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老年生活贫苦吗 求:形容老人一生辛劳,晚年安享的诗句或者是古语?

作者&投稿:绪欣 2025-05-15
为什么陶渊明会饿死??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是他高尚的节操使他不收外来资助及晚年一场大火积蓄全无且年老力衰才会穷困潦倒以致最终饿死。

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由于当时政治混乱,官场黑暗,陶渊明便选择了隐居生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免有消极避世之嫌,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认为世俗不堪,却也只是批判而不曾试图改变。
这一点,从他的许多诗文可以看出,如:《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再次寻访,桃花源却已消失,可以看出这只是陶公的理想社会,终究无法实现。

扩展资料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他把人生看得很透,把生死看得很豁达。在贫困潦倒中,他热恋着酒,热恋着生活,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情操,他对自己隐居田园的选择无怨无悔。晚年,陶渊明离开拐杖不能行走,站的时间长了也吃不消。他不可一日无酒,但家中连饭都吃不上,那里有钱打酒给他喝?饥肠辘辘的家人对陶渊明把钱全存到酒店,当然有怨言,但家人体谅他年事已高,来日不多,而且确实是不可一日无酒,也只好随他的心愿了。

公元426年冬天,陶渊明已经75岁了,家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陶渊明像冬眠的青蛙一样,天天蜷缩在被窝里。一天早晨,翟夫人给他一条空袋,叫他出去借点米,否则中午就揭不开锅了。已经几次向人家借米,都没还人家的,谁还好意思再去借米?分明是去向人家乞讨。陶渊明和孙子阿寅拿着空袋,走在街上,不知道该到谁家去。又来到老李家借米,把空袋子藏在袖里,不好意思张口。李老汉猜透他的来意,很大方地把自家仅有的一点米,分一半给他。还把家中保存的一坛酒,与陶渊明共饮。令陶渊明很感动。回到家里写下一首《乞食》诗。这个把气节和尊严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隐士,这个当初“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现在拿着空袋向别人乞讨,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皆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陶渊明的这首《乞食》诗,诗中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抒情,千百年来,这首诗赢得无数的读者。究其原因,是这首诗写得真实、朴素、自然。诗人写的是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感人至深。读着开篇“饥来驱我去”四句,透过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依稀看到一个为饥饿所迫的贫士,身不由己,步履艰难地“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苏轼说:“渊明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中间“主人解余意”六句,转忧为喜。心地善良的主人,敬重陶渊明的为人,理解他开口求人的难处,所以主动遗赠,并把家中仅有的酒拿出来与之共饮,因而使诗人非常感动。
公元427年, 在一个秋风呼啸的早晨,76岁的陶渊明忽然吐出一口血。他知道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神已经来到他的床前。面对死亡的到来,他没有恐惧,没有遗憾。早在30年前,他就写好了《拟挽歌辞三首》,20年前,又写出了《与子俨等疏》的遗嘱。他早做好了死的准备,他甚至觉得死亡来得太迟了。他有一种就要回家的感觉。陶渊明心里想,我死以后,谁给我写祭文呢?还不如让我为自己写一篇祭文,等我死后,他们念着我写的祭文来祭奠我,那将是多么有趣啊!就等于我是自己在祭奠自己!陶渊明叫儿子陶佟拿来笔墨纸砚,他本想自己动手写,可是他虚弱得连笔也拿不住。但他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对陶佟说:“我念,你往纸上写!”陶佟流着泪写,他知道老人的意志是不能违背的!陶渊明念道:“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陶渊明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特别是隐居田园后20多年的生活,他觉得无怨无悔无遗憾。如今平平安安地寿终正寝,还有什么值得抱怨?

苦,一个人隐居在山里过,自给自足,


你是否需要了解?

陶渊明老年生活贫苦吗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老年生活确实非常贫苦,但他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晚节和情操,对隐居田园的选择无怨无悔。

陶渊明老年生活贫苦吗
陶渊明的晚年贫困潦倒,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他把人生看得很透,把生死看得很豁达。在贫困潦倒中,他热恋着酒,热恋着生活,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情操,他对自己隐居田园的选择无怨无悔。晚年,陶渊明离开拐杖不能行走,站的时间长了也吃不消。他不可一日无酒,但家中连饭都吃不上,那里有...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自在惬意,还是穷苦潦倒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原本以为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其实就是过最苦的日子,既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人间仙境。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羡慕任何人,别人的美好生活,也许只是我们看到的表像而已。过好当下,如果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生活贫困已极,甚至乞食。他在《乞食》诗中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江州刺史檀道济前来拜访,见他“偃卧瘠馁有日”,就劝他出仕,并馈以粱肉,被他“麾而去之”(见萧统《陶渊明传》)。大约他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写了一生中...

陶渊明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政治混乱,官场黑暗,陶渊明便选择了隐居生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免有消极避世之嫌,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认为世俗不堪,却也只是批判而不曾试图改变。这一点,从他的许多诗文可以看出,如:《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再次寻访,桃花源却已消失,可以看出这只是陶公的理想社会,终究无法实现。

陶渊明的相关信息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那样淡然,那样平和地看待。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状况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316年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公元前317年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东晋王朝,其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

关于别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纪昀《云林诗抄序》:夫陶渊明诗,时有壮论,然不至如明人道学诗之迂拙也。乔亿《剑溪说诗》: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

关于陶渊明的经历
1、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2、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

陶渊明个人资料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