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山林的古人有哪些 古代归隐山林的诗人有哪些
1、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
其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归隐的原因: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他质性自然,带气负性的为人是根本不可能与世俗腐败风气相结合的。何况仕途充满了机诈和险恶,归隐对他来说是无奈之举。
2、孟浩然(689-740)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归隐的原因:盛唐诗人孟浩然之所以终身不仕,并非“为隐居而隐居”,也并非出于无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观念的影响。其深层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以“求真”、“放性”并以其作为统摄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不见容于官场,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选择了归隐。
3、王维(701-761)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归隐的原因: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适的王维自然向往佛学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几度隐居,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4、韦应物(737-792)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归隐的原因: 其隐逸思想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关。韦应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济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运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隐逸思想的发展。并且他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于入世,常以隐居为乐。
5、范成大(1126-1193)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宋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田园诗产生极大影响。
归隐的原因: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此后宦海沉浮几十年,已是疲惫不堪。人也病老体弱,叶落归根的念头使他想起了过去隐居疗伤的日子。他喜欢清静无忧,向往与世无争的氛围。便又回到人生的原点,在苏州老家再次过起了隐居生活,度过十年余生 。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
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
伯夷 叔齐
介子推
东皋公
孙武
范蠡
司马徽
陶渊明
老子(飘然出关,不知所终)
谢安(后来出山了)
诸葛亮(后来也出山了)
贾岛(当和尚了)
张志和(泛舟江湖钓鱼去了)
张三丰
达摩祖师
慧能法师
许由
伯夷 叔齐
介子推
东皋公
孙武
范蠡
司马徽
陶渊明
老子(飘然出关,不知所终)
谢安(后来出山了)
诸葛亮(后来也出山了)
贾岛(当和尚了)
张志和(泛舟江湖钓鱼去了)
张三丰
达摩祖师
慧能法师
你是否需要了解?
阮籍、诸葛亮、陶渊明,为何古代文人雅士多喜欢隐居山林?
自伯夷叔齐之后,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隐居名山的传闻层出不绝,著名如阮籍、陶潜、诸葛亮等人都曾隐居过一段时间。那么,他们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缘由呢?真正的隐士 首先,古代还是有真正的隐者的,伯夷叔齐是一例,东晋时代的陶潜(字渊明)也是如此。说起这位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也算生在官宦世家,他的...
现代人有没有想过隐居?隐居何处?
古人难看退隐有很多种情况。一、庄子、屈原。主张举世皆浊我独举,不愿和光同尘,不愿被世俗的事烦扰了自身,所以归隐山林;二、伯夷、叔齐。本身并不想归隐,但因为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不愿意事从新朝,一步步退隐山林,最后无处可退,自杀而亡;三、陶渊明。在官场混迹过,后因厌倦官场风云的人,...
看破红尘的有哪些人?略举10人。
在中华文化中,有几位人物因其看破红尘的态度而为人所熟知。唐僧,这位西天取经的僧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得道成佛,超脱了世俗的烦恼。一灯大师,他的形象源于《射雕英雄传》,在江湖中默默守护正义,最终选择放下一切,归隐山林。孔子与墨子,这两位先贤虽致力于人间的教化与改革,但在晚年,他们也...
古人归隐的诗句
古人归隐的诗句 1、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陆游《思蜀》 释义:满头白发应该归隐山林,在青山出结庐而居。2、扰扰平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陆游《题斋壁》 释义:人生中有纷纷扰扰的人和事,来来往往不停歇。3、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释义:清溪的水...
北大硕士王青松,为何要带妻子到山中隐居10年?
妻子的工作之路也不是很顺利,遭遇失败的两人便商量了一番,决定辞掉工作,去到深山中过上归隐的生活。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疯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去深山受什么苦。所有人都觉得他们呆不长久就会回来,但没想到一去就是10年。王青松把所有变卖得来的钱用来承包了2500亩的荒山,自此便开始了古人般的...
陶渊明为何被贬官后退隐山林啊?
一 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中国古人把人看作天地万物之一,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象今天人们把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异化于天地万物之外。在哲学上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有自我,社会,自然几个不同的概念。陶渊明在...
古人陶淵明歸隐什么意思
陶渊明归隐。因为他厌倦官场的险恶,及芸芸众生的世俗,从而归隐山林,追寻自然之趣,其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可是这种归隐,同时也带有一点消极避世的感觉。
归隐山林的陶渊明究竟是不是“愤青”?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愤青”,在信息闭塞,交通欠发达的古代,也许抨击他的人有,但应该不多。谁在人后不会有几种版本存在呢?何况他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小官”。至于抨击的原因:儒家思想认为天下有道的时候,就应该兼济天下,为官为民,扶助苍生。哪怕社会黑暗,也要积极的入仕力挽狂澜,而不是归隐。
古人隐居过后都做些什么
灭吴之后,他就携西施一共归隐,泛舟湖上,过起了神仙伴侣的生活。所以,总结起来,他归隐之后 ,就是带着美女到处游玩,顺便经营,生活质量很不错,呵呵。古人退隐有很多种情况。一、庄子、屈原。主张举世皆浊我独举,不愿和光同尘,不愿被世俗的事烦扰了自身,所以归隐山林;二、伯夷、叔齐。本身...
男子隐居深山8年,和女徒弟结婚生子,如今现状如何?
引言 《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下,浮动的人心,燥热的社会形态,让很多人有了隐士的念头。在深山老林里,为自己打造一间茅舍,远离科技的纷扰,远离尘世的喧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起门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