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本人写的么?《后出师表》存在哪些谜题?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引领我们超越千载,重回汉末三国那个纷纭变幻的时代。
但也留下了一些谜团,至今无解。
01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势本一片大好,但街亭之败让此次北伐功败垂成。
不过,西边不亮东边亮,孙吴为策应蜀汉北伐发动了一场石亭之战,取得了极大进展,也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曹魏的军队。
曹魏当时有两个对手:蜀汉和孙吴;有三个战场:西线的关中、陇西,中线的荆州,东线的合肥、濡须口。
石亭之战牵动了曹魏中线和东线两大战场的兵力部署,有情报显示,街亭之战后魏军已悄悄从西线战场调兵去中线和东线,在街亭打败蜀军的张郃,此时已率部分关中魏军主力赶到荆州,受魏军荆州主将司马懿的节制。
魏军在关中兵力不足!对蜀军来说,此时出击正好打一个时间差,完全有取胜的可能。
诸葛亮意识到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能放弃。
诸葛亮决定,马上再来一次北伐。
02
但是,年初刚从陇西败回,不到一年又要北伐,势必有一些人不理解。
为了统一思想、坚定决心,诸葛亮不顾一些人的非议,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重申北伐的意义,向后主同时也向蜀汉民众解释又要北伐的原因。
这份奏表,就是《后出师表》。
在这份奏表中,诸葛亮首先申明了先帝的遗志,表明不北伐没有出路的道理,否定那种偏安的思想,认为不征伐曹贼,先帝所创建的事业就会丢掉,与其坐等灭亡,不如去讨伐敌人。
之后,诸葛亮写道: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诸葛亮说,我接受先帝遗命以来,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为了征伐北方之敌,先去南方平定了各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我不是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地,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志。
写道这里,诸葛亮有些伤感。
诸葛亮说,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出疲困,又竭全力在东方与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趁敌军疲劳之时向其发起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所以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
03
诸葛亮陈述的事情有六项,都是古时和近世的事情。
诸葛亮用这些具体事例阐述了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决不能妥协偏安,必须以战求安。
这六件事,分别是:
第一件,汉高祖刘邦圣明如日月,手下的谋臣们智谋深远,也是历经艰险,受过挫败,遭遇危难最后才得以安定,现在陛下还赶不上汉高祖,谋臣也远不如张良、陈平,想采取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夺取胜利、平定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件,曹魏前期的刘繇、王朗各占州郡,在考虑如何才能安定时,动不动引用圣贤的话,满腹疑问,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
第三件,曹操智慧计谋远超常人,用兵如孙膑、吴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面临险境,在祁连山上遭遇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是不可能的。
第四件,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
第五件,我率主力来汉中才一年,期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加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各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等骑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集起的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再过几年就将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
第六件,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战争不能停,战争不停,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如趁现在的时机攻取北方,而不是用一州之地和曹贼长期相持。
04
举了这么多例子,诸葛亮想强调胜利不是等来的,逆水行舟或者原地不动都等于后退,不抓住机遇就会被淘汰。
诸葛亮也阐明,失败是正常的,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丧失斗志。
说完这些,诸葛亮接着写道: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诸葛亮说,天下的事很难评论断定,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
后来先帝东联孙吴,西攻巴蜀,又向北征讨,杀了夏侯渊,曹操根本无法料到这些。
诸葛亮指出,复兴汉室的大业眼看要成功了,但孙吴改变了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在秭归被打败,曹丕称帝,所有这些事,都很难预料。
很难预料,这是人生的无常,更是历史规律的难以把握,要克服它,唯有奋斗不息!
