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手下的大将是谁? 《雍正王朝》:张廷玉向来谨言慎行,为何会建议雍正处死年羹尧呢...

作者&投稿:大季浩 2025-05-21
雍正皇帝为何要杀他舅舅隆科多和大将年羹尧?

  胤禛刚登基,对隆科多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
  但到1725年下半年,雍正已经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自比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又称康熙死日他曾身带匕首以防不测。这虽是在他快倒台的时候说的,但难保在平日不会有此类话语流露。还有,隆科多曾自夸九门提督(步军统领)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这些话语多少暴露了隆科多拥立胤禛的真相,自然为雍正所忌讳。实际上,当日畅春园的气氛必然是非常紧张的,步军统领所统辖的兵力也确实约有两万名官兵,而隆科多说他带匕首防身也情有可原。但这些话语后来都成了隆科多的罪状。在罪状中,胤禛认为康熙去世当日隆科多并不在康熙身边,也没有派出近侍之人,隆科多此时重提这些话就是大不敬,就是欺罔,全然没有顾及此前不久他还因为隆科多的拥戴之功而感恩戴德。臣子有功,主上高兴的话可以恩赏,但不允许你自己表功,不然那就是要挟,就是说明主上无能或者无德,这就是大清皇帝雍正的逻辑。

  隆科多同年羹尧一样,都对其他官员的任命予以干涉,称“佟选”和“年选”。虽然隆科多是正常的途径,他任吏部尚书,但选官这种事情一向是皇权所为,你一个臣子居然选起官来了,不仅是擅权,而且有结党之罪。

  隆科多对雍正的疑忌不是不知,也想自留退路,于1725年底主动提出辞去步军统领一职。这一招正中雍正下怀,他早就不想把这个要职留在隆科多手里,而且准备让与隆科多不甚亲密的巩泰来接手这个职位。以准许隆科多辞去步军统领一职为契机,雍正开始公开打击隆科多。

  1727年夏,隆科多、图理琛等人被派往边境代表清朝政府就边境问题同俄罗斯举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七月,隆科多被逮捕回京后,其他谈判代表不再坚持强硬立场,对俄国做了许多让步,当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时,俄国的代表认为俄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隆科多的被召回”是原因之一。而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身陷囹圄,被冠以四十一项大罪定为死刑。

  1727年,诸王大臣会议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以上这些都列其中。四十一条中有一些奇怪的罪行。比如,交结、庇护年羹尧之罪。其实说起来,要说交接年羹尧之罪,是首倡于胤禛自己。当初,年大将军以雍正皇帝藩邸旧人,是很瞧不上隆科多的,认为“舅舅”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而已。但雍正皇帝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考虑,不愿自己的左膀右臂闹僵,竭力表明隆科多对年羹尧的尊重,说舅舅隆科多说有些事必须要等你进京一起商量(年羹尧在西北),又表示自己以前也不知道隆科多的才能,后来才明白自己大错,隆科多真正是父亲康熙皇帝的忠臣、朕的功臣和国家的良臣,真正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希望年羹尧跟隆科多要好好共事。雍正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把年羹尧的长子过继给隆科多做儿子,以此来糅合两人为自己效命。隆科多本来就对年羹尧无恶意,又经过这样的拉皮条,他能不跟年羹尧交结吗?雍正在这里不惜自相矛盾,原因在于此时年羹尧已经倒台,雍正正是要让隆科多背上“奸党”恶名,为年羹尧陪葬。

