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楚汉相争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意独行,不听人言
刘邦整整比项羽大24岁,这24岁白活了吗?这24岁,刘邦当过土匪,当过亭长,还和秦朝的通缉犯有过来往,“黑白”两道都沾,这样一个人,政治上很老练,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政治上不能犯错,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就导致这个集团带来一个致命的伤害,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第一点启示。“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第二个启示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军事。项羽是个军事家,打仗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在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项羽打的也是痛快淋漓。乌江自刎之前,身边只剩了28个人,28个人后面追兵是5000,28个人对5000怎么打?项羽首先把他的28个人分成四路,一路七个人,同时从山上冲下来,对方就不得不分兵作战。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个路是项羽,27个人到山下又汇合成三处。项羽提出三个目标:斩将、易旗、夺对方的军旗,最后,项羽都实现了。
他非常能打,走到最后,他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划了一个船让他渡江,他本来是要渡江的,那个乌江亭长跟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足以王也”,结果项羽听了这个话以后就笑了,项羽最后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是说,即使是江东的老百姓还拥护我,让我做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这说明项羽是有荣辱观的,刘邦没有荣辱观,项羽有荣辱观,他觉得我带8000子弟兵渡江而袭,竟无一人生还,我一个人活着回来,这是耻辱,我宁可自杀,不能承受这个耻辱。
项羽和刘邦曾在荥阳打仗,最后项羽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刘邦你要有胆量,你出来,咱俩单挑,一对一地打。别咱俩打仗,让天下老百姓跟着我们一块受罪”。刘邦说了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我只和你斗智,我不和你斗力,因为项羽力气很大。《史记》中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楚汉战争中,也就是这个时期,力能“扛鼎”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的八皇子刘长。那刘邦要跟项羽打,我估计项羽抓住他就能把他摔成肉饼。他那么大的力量,刘邦绝对打不过他。再说,刘邦跟他打的时候,刘邦又是50出头了,项羽才30岁,抓个50岁的老头往那一摔,那不知道什么样子了。
项羽临死之前还是有荣辱观的,他最后怎么办呢?他说,这匹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不愿意杀他,送给你。把那个千里马送给了那个亭长,然后反过来下马,步行作战,又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最后,看见一个人,叫吕马童,曾是他的部下,后来背叛他投降刘邦,现在追杀项羽了。项羽说,“我听说刘邦拿一万金来悬赏我的头,我做个人情,把人头送给你了。”然后他就自杀了,吕马童果真去把项羽的头砍了下来。
项羽在最后死的时候,“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国历史上,历来是成王败寇,没有人承认,失败的人是英雄,但是中国历史上,唯独承认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但是,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尽管很能打,但也存在一个大错误——战略错误。就是他只顾着跟刘邦打,刘邦到哪他跟到哪,他就死贴着刘邦打,根本不去管那个韩信在北方折腾。一个集团可以犯错误,但是这个集团犯的错误绝对不能是战略上的错误,否则,这个集团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项羽最后的失败与他战略上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性格。一个集团之所以最后走向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个集团的老总有关,老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团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个集团的领袖不能出错。而项羽作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他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项羽开始走得太顺利了,24岁起兵,在项梁手下做副统帅。24岁就是副统帅,27岁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实,等于27岁当了国家主席。
按照宪法,27岁的项羽绝对不能当的,结果他当了,27岁太年轻,尽管项羽很优秀,但27岁的小伙子,再聪明有多大的阅历呢?战神,军神,你的政治阅历不够,主政必然会犯错误。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犯了一系列错误。这都和他的性格有关,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项羽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呢?项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必然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韩信是这个时期另一个军事天才,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多次向项羽提过建议,项羽听了吗?一次都没有听。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了多年,项羽竟然没有发现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经问他手下的大臣,“你们说说,为什么我能打败项羽?为什么我能当皇帝?”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了一堆,刘邦说, “都不对,最重要的是,天下有三个杰出人才,一个是韩信,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这三杰都为我所用,所以我打败了项羽。”
