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吗? “草船借箭”的历史典故是真实的吗?

作者&投稿:昔饶 2025-05-20
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没有,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扩展资料:
在三国这段时期,吴国的代表人物孙权曾经真正的借到了对方的箭支。在建安十八年这一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在安徽地区展开了斗争,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但是吴国和大名鼎鼎的曹操相比较来说,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在经过多次的搬弄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敌方的回响,彻底的乱了手脚。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孙权贵为皇室,亲身带领着手下前往对方的敌营一探虚实,但是不料,事情败露,被曹操的探子所发现,但是因为孙权此时并没有完全的登陆,很难将其擒获,所以曹操便立马下令,放箭攻敌,因为孙权一直藏匿于船舱这个地方,才保了一条小命。
但是箭支非常的多,整个船只显得十分的薄弱,甚至有想要歪斜之势,情况岌岌可危,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剩下的将领们将船转过来,两面同时受箭,才改变了紧急的现状,而当孙权险中逃生,回到了吴国的属地之后,便命令手下将这些箭支取下来,可以二次利用。
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阵营,准备大致计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正当孙权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发现了,孙权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于是曹操下令让将士们只射箭,不追击。于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过来,把船的一侧全都都射满了箭,正当孙权的将士们无计可施之时,孙权下令,把船掉头,让另一侧也射满箭。就这样,船两边受力达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孙权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上万支箭,然后满载而归,安全返航。

后来,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对孙仲谋(孙权的字)的才能赞叹不已,他由此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不由得脱口而出”生子应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已经对孙权的才能得到了最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我们都对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很有印象,原因是因为这个典故把诸葛亮刻画的神乎其神,诸葛亮和周瑜打赌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诸葛亮略施小计,把船上绑满了草人,让曹操射箭,就从曹操把箭“借“过来了。
不得不说罗贯中这个故事编的比真正的历史还要精彩。但是小说还是小说,大部分并不是真实的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扩展资料:

赤壁地处江南,而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诸葛亮只不过是善于收集信息而已,诸葛亮借东风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金蝉脱壳,他知道周瑜很嫉妒他的才能;

周瑜曾说过,诸葛亮东吴不能用,东吴之患也,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也知道,在他借到东南风之后,周瑜一定会过河拆桥,将他杀掉。

于是在借东风时,诸葛亮要求士兵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东南风起后,由小道童代替继续表演,他则由台边的小道绕至江边,周瑜赶忙派人追赶,结果也无济于事;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你相信吗?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故事,与“借东风”、“空城计”等都是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和雄才伟略在军事实践中的应用。

草船借箭发生在蜀吴联合抗魏过程中,周瑜嫉恨蜀国有诸葛亮为军师“三分天下”,欲除之以绝后患,所以提出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应对曹操水军,以找借口杀掉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计,却满口答应:“只需三曰”,且立下军令状。

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在当时是不可能事件。没想到诸葛亮毫不犹豫满口答应且“只需三曰”。周瑜内心狐疑,派鲁肃见诸葛亮以探虚实。

诸葛亮说:此事尚需肃兄周全,借我二十只大船,每船三十军士隐于船内,战鼓齐备;再制作一千个草人,排列在船四周,用青色慢子将船围起来,即可。

鲁肃一头雾水:此为何用?

诸葛亮抚须摇扇:亮自有妙用,到时便知!只是不要让都督知晓此事即可。

鲁肃回报周瑜,只说诸葛亮不要造箭的材料,其它事情只字未提。

周瑜大喜,以为奸计得逞,静待三日后拿诸葛亮兴师问罪。

两天过去了,不见点动静。周瑜窃喜,以为大功告成。到第三曰四更天,诸葛亮秘约鲁肃乘船,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命船用绳索连起,向对岸曹军开去。

时江上大雾弥漫,对面不见人影。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草船顺江一字排开,令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急调六千军士以弓箭防御。一时万箭齐发,船舷一侧草粑片刻就成了刺猬。诸葛亮又命军士把船头调过来,接着擂鼓呐喊。又片刻,船另舷侧草粑上也密密麻麻插满了箭。

诸葛亮羽扇纶巾,手抚须髯,笑与鲁肃曰:我们回去给都督送箭去吧!

结论:诸葛亮上识天文,下懂地理,推算出长江之上三日内必有大雾,又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故以草船借箭。足见诸葛亮神机妙算,决胜千里。

故所周知,草船借箭是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打赌,而发生的。从而凸显出诸葛亮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本领,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三国演义的夸大写法,可信度不高。

但草船借箭历史上有没有呢?

草船借箭历史上是有的,但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是赤壁之战后5年的濡须之战,是孙权为了探听曹操水军虚实,选择在大雾天,鼓乐齐鸣,曹军采取一种保守打法。



草船借箭,历史上却有其实,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假装进攻,曹操下令放箭,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史书原文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 赤壁之战以后五年。“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所为,那只是三国演义里为了神化孔明而编写的这个故事。但是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不是历史真实的?为什么曹操发现来敌不用火箭...
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是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很多年的孙权身上。至于火箭嘛~那个年代的火箭就是箭上绑布条然后淋火油,那个年代火油成本很高~而且事出仓促,来不及准备

孙权: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公元213年)。由史料记载的草船借箭的真实事件而改编的故事:诸葛亮的草...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他的初始目的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急中生智,罗贯中把这件事移到诸葛亮身上,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是什么?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濡须口战役,是孙权利用曹军疑虑的一次战术行动。以下是关于草船借箭真正历史的详细解答:事件背景: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试图再次击败孙权,双方在濡须口展开战役。事件经过:孙权亲自乘船侦察曹营,曹操因担心其中有诈而不敢轻率攻击。孙权乘机让船只靠近曹营,...

为什么草船借箭是假的在历史上
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后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即将沉没,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使船保持平衡,然后孙权就开船逃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

在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草船借箭发生过吗?
黄盖给曹操送伪降书,谎称打算投降,约定好投降的日期。然后带着蒙冲战船十艘,上面载满了易燃的干柴枯草,里面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然后插上旌旗。当时的东风很急,黄盖带着十艘战船直直地冲向曹军水寨。曹军毫无戒备,还有许多人在争相观看黄盖投降。趁此机会,黄盖下令点燃柴草,然后船身像箭一样...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为什么曹操当时不射火箭?
赔本的买卖曹操能做吗?草船借箭 综上所述,你们想到的曹操早就想到了,历史上古人的智慧并不比现代人差。最后再说一句,《三国演义》只是小说,正史中确实有草船借箭的事情,不过并不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中,主人公也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人家的目的也不是借箭。

草船借箭这件事在历史上究竟有发生过吗?
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篇章被罗贯中写成了周瑜给诸葛亮出的难题,并有意致诸葛亮于死地,可惜孔明扇子一挥微微一笑借着大雾就借的了十万之箭。你看这一段老罗在吹孔明的同时有无形中黑了公瑾一把。但回归历史,草船借箭并非是诸葛亮的杰作,也不是主人公有意而为之。只不过当时发生的...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谁?是诸葛亮吗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的主角是东吴的孙权,而不是诸葛亮。以下是具体说明:故事原型: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被描绘成诸葛亮的神来之笔,但这一故事其实是基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主角是孙权,而非诸葛亮。发生时间与背景:小说中的“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

诸葛亮借箭是不是真的。
例如,《三国志注》中引用了裴松之的话,提到孙权曾用类似的方法从曹操处获取箭矢。其他解释 :有些观点认为,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的,目的是弘扬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综上所述,虽然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文学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并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