  还有一条罪状,说隆科多交结阿灵阿、揆叙。阿灵阿卒于1716年,揆叙卒于1717年,他们都不是雍正一朝的人,这条罪状从何说起?原来,雍正这是在算旧账。早在1708年,群臣推举皇太子时,阿灵阿和揆叙是推举皇八子的核心人物。但隆科多那时似乎并没有什么能量,他只是一个一等侍卫而已。早在1705年,他的副都统、銮仪使之职已被康熙罢去。他是大阿哥的人,虽然大阿哥积极参与谋立八弟,但隆科多毕竟跟胤禩隔了一层。事实的隐情还在于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佟国维在1708年大臣推举之前抢先上奏,提醒康熙对立储之事要谨慎考虑。当时,佟国维已经退休了,但这个上奏的意味还是很明显,等于告诉众臣国舅兼国丈佟国维不赞成复立废太子胤礽,而是意图支持皇八子。当后来康熙追究主谋时,众臣举出大学士马齐,但康熙表示肯定是佟国维,予以斥责,只是没有重罚。毕竟佟国维是皇亲国戚,父皇都没有加罪,雍正也不好说什么。但对阿灵阿和揆叙,雍正在他们死后也不放过,斥之为不忠不孝暴戾阴险之人,俨然是本朝最无耻的大臣。雍正借此张开了清除胤禩集团的大幕。

  陈年旧账,嫉恨如此之深,说明雍正是一个多么刻薄阴险的人。雍正为了避免给人滥杀功臣的讥刺,所以没有将隆科多处以死刑,而是在畅春园附近建房圈禁。圈禁隆科多的地点颇富意味:隆科多位极人臣以此始,身败名裂以此终。一年后,失势的“舅舅”死于禁所。

  隆科多并非一无是处。1727年,隆科多被派往边境主持同俄国的划界谈判。当时,尽管他的地位摇摇欲坠,但他恪尽职守,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态度坚决地要求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也许他有讨好皇帝的心思,但他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可惜,那时雍正已经完全不信任他,反倒因为其他问题把他逮捕回京受审。

  最终,“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间,永远禁锢”。其赃款数十万两,于家产中追补。长子岳兴阿被革职,次子玉柱被发往黑龙江当差。1728年夏,隆科多于幽愤中死去。而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演,在雍正末年隆科多联合皇八子等人逼宫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年羹尧的所做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雍正并没有惧怕年羹尧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羹尧,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点也没有反抗甚至防卫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着旧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雍正曾说:“朕之不防年羹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至于年羹尧图谋不轨之事,明显是给年罗织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说明雍正真相信他要谋反。

  从年羹尧来看,他一直也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

  在被革川陕总督赴杭州将军任的途中,年羹尧幻想雍正会改变决定,因而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结果这反使雍正非常恼怒,他在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所上的谢恩折上这样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雍正的这段朱批实际上已经十分清楚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他决心已定,必将最终除掉年羹尧。

  直至年羹尧接到自裁的谕令,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手,还在幻想雍正会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认为使其免遭凌迟酷刑、自裁以全名节已属格外开恩,所以他应该“虽死亦当感涕”,因此年羹尧生路已绝。一个想要谋反的大臣怎么会对皇帝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呢?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最后谕令上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在永诀之时,雍正还用佛家说教,让年心悦诚服,死而不敢怨皇帝。

  杀人灭口,事出有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杀。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处死年羹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其中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阻断胤禵起兵东进的作用。

  关于雍正帝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著述都进行了阐释,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统归纳,此不赘言。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和隆科多,让人更不禁要怀疑这是作贼心虚、杀人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这种怀疑套句俗语说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我们暂且抛开雍正决心除掉年羹尧的真正动因不说,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死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公行不法,全无忌惮”,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忌恨。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所以《清史稿》上说,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我所理解的武功皇帝,应该指的是会武术、拳术、至少有一技之长、孔武有力,这样一来门槛提高了许多,否则,中国422个皇帝至少有一多半是会武功的人。
历史上都有哪些会武功的皇帝呢?咱们从头撸一撸。1.商纣王应该是最早的武功皇帝,史书记载,纣王(即帝辛)天资聪颖,行动迅速,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和秦时楚霸王项羽的功夫不相上下。
2.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秦始皇曾祖父的哥哥、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嬴荡是最早的大力士皇帝。史载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重用大力士,以武治国。当政期间,和手下的大力士较劲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当场气绝身亡,时年23岁。


