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云在刘备手下是杂牌将军,那什么事正牌将军? 为什么赵云不受刘备信任,到死也只是个杂牌将军?
赵云为杂号将军,应该说刘备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赵云的忠诚,能力,资历都足以胜任更重大的责任和职务.然而正如易先生所言,在先主时代,他始终只是个杂牌将军,并非像大伙所想的位列"五虎大将",这对赵云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可以设想,若以赵云镇守荆州,则即使不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出奇制胜,力挽狂澜,但也绝不至于像关羽一样大败身死;再从为蜀汉政权出生入死的时间上说,关羽死于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死于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张飞死于蜀汉/章武元年(221),马超也于章武二年因病去世(222),惟独赵云最长寿,死于后主建兴七年(230),要远远超过其他几位大将.最后话说回来,退一步说即使赵云一生只有做了救阿斗这一件大事,令人记住名字也够了!难道这还不够吗?因为他救的不是普通的小孩,而是未来蜀汉帝国的皇帝刘禅啊!身为一名将领能够单骑救主,出入敌方阵营如入无人之地,不正说明其忠,其勇,其强嘛!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赵云不被委以重任呢?我的见解:第一,没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备时代,是"蜀中有大将"的,由上面我的统计可知关张马黄基本上同刘备的命运和存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四人先后为刘备南征北战,最后也几乎是和刘备一前一后去世的;所以在后来的"诸葛亮时代"里,我们读和反倒看到年已七旬的赵云依然在随军北伐,在战场上撕杀.而在刘备时代却很少看到,原因就在此.第二,赵云的性格所左右.据载:"云素严重,先主以云制肘孙夫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就是说赵云这个人为人一向比较严正持重,因此刘备安排他来防范孙夫人.换句话说历史上真实的赵云不是游戏中那个英姿飒爽/潇洒迷人的俊男,而是类似于费诗和张昭的人.而费诗和张昭的结果又都是不太好的,前者自从归降刘备之后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在诸葛亮掌权期间也是如此,直至蒋琬执政秉国时才终于被请出任职,但却已搁浅和埋没了多年的年华;张昭则是晚景凄凉,被孙权所冷落一边,甚至猜忌.要知道任何一个帝王都是喜欢手下臣僚恭贺奉承的,而又同样很难听得进忠言逆耳的.刘备如此,孙权也是如此.
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赵云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时运不济,故虽一生任劳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当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结局。 关于赵云的统帅能力。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种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我肯定谋士之言他能听得进。 为将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将吴起亲自替士兵吸脓,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赵云,做战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难得的是,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而是分与诸军。这样的人不是帅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帅才? 三国9中像张飞这种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统帅。。。。 统兵作战经验尤为重要,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一开始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上,我以为他的统兵能力不比关羽差。 补充: 三国志11赵云老年头像陈寿《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宋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清学者王复礼:顺平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当阳救主,奋不顾身。汉水立功,威还似虎。语云,胆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圆而行欲方。其顺平之谓乎。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朱可亭《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号五虎将。陈寿以其强挚壮猛。比於灌滕。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补充: 王夫之《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李景星 《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 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牛运震《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卓然识大体。