这三杰中其中一杰,是刘邦军事上最依靠的人。所以,从“楚汉战争”中得到的第三个启示就是,一个集团,特别是集团的领袖、老总,如果要让这个集团发展壮大,一定要修养,提倡一种性格的修养。因为人都有善恶两面,如果你不加以限制,过度膨胀。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这个集团在战略上会犯错误。所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又一条启示,就是性格的修养,性格的修养非常重要。项羽的吃亏,在于他刚愎自用,他刚愎自用原因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相信自己太有才了;第二,少年得志。由于他早年走得太顺,所以他对自己过于自信,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是不相信别人的。他不会发现他手下的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一个一个流失了。
“楚汉战争”虽然过去了2000多年,但是“楚汉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第一政治不能幼稚,第二战略不能犯错误,第三性格要加强修养。
1. 缺乏失败的挫败教育,会导致一朝惨败便彻底失败的结局。
2. 骄傲自满会让人停步不前。
3. 忍辱负重、心胸宽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 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注定失败。
5.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6. 上下同欲者胜,上下离心者败。
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 破釜沉舟,勇敢决断。
9. 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
10. 筹谋失误,匹夫之勇。
11. 忽视农民起义,最终众叛亲离。
12. 英雄人物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普通人的弱点。
13. 缺乏远谋,常被下属猜忌。
以上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项羽本可以东渡乌江,在那里称霸天下,以待崛起之时,但是古往今来,孤独英雄的人都集执拗,刚愎自用,不知人善任,凡事拘小节,亲力亲为这些特质于一身,项羽怎可屈尊于刘邦的领导,又有何颜面回江东,现在话说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就连他死时都称:,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所以一个人的秉性和格局胸襟决定了他能否成为一个领导者,但是项羽从一个封地也没有的小人物,借助世事在民间发迹,三年之内就领五路诸侯灭掉秦朝,封立王侯,“霸王”的封号就像他的一生一样传奇崛起之迅速猛烈。也称得上是英雄了吧。
只有勇,缺少谋不足以成大事。
遇事要冷静思考后,再做决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你是否需要了解?
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告诉我们:1. 缺乏失败的挫败教育,会导致一朝惨败便彻底失败的结局。2. 骄傲自满会让人停步不前。3. 忍辱负重、心胸宽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4. 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注定失败。5.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6. 上下同欲者胜,上下离心者败。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
谁能帮我写一篇读《垓下之围》有感 的作文 写项羽的
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
论述垓下之围的写作特色及人生启示
《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
《垓下之战》对项羽的评价
在公元202年,三十岁的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英雄气短,壮士无泪,那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伴他戎马半生的女子自刎后,用那把曾把数万敌人搅得周天寒彻的佩剑,一挥而下断下自己的头颅,在刀光剑影的尽头,在保全了高贵与尊严之时,也将自己的一生与悲壮镌刻在千年丹青史书中。 但是讲述项羽的故事,你就会被他...
作文《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
项羽之死的由来
第一个名场面垓下之围,一个盖世英雄,与最心爱的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像项羽这样的大丈夫,却用最柔的一面展现了比“男儿有泪不轻弹”还要悲凉的场景!第二个名场面是东城快战。在这一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悲剧,与自己一手造成是分不开的。在楚汉形势一目了然的情况下,...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谁知道???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一、巨鹿之战显英勇 项羽,又称西楚霸王,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巨鹿之战。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展开激战,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最终成功击败秦军,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这一战展现了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二、...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简单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领土展开了激烈斗争。项羽最初势如破竹,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他逐渐陷入困境。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四周尽是敌军。无路可退,四面楚歌的氛围弥漫。最终,西楚霸王无奈自刎于乌江畔,这场历时数年的争斗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处于极端困境...
《史记》垓下之围翻译及注解
《史记》垓下之围译文: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
评价项羽的作文
垓下之围,刀光剑影,盔甲带血,项羽英勇无畏,冲破群兵。那种霸气,那种豪情,让人敬佩,却又不禁叹息他的刚愎自用。勇猛虽令人敬仰,但勇不敌智。项羽的失败,不仅在于亚父之死,更在于他的自负与刚愎。鸿门宴上的自信或妇人之仁,让改变历史的机会从指缝中溜走,从帝王化为冤魂,虞姬也随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