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译文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中前置宾语是
我不欺诈你,你也不欺骗我。虞:欺骗。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翻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虞、诈:欺骗
这里的句法用了倒装和互文。
此典后来引申出成语“尔虞我诈”,喻互相欺骗,含贬义。
1、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 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 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
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 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 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 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 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 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
楚王让解扬登 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 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 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 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解扬回答说:“臣 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 就叫信,信承载著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 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 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 理。
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 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 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 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 :“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房 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 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 他的话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 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 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 ,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 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2、原文
宋人使乐婴 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 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 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 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 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 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 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 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又叮赂乎?臣之许君, 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 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 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 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 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 骸以微。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 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出处
出自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
扩展资料
1、《左传》简介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史学地位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
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
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
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作为一部编纂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著,《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首先,《左传》面对纷纭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
全书对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的明争暗斗的具体载述,对于此一时期众多人物崇高与卑下、光明与丑恶之不同表现的真切叙写,都体现出一种真正史家的目光与胆识。班固称司马迁为“良史”,其实早自《左传》,可以说这种“良史”精神已经始发其端了。
其次,《左传》在真实记事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仅在史料取舍或事件的叙述中往往表现出爱憎与臧否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评人论事,或给予谴责,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赞扬等等。
这些评论,有的是作者的“自为之辞”,有的也许是“出自时人”而“为左氏认同”之语,都显示着鲜明的是非评价,展现了《左传》作者的史识和史德。
再次,《左传》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集中体现了对仁、义、礼、德等道德规范的肯定。
由于这类道德观念大体属于儒学的范畴,而两汉以后,儒学被定于一尊,此道德观念逐渐融入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之相当重要的评价体系,由是决定了后世史家对于《左传》的上述道德观也总是持认同和承袭的态度。
另外,《左传》虽未完全否认天命鬼神,却极力强调人事作为,重视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作用,反对“困民之主”,都突出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发轫于春秋战国(或稍前)的民本思想,经《尚书》、《左传》以及《国语》、《孟子》等典籍的推重,不断得到后世史家的继承、发扬,形成了贯穿于我国古代史学精神传统的一条引人注目的红线,其积极意义已不限于史学此一领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尔虞我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传·宣公十五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技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咐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于是便杀了申舟。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 :“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失信了。”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照他的话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 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你是否需要了解?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译文
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 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 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解扬回答说:“臣 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 就叫信,信承载著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 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翻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的翻译是:"我不诈骗你,你也不要欺骗我"。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左传》,反映了一种人际交往中应有的诚信原则。"我无尔诈"中的"我"和"尔"分别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表示"我"和"你"。"诈"在这里表示欺骗、诈骗的行为。"尔无我虞"中的"虞"也是欺...
求翻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尔虞我诈便出自此篇,诈和虞都是骗的意思。前一句我无尔诈是由否定词引起的宾语前置,古文中很常见。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这二句是被写入盟约的句子,意思是说我不骗你,你不骗我。 现附上原文与译文,有心情看看。原文 宋人使乐婴 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中前置宾语是
意思是:我不欺你,你不骗我。因此我无尔诈中的“尔”是前置宾语,而尔无我虞中的“我”也是前置宾语。
出自春秋左传的名言名句及翻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楚国围困宋国国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朱国提出的条件,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的前一个尔是什么意思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的意思是互不信任,互相欺骗。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为了实现楚庄王的霸权他想尽办法设置陷阱,以大臣的生命为借口,是真正的“诈”;而申舟虽深知道理,却苦于君臣关系,为了“忠”不得不牺牲生命去成全;华远却不畏骄横,仗义执言是为“义”。人...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句式
”尔虞我诈解释 意思是比喻互相欺诈,互不信赖。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彼此互相玩弄。示例: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烦恼。
尔诈我虞的解释
尔诈我虞的意思是“你骗我,我骗你”,形容彼此互相欺骗。这个词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原意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要欺瞒我”。但在后来的演变中,“尔诈我虞”逐渐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彼此欺骗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你骗我一下...
出自左传的经典名言与解释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尽,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翻译
我不欺诈你,你也不欺骗我。虞: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