心、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人生的方向感。
发展出正向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人生观。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社会角色,必须面对各种发展上的不同人生课题-危机
一:信赖对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0-1岁
重要人:母亲
完全无助,需要被照顾的状态
如照顾者能及时对它的要求出作反应,感觉自己的需求被重视
发展出对周遭人物高度信赖感和亲密的依附关系。
相反地,如照顾者不能满足婴儿的需求,便容易对人产生不信任感
驱力和希望
自主对羞耻与怀疑
1-3岁
父母;是否一致
自制和意志力
学习走路,大小便训练
处罚和奖励会影响尔后的自信心
主动对罪恶感
3-6岁
家庭,学校幼儿园
团体纪律,合作行为
自动自发 vs 退缩内疚
方向和目的
勤奋对自卑
6 - 青春期
邻居、学校
勤奋努力 vs 自贬自卑
方法和能力
努力受到奖励会增强行为,让他有信心
自我认同对认同混淆
青春期
同侪团体
自我统整 vs 角色错乱
奉献和忠贞
反对权威,抗拒权威来证证明自己长大了
能力兴趣方向
自我认同
摸索,了解社会运作的原则
亲密对孤立
伙伴
成年期早期
成家立业
人际关系
独立面对现实世界
友爱亲密 vs 孤独疏离
亲密和爱
处事方式,格性会受之前因素的影响
生产对停滞
分工和享受家的温暖
成年期中期
精力充沛 vs 颓废迟滞
充满了责任
生产和照顾
建立家庭,生儿育女,
圆满对绝望
成年期后期
自制和智慧
「人类」气味相投者
自我统整无憾 vs 悲观绝望
检讨自己的一生
好
坏
面对死亡
人生成长的课题
面对环境,建立起信赖或疑惑
面对自己,产生自信或自我怀疑
面对别人,建立信任、亲近,或退缩、排拒。
培养一种勤奋进取的生活风格,或养成畏缩、犹豫、依赖的人生态度。
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
发展自己的能力以表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友情的发展 (1)
Selman, R.L.
Stage 0: momentary playments
3-7Y, 在游戏玩乐中成长,邻居是 最好的玩伴,没有长久玩伴的想法
Stage 1: one-way assistance
4-9Y 朋友是让你高兴的人,而密友是 你比较熟悉的人
Stage 2: fair-weather cooperation
6-12Y 能够了解互惠与共同合作的重 要性,但仍无长久的朋友的想法
Friendship development (2)
Stage 3: intimate and mutual sharing
9-15Y 在一长久的关系中,表现出 亲密性和相互性
Stage 4: autonomous interdependence
12Y and↑ 友谊关系较复杂 互相 重迭 能兼顾自己与相互依赖的 需求
James Marcia的认同的发展
青年人带着怎样的自我概念进入社会
以青年人为对象问他们对价值、工作、爱情、政治和宗教的看法。
自我概念包括:
自我定位
自我评价
自我认同
自我期许
认同成功者(identity achiever)
了解社会对个人在能力以及价值态度上的要求。
能够忠实地评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不盲从,也不愤世嫉俗。
认同国家,社会
对于自己的工作,爱情,宗教,政治信仰,有明析的价值观
愿为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共同的大目标奋斗
认同延缓者(moratorium)
还在寻找自我定位
对价值、工作、爱情、政治和宗教的看法,有些已达成认同,找到方向
有些还在摸索,尝试和探寻
希望能在父母或同侪的期许,社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中找出一个方向来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却也对各种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闭锁认同 (foreclosure)
找到方向,正努力朝目标前进
主要的目标和方向都是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由权威的大人安排的,非透过摸索,探寻得来的答案。
相对上较封闭被动的认同
在封闭,稳定,不竞争的社会情境下,这样的认同可让人顺利发展
一旦情境变迁,权威消失,会面临崩溃的挑战
认同混淆者(identity diffusion)
对大人为他们设定的目标并不认同,也不积极地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故对周遭事物觉得无聊,提不起劲。
找不到能够认同的目标,对未来完全没有想法,对自己也没信心。
为填补空虚,掩饰焦虑,今朝有酒今朝醉
麻醉自己,逃避人生严肃的问题
你是否需要了解?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每个人生阶段也不一样,没有爱情的时候,你的人生意义就是寻找爱情,没有钱的时候,你的人生意义就是去赚钱,主要是看你现在的现状!这好比就是爬楼梯,每上一个台阶,高度就不一样,高度不一样,你的人生意义就不一样。(请选我为最佳答案,谢谢了!)人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3、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变革。4、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5、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发明了许多东西.请大家知道的告诉我!快...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
封建王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谢谢了
有利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下基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阻碍了工商业和社会分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严格的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上述材料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
(或答: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无外乎两点:1.地方权力不断虚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2.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好处
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我们要怎样来看待这样的利和弊了,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了,下面请我们的双方辩手给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
求!~赵忠祥主持《动物世界》的解说词
《动物世界》栏目已经走过30多年了,在栏目工作过的许多前辈使《动物世界》不断发展壮大,在《动物世界》中从没有说教的语言;它通过专家的讲述、优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去告诉观众、打动观众,使观众认识到人们不能没有动物。地球是一个大家园,因为有所有的动物,地球才不会失衡。人类发展很快,在我们...
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 详细点
远古时候闪电烧了森林,远古人发现火烧过后的食物比生吃好吃,而且火可以取暖;两个石头撞击后会产生火花,于是学会了生火;远古人发现种子掉到地里就可以长出植物来,于是从中学会了耕种;...鸟类有翅膀可以飞,于是去发明飞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没有大...
...正方有什么观点?反方呢?主要告诉我正方观点……谢谢!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科技的进步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口头交流,到后来的电话、视频通话,再到未来可能实现的脑交流、意识社交,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大势所趋。蒸汽轮机车被马车夫嘲笑,最终马车被取代,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了科技的进步必然淘汰落后的事物。同样,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不断...
请根据你所历史知识,说说促使猿向人类发展变化主要有哪些因素(不少于三...
1、环境气候变化(森林减少,树上生活不足以维持正常需要,或者是冰期等气候的变化)2、数量变化(总数变大,树上无法生活过多的猿类,部分猿类只能到地面生活)3、进化因素(下地生活,不断进化,上肢解放直立行走,脑容量变大,开始使用工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