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华夏民族的概念要早于汉族。
早在炎黄之后的夏、商、周三代,就有华夏族群这个概念了。到了周朝,但凡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北至燕赵,南至吴楚越,西至秦国,东至齐国,都是属于华夏民族。一则名义上受周天子统辖,二则文化上向中央靠拢,还有一点就是血统。这些诸侯国的血统或者历史,都是能追溯到炎黄时代的。是属于中央部落向四周迁徙扩展,与当地土著融和而成。
到了秦汉大一统,这些族群终于完全的融合成了一个民族——汉族。
而后两千年因为中国向外开拓领土遇到新的族群,或者外族入侵,出现了很多没有融合进汉族的少数民族。直至今日。
所以,实际上汉族是华夏民族大一统之后才产生的,要晚于华夏民族这个概念。
而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则是泛指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了。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如果细究其源,“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木正,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见《左传·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称。“华”才是舜的名字。
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帝纪》;铁弗匈奴刘(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于远在漠北的柔然,当其强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同时,“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多有出自边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谁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梁启超提出的 拓展知识: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
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什么重大意义?
作为民国的总统袁世凯,此时也在涵盖中国境内所有民族意义上“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而这一较早使用,也恰恰示发生在处理此次蒙古分裂行径过程中,他致书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尼写道:“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此后,“中华民族”一词时已不在专指汉族,而是泛指中华各个民族的观念已经...
中华民族的由来是什么?
“民族”一词最早从日本传入,清朝末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梁启超先生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在1902年提出“中华”一词。尽管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但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以法律...
中华民族怎么来的
梁启超在1902年的著作《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言论中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最初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再到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中华民族(英文:Chinese nation),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结成了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中华民族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来早已存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
到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
中华民族这个词语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章太炎的“汉族中心”说章太炎并不反对杨度乃至梁启超用中华民族来概括中国各民族的论断。他与杨度所不同的是:一是坚持要以汉族为中心;二是要由汉人组织政权;三是以汉族来逐步同化其他少数民族。众所周知,章太炎是一个汉族中心主义者。但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较其1903年前后宣传的民族复仇主义已经有很大的...
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统称,它包括了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这个概念是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代表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现在,“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蕴含国家、民族、地域、文化、历史、心理等多种要素的代称,也...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
1、中华民族概念提出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但中华民族的概念则起源于雍正所著《大义迷觉录》。雍正驳斥了汉人千年秉持的“华夷之辨”的观点,强调“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 [3] 第一次提出了文化道德没有种族之别,不可有地域上的歧视,以期消弭汉人的夷夏之防。于是,中华民族以文化和地理区分的主张萌芽。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