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借草船射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很长一段时间,草船借箭的始作俑者是诸葛孔明大叔的样子,下令大军戒备,不可误射弓箭弩。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回来。临行时,对君击鼓奏乐,这一切看在曹操眼里,叹道:“小儿当如孙仲谋。”
看到这里,或许,与草船借箭无关。再往下看你就明白了。魏略不是这样的。上面说孙权来的时候没有坐独木舟,而是坐大船。曹操没有说箭弩不能射错,而是下令射箭。结果所有的箭都射出去了,都打中了孙权的船,船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下令调头,使箭齐,船平,孙权回去了。
各位,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型。本来是要讴歌孙权的SJMS,却不曾想罗贯中会移花接木,从诸葛亮手中接过来。我只能说罗贯中和诸葛亮不是好朋友。它们是什么?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啊?
草船借箭在历史中真实发生过,但主人公为孙权,并非诸葛亮。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
历史上是否真有“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草船借箭到底是诸葛亮想出的计谋还是孙权想出的?
然而,历史上“草船借箭”故事的主人公却不是诸葛亮,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所谓“草船借箭”是孙权的计谋。《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
草船借箭真是诸葛亮借的吗?
不是,这是后人杜撰的,据说是晋朝的某人在言亮十事中提到,全无历史根据。还有空城计也是假的。原型应为南朝宋的刘裕,和施耐庵是老乡(不是同一时代就是了)
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
1、正史: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2、野史: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诸葛亮所为吗,你怎么看?
我们且先看看《三国演义》的记载,《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做了详细描述。这时候,曹操已经灭掉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孙权、刘备偏安一隅,不过是借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代枭雄早就想南征...
草船借箭的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孙权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连忙下令掉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片刻之后,箭均船平,吴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以后。为体现诸葛亮的...
历史上是周瑜“草船借箭”,还是诸葛亮“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 cǎo chuǎn jiè jiàn )解 释: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草船借箭的事情,真的是诸葛亮做的吗?
诸葛亮和周瑜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一个“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属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和曹操展开了三国史上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期间,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限他十日内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