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赵子龙论,论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师.,崎岖於曹孟徳袁本初刘景升吕奉先之间。卒能三分,鼎足剏业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诸葛闗张为先。然吾观赵顺平,大节磊磊,非特名将,诚可谓古之大臣也。当阳长阪之役,非顺平则阿斗母子不免於厄。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故昭烈称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余谓胆者,忠义之聚也。非忠义发於性,生乌有如是之胆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 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东伐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谓宜早图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其识尤伟。惜先主违諌自用以致败。衂王业中颓良。可叹也。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闗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盖先主生平,颇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识,暗於时势权谋故,其自将也,往往致败。而顺平之将畧,亦未竟其所长。然先主能知顺平於微贱,以是终身感契,得自奋发史册,功绩焜燿古今。陈夀以为灌滕之徒,果其俦乎。 李光地《榕村语录》:赵云张嶷不独有将略,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 补充: 林畅园 :以孙夫人之横,但任赵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贤者之有益於人国如此。 叶山:斯赵子龙所以艰难百战而求先主也. 然则舜之於尧. 禹之於舜. 臯陶稷契之於禹. 伊尹之於汤. 太公之於武. 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刘禅. 陆贽之於唐徳. 李纲赵鼎之於宋髙. 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奋鹏: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李澄宇 :赵云於长阪一役,抱後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又孙夫人还吴,云与张飞截江夺後主,此两事至今赫赫在目,卒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同获美谥,有以哉。 姜宸英 :赵关张及武侯之後,先後殉国,一时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载。而下为之慨慕不已。 郝经《续后汉书》: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輙中。 希望采纳
历史与演义的不同历史上,刘备于汉中称王之时,分封关马张黄为前、左、右、后将军,赵云则被封为翊军将军,而《三国演义》却将此事改写为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
因此有一种看法认为赵云的地位其实不如关马张黄四位将军,甚至不如刘备在汉中时突然拔擢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的魏延,如知名的三国研究学者沈伯俊和易中天便支持此说法。
赵云的地位
对赵云的地位有一种肯定的看法是:赵云曾经担任过的一个职位是中护军,依东汉军制,前、左、右、后将军乃是负责统军镇守在外的战略要地,而中领军、中护军则掌管禁军,负责镇守京城。
依三国魏制,中护军掌禁兵、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因此赵云的职务乃是负责统率蜀汉中央的武将与禁军,并负责选拔武官,因此赵云实际上的实权相当大。如同时期于曹魏担任中护军之职位者,如韩浩、夏侯玄、司马望、司马炎、司马师、贾充等,皆为当朝之亲信重臣,如根据魏史的记载,曹操宁可把韩浩留在自己身边担任中护军,而不放他去都督诸军、镇守汉中,可见其地位不亚于一方之都督也。
在司马氏篡魏之前,一直长期把持魏国中央军权,即是透过掌握中护军这个职务之便,因此赵云应是受到刘备皇室相当大的信赖,才能得到这个职位。而依赵云多次救主的表现看来,刘备的这种信赖亦是相当合理的,这也能解释赵云为何能多次面对刘备提出军国方面的谏言。
升迁的问题
由于赵云本传在平定益州至后主即位这段时间没有其官职有变化的记载,给人一种赵云长期没有升迁的印象,于是有看法认为赵云在刘备时期并未得到重用,如学者禚梦庵即持此一看法[19]。 但是有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赵云何时成为翊军将军?二、赵云是在何时成为中护军、征南将军?
《三国志》本传中,赵云是在益州平定时,“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汉中战后,刘备即汉中王位,封赏功臣,牙门将军魏延甚至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却不见赵云官职有变化。有人借此质疑《云别传》中记载的汉水战,若非虚构,便是过于夸大溢美,否则赵云没理由没被褒赏。但《华阳国志》记载赵云是在刘备即汉中王时才升任翊军将军,就比较合理。
在《三国志》本传中陈寿的记载为:“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建兴元年时,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进封为永昌亭侯,进迁为镇东将军”,也就是说,赵云在建兴元年前即已为中护军、征南将军。
由于蜀无史官,许多汉国历史事迹都缺失,对照《云别传》也可看出陈寿对赵云的官位职务变化的相关记载有许多的缺漏,陈寿可能无法确定赵云是何时成为中护军、征南将军的,只知道该年他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进封为永昌亭侯,进迁为镇东将军。