▲秦武王举鼎
3.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武功皇帝。据说他骑着青牛作战,刘秀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小的时候家庭贫困,早早就学会了种田,做买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秀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豪门后代,关键他还是“位面之子”。(老天爷宠爱的儿子)
4.三国时的曹操属于典型的文治武功皇帝。不但武功了得,他还是建安七子“文艺”圈内人。和曹操交手的名将有许多,比如吕布、马超、张绣等人。
5.昭烈皇帝刘备当之无愧的武功皇帝,“双股剑”名扬天下。想当年“三英战吕布”时有诗赞曰:【枭雄玄德挚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
当时场景是:张飞、关羽和吕布缠斗难解难分,刘备手持双股剑,策马上前,大喝一声,一剑劈下去分开了三位英雄。讲真这和唐朝时,罗松一枪挑开罗成和李元霸的缠斗极为相似。

▲三英战吕布
6.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是武功皇帝。史载刘裕从小家境贫寒,在他16岁时,以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养家糊口。刘裕长得身高马大——身高七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姚明——两米五高,有道是“身大力不亏”,否则刘裕也开辟不了一片新天地。
7.北齐高洋是武功皇帝。史书记载:高洋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征伐四克。威震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抛开高洋的私德不说,他实属皇帝中的佼佼者。
8.隋炀帝杨广也属于马上皇帝。平南陈,三征高句丽,西征吐谷浑,死磕农民起义军。据说杨广长得高大英俊,属于美男子一类的人物。临死前自己对镜感慨道:“好头颅,谁当斫(zhuo)之”。如果杨广不是穷兵黩武把家底折腾光了,他的功绩将彪炳千秋。
9.唐代宗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武功皇帝。他当秦王时,其手下的大将都是牛逼人物,比如秦琼、尉迟恭、罗成、程咬金、侯君集等……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反之亦然。

▲秦王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是名副其实的武功皇帝,纵观历史,我认为赵匡胤是历史上武功最厉害的皇帝。说到武功皇帝,我们印象中清朝的雍正皇帝武功应该不弱,据说是他发明了暗杀名器“血滴子”,还有人说雍正年轻的时候曾拜少林高僧为师……。
其实这些都是野史传说。
历史上真正会武功,会拳术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史载他出生时“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所以赵匡胤的小名叫香孩儿。传说老赵出生的胞衣是荷花之类的东西,有香味也在情理之中。

世宗皇帝手下能人无数,不然安得高宗盛世。
兄弟有十三皇子怡亲王胤祥;
初有九门提督后至尚书亦其娘舅隆科多;
西北战罗布藏丹增时期有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后立川陕总督岳锺琪,战事起为宁远大将军;
左都御史査郎阿佐岳锺琪,专理军需,后任宁远大将军;
西南有鄂尔泰剿逆苗;
地方大员有河南巡抚田文镜,后任命其为河东总督兼理山东,又兼理东河总督;
浙江巡抚李卫,兼理盐政,平江南数盗,亦算得一文将。
其他御前侍卫,府邸幕僚不计其数,不一一列举。
希望能对楼主有帮助。

是这些人吧:年羹尧,隆科多,田文竟,岳钟琪,鄂尔泰,李卫,张廷玉。

你一定超爱玩《看天下》里的“老祥填字”~~我肯定一定以及确定!!

年羹尧,隆科多:为雍正继位立下汗马功劳
岳钟琪:年羹尧后又一位极其受重用的武将
田文静,鄂尔泰,李卫:雍正朝极受信任的文官

年羹尧(最著名的,年贵妃她哥哥)
岳钟琪也算吧


你是否需要了解?

