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用于指导实践。春秋时期的诸侯想的是称霸天下,战国时代的王者想的是一统天下。无论是称霸天下,还是一统天下,都要让对手屈服。要让对手屈服,只是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可能的。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相互征伐,就是要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和谋士领兵出征,从而给各种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从孙膑计杀庞涓、勾践灭吴,到白启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万、秦国统一六合,任何一种军事思想都有机会在残烈的战场上一试身手,证明自己的正确。
当然,也有如赵奢者,兵败而亡!但无论如何,战争实践确实推动了战争理论、战争思想的极大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
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
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扩展资料
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第一阶段:夏商周(形成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汉五代(发展阶段):中国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为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个王朝奠定基础,军队组织简单,以“天命论”为中心的战争指导思想逐步形成,军事管理以“礼”、“刑”为基础,同时产生了部分兵书。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末,进入基本成熟时期。春秋...
军事思想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这说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已经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量火器和众多人力...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于什么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1. 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开始萌芽。虽然当时对于战争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出现了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奴隶主阶级的征伐行为中,他们声称自己的行动是秉承天意,以“违天命者”和...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是兵书。它出现早、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哲理性强。散见于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主要分三个阶段:创始阶段,主要代表是姜子牙的《六韬》成熟阶段,主要代表是孙武子的《孙子兵法》丰富阶段,主要代表是吴起兵法、岳武穆兵法、戚继光兵法等 其实,现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主要代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战无不胜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由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再到不断创新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战争实践、哲学思想、政治需求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孙子兵法》,由孙武所著,它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周朝时期: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开端,当时主要是以守城为主,注重组织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兵法家,如孙子、吴起、韩信等,他们提出了很多...
什么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入到了成熟阶段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启蒙阶段主要以墨子墨家学说为代表,2、发展继承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鬼谷子、孙子、孙膑为代表,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三十六计等只要就是继承了这一时期的兵法思想;3、成熟阶段,主要以唐代以后,大型兵器的出现的为代表,像宋朝时期金兀术的拐子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