由于后主刘禅即位时是以封侯为主,同年的记载多如是,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中就有“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略)……中护军赵云(注)、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注:为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的记载。则赵云在后主即位前应已为中护军、征南将军矣。不过需要更严谨的考古资料来证明。
1L复制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没一句说到点子上的……
首先纠正LZ的说法:赵云不是杂牌将军,而是曾任杂号将军;同样也没有正牌将军这种东西,中国明朝以前的军职分重号和杂号两种。
重号将军为常设,汉制当中和三公一样有开衙建府的权限,是军事地位最高的人员,按照地位从高至低,包括大将军、两骑(骠骑和车骑)将军与卫将军、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征东、西、南、北)将军,后汉三国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军备庞大,又有四镇四平四安(东西南北)这十二种重号将军。
其中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这四位都有号令全国军队的权限,顺位由高至低(没有大将军时骠骑将军统帅全国军队,以此类推),四征四镇四平四安这十六个重号将军地位相同,为边防重臣封疆大吏,其中四镇四平四安虽然常设但不一定常任。
杂号将军则是指除了重号将军之外的所有持“将军”之名的军职,有些属于常设如赵云父子都曾任过的牙门将军、张郃任过的偏将军、甘宁曾任的折冲将军、稗将军等等,通常是中下级军官,也是地位最低的将军;有些则是类似于外号的独有头衔,比如李广利的贰师将军、司马懿的抚军将军、赵云的翊军将军(包括传说中的“虎威将军”)的等等,地位不一,有时也能独立领军,但名义上受重号将军辖制。
其次,lz说赵云在刘备手下是杂号将军,这也不正确。三国志中有赵云“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意即虽然时间不明,但是赵云在刘备称王之后也曾经经历了一次升迁,官至中护军、征南将军,之后在刘禅登基的建兴元年封侯并迁镇东将军——即赵云在刘备手下也曾任重号将军,只是时间比较短,而且地位不如关马张黄的四将军高,虽然实际权力并不逊于那四位。
赵云为杂号将军,应该说刘备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赵云的忠诚,能力,资历都足以胜任更重大的责任和职务.然而正如易先生所言,在先主时代,他始终只是个杂牌将军,并非像大伙所想的位列"五虎大将",这对赵云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可以设想,若以赵云镇守荆州,则即使不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出奇制胜,力挽狂澜,但也绝不至于像关羽一样大败身死;再从为蜀汉政权出生入死的时间上说,关羽死于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死于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张飞死于蜀汉/章武元年(221),马超也于章武二年因病去世(222),惟独赵云最长寿,死于后主建兴七年(230),要远远超过其他几位大将.最后话说回来,退一步说即使赵云一生只有做了救阿斗这一件大事,令人记住名字也够了!难道这还不够吗?因为他救的不是普通的小孩,而是未来蜀汉帝国的皇帝刘禅啊!身为一名将领能够单骑救主,出入敌方阵营如入无人之地,不正说明其忠,其勇,其强嘛!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赵云不被委以重任呢?我的见解:第一,没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备时代,是"蜀中有大将"的,由上面我的统计可知关张马黄基本上同刘备的命运和存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四人先后为刘备南征北战,最后也几乎是和刘备一前一后去世的;所以在后来的"诸葛亮时代"里,我们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反倒看到年已七旬的赵云依然在随军北伐,在战场上撕杀.而在刘备时代却很少看到,原因就在此.第二,赵云的性格所左右.据<襄阳记>载:"云素严重,先主以云制肘孙夫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就是说赵云这个人为人一向比较严正持重,因此刘备安排他来防范孙夫人.换句话说历史上真实的赵云不是游戏中那个英姿飒爽/潇洒迷人的俊男,而是类似于费诗和张昭的人.而费诗和张昭的结果又都是不太好的,前者自从归降刘备之后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在诸葛亮掌权期间也是如此,直至蒋琬执政秉国时才终于被请出任职,但却已搁浅和埋没了多年的年华;张昭则是晚景凄凉,被孙权所冷落一边,甚至猜忌.要知道任何一个帝王都是喜欢手下臣僚恭贺奉承的,而又同样很难听得进忠言逆耳的.刘备如此,孙权也是如此.
保安队长不带兵所以 说他是将军就很不错了
我先说东汉时期的真正将军的职位: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镇(东南西北)将军、安(东南西北)将军、平(东南西北)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及右将军。
再说说下赵云,大家细读三国历史文献,你会发现赵云从袁绍到公孙瓒再到刘备,其几乎没有真正独自领兵抗敌的,都是协助其他将领为主,唯一一次就是入川独自率军平定蜀中大郡,但是刘璋大部队是由刘备、张飞抵抗的,刘备是东汉末年中看人厉害的,而且刘备当时也对将领十分渴望,身边又有一个忠心的将军,不用的话,完全不合理,只能说赵云没有统军的能力和经验,刘备得到益州后,其被封为翊军将军,已经说明其定位辅助人物了。就算是刘备病逝后,其后期表现也一般般,都是辅助他人!
你是否需要了解?
易中天品三国说:赵子龙也就是赵云其实是个杂牌将军.替补将军.根本就只 ...
