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第四段太史公曰是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垓下之围》的“太史公曰”中,肯定项羽历史功绩的语句是哪个

作者&投稿:芮蒋 2025-05-20
读<垓下之围>,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功: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②出生陇亩之间,没有任何的凭借,率领起义军战无不胜,一举摧毁了强秦的残酷统治;③攻无不克,威震四方,称霸天下,历史功绩。过:①目光短浅,只知衣锦荣归而背关怀楚,建都不当;②放逐义帝而自立,丧失天下人心,导致众叛亲离;③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④刚愎自用,难以采贤纳言;⑤失败而不知自省,却推脱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雅,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工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工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癌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王的军队都望风溃散,项王就将一员汉将斩落马下。这时,赤泉侯杨喜还是个统率骑兵的将领,他追赶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声呵斥,杨喜和他的马都十分惊恐,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路。项王和他的骑兵果真分三个地方集合起来。汉王的军队不知道项王究竟在哪一处,就把军队一分为三,重新包围上来。项王再骑马奔驰,又斩落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并杀了八九十个兵卒,然后重新把他的骑兵聚集起来,仅仅死掉两个骑士。于是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说的完全一样!”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去。乌江亭长拢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地方有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渡江。现在唯独臣有船,汉王的军队赶到,是没有办法渡过的。”项王笑着说:“无意要我灭亡,我为何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今日没有一个人能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怜悯我而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项籍我心中难道就不羞愧吗?”于是对亭长说:“吾知道恩公是个宽厚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从未遇到过对手,曾在一天内跑过一千里路,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里拿着短兵器与敌人交战。仅项籍所杀的汉军就有数百人。项王自身也受到十多处创伤。回头看到汉军骑兵的司马将领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面对项羽,就把他指给王辍说:“这就是项王。’顾王说:‘哦听说汉王用千金悬赏我的头,还要封邑万户,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太史公说:我听到周生说,虞舜的眼睛里好像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虞舜的后代子孙吗?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秦朝的统治严重失误,陈涉首先发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兼并争夺,多得数不过来。而项羽没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就率领着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列位诸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居位虽不能长久,然而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未曾有过的事情。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思乡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却认为是“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岂不是很荒谬吗?

第四段内容中,司马迁列举了项羽从起兵到败亡的一生主要经历和功绩,分析了项羽灭亡的原因,如项羽放弃关中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等等,太史公认为,是项羽自身的过错导致了灭亡,并非项羽自认为的“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司马迁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揭示了项羽作为楚霸王,却最终败亡的根源。

《垓下之围》的第四段是太史公对项羽一生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失败英雄的赞誉和敬佩。
在这段中,太史公称赞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他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惊叹。即使在失败和困境中,项羽仍然表现出无比的壮志和勇气,例如他悲歌慷慨,自作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和悲愤。
此外,太史公也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和惋惜,认为他的失败是由于时运不利,而非他的勇力和智慧所能改变。这种同情和惋惜也体现在文章的其他部分,例如项羽与美人和骏马分别的描写,表现出他也有柔情和温情的一面。
总的来说,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是全面而深入的,既赞誉了他的勇气和壮志,也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这种评价不仅是对项羽个人的评价,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你是否需要了解?

垓下之围的意思及用法
原文 垓下6之围 司马迁《史记》 项王军壁7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8,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9;骏马名骓10,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11,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

结合《垓下之围》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 ...
【答案】: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

《垓下之围》里太史公曰一段
”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请在《垓下之围》这篇课文中找出表现项羽性格特点的句子。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目的何在?且到作者自己的话中去寻找吧: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

亥下之围的修辞手法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

关于司马迁描写项羽
项 羽自叙七十余战,灭秦斗汉,事迹纷繁众多。司马迁只重点抓住巨鹿之战、 鸿门宴、垓下之战三个关键时机,描叙故事,塑造项羽的形象,写得有声有 色,流传后世,家喻户晓。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的盖世功 勋。这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斗,也是司马迁刻画项羽形象最精彩的段落。 战前,...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归纳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

垓下之威中作者怎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应当说,《核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注释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