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作者&投稿:蓟姿 2025-05-20
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涿郡张飞庄后的桃花盛开的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梁启超在文章中便提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出人意料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周瑜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三顾茅庐:汉末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解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三国演义有什么成语故事
2、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色彩,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成语。如“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这句话,就源自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展现了诸葛亮与刘备联手抗敌的决心。“一亲芳泽”源自曹植的《洛神赋》,描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七步成诗”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植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
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

关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故事分别50个字左右
《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借刀杀人》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这还不止,他杀了人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大家看《三国演义》是确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的成语故事有得陇望蜀、七步之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一)得陇望蜀。《二十四史》中记载,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详解)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详解) 详细详细... 详细详细 展开  我来答 6个回答 #热议# OPPO超级会员日会上线哪些专属权益? dymm2006 2010-01-09 · TA获得超过20.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1万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47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三顾茅庐,初出...

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以及故事简介
割须弃袍的故事来自《三国演义》第58回,描绘了曹操在潼关之战中被马超追击时的情景。为了不被认出,曹操慌忙割掉胡须,脱下长袍。这描述了曹操在战场上狼狈逃窜的画面。“三顾茅庐”源自汉末刘备三次诚心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此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如今,“三顾茅庐”常用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