易中天根本不了解当时的历史。你想下当时刘备曹操这些人最需要的的有些什么?其他的不说,单说一条,就是需要勇猛的且信的过的心腹武将在身边护卫。纵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赵云基本上是在刘备身边当相当于卫士长的官的。这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他手上了,这难道不是重用?而同期曹操,手下的...
赵云为蜀汉立下很多功劳,为何官位却不高?
在赵云投奔公孙瓒不久后,其长兄去世,赵云在第一时间内选择回家丁忧,此为孝也。临行之前,赵云与刘备相约共谋大事,赵云在守孝结束之后,果然投入刘备麾下,此为信也。在长沙郡时,赵云言辞拒绝与守将赵范之嫂通婚,此为礼也。刘备亲率大军伐吴,赵云站在大局考虑,不惜触怒刘备也要劝说后者联吴抗曹...
历史上的赵子龙,真的只是刘备的保镖吗?
但是在历史上的赵云的战绩却没有那么辉煌,而且刘备进汉中王的时候,前后左右将军是关羽、黄忠、马超、张飞,赵云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不等于杂牌将军)。所以说很多人把赵云从“五虎上将”中开除出去,甚至说他是刘备的保镖,根本和独领一军的将军没法比。那么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真...
赵云一生都是一个杂牌将军他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
刘备称赞他是“一个勇敢的人”,这是事实。这段历史后来被引用为“历史的一面镜子”。然而,这只是一场小战争,而不是一场大战役,而且不像黄忠在定军山杀死曹操的大将夏那样。赵云的枪杀了几个名人。其次。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赵云是刘备的老将军,与刘禅关系密切。他和刘备手下的将领关系也...
赵云的为什么与关张马黄职位不一样呢???
赵云是很委屈的,确实是很委屈的。”刘备生前,有两次“大封群臣”的举动,一次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赵云保持翊军将军不动,一次是在刘备称帝时,赵云还是翊军将军。然而我认为,不能以此就说赵云不受重用,也不能说赵云威名不著,地位过低。从刘备起兵起,赵云就为刘备秘密募兵,扩充实力;博望之战,...
子龙的中护军官职和翊军将军在蜀汉的地位是怎样的?
不过赵云这个人物的魅力太高,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有很大的差距,吹黑都很多,就让这个翊军将军处于''薛定谔的翊军将军''的状态。有人认为翊军将军不是单纯的杂号将军,毕竟是刘备设置的,搞不清楚定位。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刘备集团或者蜀汉政权中的杂号将军,再来说这件事。首先小编将一些可以说明问题的...
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用,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何特殊原因...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赵云确实是不受刘备重用呀。刘备生前,赵云才是一个翊军将军的杂牌将军。并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刘备还是有可能会说不可重用赵云之类的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完全理解错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基本上应该没人有异议了。在长坂坡大战时,就有人告诉刘备,说...
刘备未称帝之前,哪个武将的职位最高?
演义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列,是刘备帐下的五虎上将。正史上,赵云在刘备手下,最高官职是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难和关羽、马超、张飞等人比肩。黄忠跟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降刘备后,又帮助刘备拿下益州、汉中,尤其是在定军山之战中,黄忠斩杀了曹魏主帅夏侯渊,是刘备击败曹军,夺取汉中...
刘备为什么一生不重用赵云?真实原因是什么?
赵云忠心耿耿 赵云也是刘备的手下,而且还是刘备的恩人,据说当时刘备逃亡荆州时,情急之下丢下了妻儿,最后是赵云寻回的。可见赵云对刘备的忠心,丝毫没有其他怨言,两人也是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但是刘备即位后分封的将军中根本没有赵云,按理说如此深的交情,为何在掌握政权后赵云只是一个被遗忘的杂牌将军...
同为五虎上将,为什么只有赵云的实力饱受争议?
而赵云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赵云在"益州之战"后被封为翊军将军,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还是翊军将军,没受到封赏,一直都是杂号将军。有人说杂号将军不等于杂牌将军,翊军将军是刘备初置,难以判断其地位,万一分量很重呢?又有人说四方将军就四个位置,赵云没有竞争到也很正常,不代表翊军将军位置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