雍正为什么要杀大将年羹尧
关于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这样做是杀人灭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说法: 犯上谋反,难成定谳 有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

年羹尧注定下场凄惨,他为何把君王派出去的兵砍断手,还逼迫王爷下跪?
在雍正登位时期前,清朝皇室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九子夺嫡事件。在此期间,年羹尧就是雍正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雍正也就是靠着年羹尧才登上了帝位。年羹尧掌握了整个西北的军事力量,令朝廷中许多大臣都很敬畏。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雍正也不敢随意处置年羹尧,朝中追随年羹尧的人有很多,一但雍正处置了年羹尧会...

甄嬛传中,雍正为何忍心杀得力大将年羹尧?
最开始看甄嬛传的时候,一直以为雍正要杀年羹尧是因为他目无尊上,触犯天威。不管大臣还是奴才,面见皇帝时都应该跪下,退下时都应该弓著背倒退一段再转身走。这是礼节,是规矩。而年羹尧某一次面圣时,进来的时候没有跪,只是低了一下头,走的时候意思意思跪一下然后站起来转身就走了。有一次吃饭时...

年羹尧手握30万大军,雍正动他的时候为何束手就擒不反抗呢?
而最后一点,年羹尧师出无名,雍正作为一名有才华的皇帝,民心兵心全在他的那一边,相反年羹尧任职期间的骄纵,已经引发当地百姓的不满,而且年羹尧的家眷,也都是在京城,如果他造反,这些人必定小命不保,最终也就选择了听天由命,此时的他,依然认为雍正不会拿自己怎样,最多也就是革职查办,然而雍正...

年羹尧这位清朝大将,为什么后来却被雍正皇帝给杀了?
但即使这样,雍正皇帝依然给他很多机会,比如多次被贬,就是雍正给他认错的机会。但是年羹尧宁愿被处死,也不向雍正低头。其中原因也很简单,他知道自己认错也没用。他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就算皇帝原谅了他,他也灰心丧气,承认错误,做个小官,也是做不到的。他就是西北军功集团的象征,他手下人也不...

年羹尧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入侵西藏,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随军前去征讨,并抚慰了哗变的部队。之后年羹尧被升任为四川总督,在四川巩固了清军后勤,协助大将噶尔弼、延信等平定了西藏。雍正二年(1724),率军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皇帝大喜,封其为一等公。年羹尧恃...

古代的大将手中有着兵权但年羹尧有难时下属为什么不救
古代大将年羹尧有难时,下属不救他的原因主要是皇权的高度集中以及下属对皇帝的绝对效忠。皇权的高度集中:在古代中国,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有将士和官员都必须效忠于皇帝。雍正皇帝对清朝有着绝对的皇权,因此他能够轻易地剥夺年羹尧的兵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年羹尧的下属有心相救,也无力回天,因为他们...

雍正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为何会为年贵妃多次破例?
那么,姓名是供谁称呼的呢?是供上级和长辈。雍正完全可以对年羹尧直呼其名。继位之前,年羹尧为他的包衣家奴,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继位以后,年羹尧是他手下大将,是君臣关系。直呼其名才是恰如其分。亮工二字是年羹尧的字,电视剧里是、真实历史上也是!真实历史上的清世宗雍正帝有没有以年羹尧的字亮...

为何说大将胜保一生学习年羹尧,连死法都跟他一模一样?
年羹尧30岁时就出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真可谓少年得志。 年羹尧军事才能卓越,领兵打战很有一套,不久他平定西藏和青海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年羹尧早年驰骋疆场,仕途通达,很快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作为一大功臣,刚开始他是雍正的宠臣,皇帝进行人事变动,也会询问他的意见。年羹尧居功自满,...

拥戴雍正即位的第一功臣隆科多,他为何最后也难逃君王猜忌终招杀祸?
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的时候,隆科多的一个手下仗着隆科多的名号行贿,这件事被发现后,还套出了很多隆科多的事,隆科多收受年羹尧、总督赵世显、满保,巡抚甘国璧、苏克济行贿的事情也被雍正皇帝知道了。于是雍正皇帝下命令斩杀了这个手下,还罢免了隆科多的尚书职务。这件事发生不久,雍正皇帝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