最后,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对后主说,我将小心谨慎地为国家奉献出我的一切,直到死为止。
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05
前一份《出师表》读来激昂热烈,与之相比,后面这一份奏表看起来更重说理,并且气势也不如之前,言语之中多了许多悲壮,按照清代学者的话说甚至有些窘迫。
前后词气迥异,有人怀疑《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
其实,文风的变化折射的是心理的变化,首次北伐遇挫对诸葛亮的心理产生了不小影响,他更清楚地看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所以与《出师表》中的乐观、激昂的情绪相比,《后出师表》强调了困难,强调了完成先帝遗志的艰巨性,但决心未变,理想未变,胜利的信心也未变。
仔细品读《后出师表》,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
这份奏表中多次谈到曹操一生遭遇过的失败,似乎隐约透露出诸葛亮此时面临的处境,虽然不会有人公开谈论他的过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败是正常的,尤其对手那么强大。
06
但是,《后出师表》中还有一处明显错误,使大家进一步怀疑它的真实性。
在这份奏表里诸葛亮提到赵云已死,而《三国志》明确记载赵云死于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上这道奏表时赵云仍健在。
再加上陈寿编《诸葛亮集》时收录了《出师表》,却没有收录《后出师表》,所以有人更加坚信这份《后出师表》是伪托之作。
但是,从《后出师表》的思想、气势以及语言习惯看,都符合诸葛亮的风格,文中的内容与诸葛亮那时的心境也完全相吻合,这篇奏表是诸葛亮所写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都予以转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那个时候,在那种情境下,只有诸葛亮才有这样高远而博大的境界,才能发出这样的强音!
《后出师表》最早记录在张俨的《默记》里,张俨几乎是诸葛亮同时代人,在孙吴做官,掌握许多第一手资料。
有人怀疑这篇奏表是张俨所伪托的,但这其实说不通,表中对孙策、孙权都有不敬之语,张俨不可能作此语。
但是,赵云的卒年问题的确是个疑问,是《三国志》记错了?还是诸葛亮写错了?这已成为历史之谜。
第一,肯定是赵云死亡的时间问题。第二,前面说贼,后面直接说曹丕称帝,这不是最大的问题么?汉贼不两立,怎么可能不说他篡汉?而且从时间排比,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应该是称帝在前面,后面才是秭归这句,而且诸葛亮的位置更可能说曹贼篡汉,而不是曹丕称帝。所以这篇文章不可能是诸葛亮写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后出师表》是谁写的?
《后出师表》 - 作者 〔三国•蜀〕诸葛亮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
既然诸葛亮没有写过《后出师表》,伪造者究竟是谁?
因为《后出师表》是出现在张俨的文中,所以有人怀疑这篇文章是他写的后文但是张俨本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且他对于诸葛亮北伐的作为也是非常的赞同诸葛亮一样怀有着积极的态度而且他也认为诸葛亮如果没有在北伐的途中去世寿命再长一点的话历史就将会改写,北伐就会成功的。他这样的态度和《后出师表》...
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这和诸葛亮的心智和人品两码事,很容易崩塌人设的。当然历史上对《后出师表》真伪的议论也非常多。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实事求是的说法,有人说,这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写的。历朝历代对《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原创都有着广泛的质疑和讨论。那么我谈谈我个人的想法。首先,我不能接受,这是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还有个姊妹篇,这个文章是不是诸葛亮写的?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由著名文章《出师表》,这篇千古名章流传后世,为人所熟知。其实,历史上还流传着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这篇文章是前一篇《出师表》的姊妹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篇《后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后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吗?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写吗?为什么关于它的作者是谁总有争议呢?
诸葛亮的 "前师表 "是很真诚的。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承担责任,将自己降为三级。不过,《后出师表》的语气似乎是在为自己的战败做狡辩,说了很多理由。而出现在表后的尚书等公文,其风格与表前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养成的书写习惯与笔迹相似,不可能突然改变,然后又无声无息...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作?
当然,是在北伐过程中写的,起到警示后主的作用!脍炙人口!
《后出师表》为什么会被成之为伪作?
全篇多次提到魏国是“贼”,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时期了,他的《三国志》是要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看的。而因为晋是魏禅让得国,所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自然不可能会收录诸葛亮这篇全篇一直在骂“魏贼”的《后出师表》了。而且对于《后出师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1、出处不同 《前出师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而《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具体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仍有异议。2、创作时间不同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作于三国时期(227年),而《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
后出师表的作者究竟是谁诸葛恪还是诸葛亮
”,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