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光击瓮的事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读完受到什么启发
读完司马光这篇文章,从中知道了司马很聪明,然后我们观察的时候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要想办法
司马光是一个非常聪明、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有一天,司马光跟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一起捉迷藏,一不小心,一个小朋友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这时,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可司马光却没有慌,灵机一动,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找来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得救了。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保持冷静、善于思考、敢于行动,这样,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在学习中也是如此。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
翻阅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瓮救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启示 ——变换角度,多维思考 看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真聪明,从没有想过他到底聪明在哪。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司马光只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常人只想到脱离危险的方法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这就是多维思考。马光的聪明方法令我们佩服。按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缸,水流出来,让“水离开人”,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司马光的故事使我联想起,我们在解答一些数学难题时,不是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从正面人手按习惯思维,总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吗?我顿时明白了老师让我们回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用意了
冷静 思考
你是否需要了解?
作文读《司马光救友》有感
忽然传来“砰”的一声,那位在缸边跑的孩子掉进了缸里,缸里装满了水,而那个小孩就不停地在缸里挣扎,其他的孩子都吓呆了,哭了起来,唯独司马光在这个时候举起一块石头,重重地往缸里砸去,水流了出来,就这样救了那位孩子。从这个故事中就能看出司马光有那中聪明的智慧,急中生智,救了一条性命...
司马光破瓮救儿赞扬的什么精神
赞扬了司马光机智、勇敢以及能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此篇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原文如下: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我 们在司马光身上学到了什么
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聪明果敢坚持不懈,选定自己的道路,百折不挠地走下去。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 故事的深层含义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在这个故事中,司马光的能力使他能够在危机中发挥作用,而其他孩子则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5. 故事还提醒我们,在困难时刻,要有主见和勇气,不要盲目跟随他人。司马光的行为使他成为了故事中的英雄,而其他孩子则因为缺乏行动而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写出了司马光什么品质。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写出了司马光与众孩子不同的表现,这是衬托对比写法。这句话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是个怎样的人
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有哪些优秀品质
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破瓷救人文言文答案
1. 破缸救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1] 《左氏...
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光,持,石,击,瓮,破,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出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已经非常稳重,俨然一个小大人。他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喜爱得不得了,放学之后给家人讲一遍,就完全明白了其中的内涵。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甚至到了忘记饥渴,不管寒暑的程度。一天,司马光正跟小伙伴们在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