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不是诸葛亮? 三国真实历史草船借箭是孙权,为什么三国演义说是诸葛亮?千里走...

作者&投稿:针芳 2025-05-20
三国时期真的有草船借箭的事情吗,为何说并非诸葛亮?

三国时期真的有草船借箭的事情,但并非是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作为一名军师,几乎无所不能,而他诸多事迹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草船借箭”一事了。世人拿这件事赞美诸葛亮料事如神,有勇有谋。但实际上,在《三国志》中,“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孙权。
建安十八年,曹操孙权两军对峙长达一个多月,曹操坚守不出,孙权摸不清对方的底细。便选了一个浓雾之夜,乘船来到了曹操营前,曹军一看便知是孙军来犯。但是浓雾之下曹操无法判断对方来的军队规模,所以只能先下令放箭抵抗,随后再做打算。于是万箭齐发直逼孙权船只,但几乎全都插在了船头的草人上,眼看着沉重的箭要把穿弄翻,孙权连忙命令调转船头,将船的另一面也都插上了箭这才使船只稳定下来。这时天快亮了,再加上万箭齐发打破了浓雾的结构,雾气慢慢散去,曹操才看清了全貌,原来是孙权派来打探曹军底细的。曹操大呼上当,但也不得不对孙权感到佩服,目送他们离开。后来曹操深感后怕,思来想去觉得无法打败孙权,不想再正面僵持,于是撤兵回去,打破了僵局。
关于孙权派出的船只到底是一艘大船还是几艘小船,不同的史书记载不同,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孙权利用“草船借箭”打探曹营虚实一事是真的。由此可见孙权本人也是有勇有谋的很厉害的军事家,不然三分天下的格局也不会维持了那么久。只不过,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作者将这件事归功于诸葛亮,使后人误以为这件事是诸葛亮所为。

因为根本没有草船借箭这回事.是小说三国演义写故意让曹操的部下不要用火箭的,剧情不允许.真的三国历史没有这回事.
其实火箭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1L和4L的说的很不和逻辑.既然是看不清楚雾大更要用火箭射过去探虚实了.说火箭的成本大也说不通不过是箭上绑上有油的布点燃射过去.按照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造很多的.
再说了曹操的部下脑子又不是进水了,他们不会派一支小分队去探虚实吗?
不信的话可以去查看看三国志这本书上的记载

小说里,周瑜欲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充分发挥没有枪炮敌人来造的精神,在大雾弥漫的江上虚张声势,让曹操下令万箭齐发,硬生生地送给诸葛亮十多万支箭。


实际上草船借箭这个精彩故事并非在赤壁之战期间上演,而是发生在五年之后,即公元213年,的濡须口战役,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另一位大人物。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位大人物借箭靠的是轻舟而非草船。


一天,湖面上大雾弥漫。

为了了解曹操大军部署情况,孙权亲自乘轻舟前往曹操水寨。

行进当中,孙权下令鼓声大作,大军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像是主力大军压境一般。

此时,曹操多疑的毛病又犯了,担心孙权有诈,于是下令不予理会,对孙权大军万箭齐发,试图用箭雨攻击击退孙权水军。


很快,孙权的战船一侧就插满了箭,船身渐渐有倾覆的倾向。

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受到曹操箭雨攻击。

等到战船两侧都插满了箭,船身再次平衡,孙权部队鼓乐齐鸣,得以安全返航。

此时,曹操才明白自己上了孙权的当。


此战中,孙权有勇有谋,统军有方,其英雄气概让曹操都赞叹不已。

曹操随即说了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生儿子就要像孙权这样(曹操和孙权的父亲孙坚是同辈人),像刘表的儿子只是酒囊饭袋窝囊废而已。

能在老辣的曹操手里占便宜,草船借箭的战绩,足以证明孙权在军事上的才能并非一无是处。

空城计这个桥段在老百姓中有很大的知名度,所以现在的很多人还在用这个事情来赞美诸葛亮,而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空城计,使用过空城计的人是曹操,这个事实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


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很多人都不喜欢曹操,实际上曹操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物,他当时的地盘是最大的,也是其中最有能力的人。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主旨是赞美刘备而贬低曹操,所以曹操的形象才不好起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不喜欢曹操,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曹操使用空城计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曹操的力量还不是非常大,但是已经有自己的地盘了,而和他相邻的就是吕布的地盘。当时正值三国各路诸侯拼杀的时候,所以吕布就想吞并曹操,于是就率兵前来攻打。


但是不巧的是,因为在秋天,麦子已经成熟了,所以曹操为了军粮,将自己的大部分军队都派到了城外,他的军队正忙着割麦子,只有很少的军队守城。遇到吕布来攻杀,当时城里的人都人心惶惶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曹操也非常着急。

有才能的人就是不一样,曹操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时候还是保持了镇定,让自己的家眷和城中的很多人都到城墙上去,莺歌燕舞的。还命令打开城门,只有少量的士兵守城,吕布到了以后发现这个情况后,知道曹操向来狡诈,又看了看边上的树林,密不透风,心里就害怕了。


于是吕布也没有攻击城池,而是带领自己的部队回去了,曹操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这就是曹操摆空城计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步险棋,但是曹操下的非常好,最终成功了。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将这件事情安在了诸葛亮的身上,才导致了现在这个结果。

赤壁大战后,曹操被周瑜的一把火烧掉了八十三万兵马。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幸亏 守华容的关羽故念旧恩,放了曹操一马,才不使曹操英雄早亡。这只是小说的演义。


《三国 演义》只是本故事书,而不是历史书。三国时代实有华容之地,它原本是汉 代的旧县,位于今湖北长江北岸的监利 县北面约六十里,与现属湖南省洞庭湖以北的华容县不同。

如从乌林(在今洪湖 县北)划一条直线到江陵县(又叫南郡),则华容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操在 赤壁战败后,欲想逃回江陵,过华容县是最短的捷径,而曹操也确实选上了这条 道路。


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提到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并没有 派兵埋伏华容道,而是曹操引着残兵败将走到华容道时,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 泞,难以通过。后来下令士兵以草填路,让骑兵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死了不少人。当刘备等人知道曹操从华容道逃跑时,急 忙前去追赶,可惜太晚了,所以被曹操跑 掉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你是否需要了解?

为什么说三国中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不是诸葛亮?
实际上草船借箭这个精彩故事并非在赤壁之战期间上演,而是发生在五年之后,即公元213年,的濡须口战役,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另一位大人物。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位大人物借箭靠的是轻舟而非草船。一天,湖面上大雾弥漫。为了了解曹操大军部署情况,孙权亲自乘轻舟前往曹操水寨。行进当中,孙权下令鼓声大...

“濡须之战”的孙权,为何会成为“草船借箭”的原型?
在《三国志》中,孙权两面受箭仅仅是为了自保;在《三国志平话》中,已经有了“借箭”的味道,似乎是忽略了船身倾覆的危机(因为《三国志平话》个别地方比较粗糙,有些像讲话人的大纲,可能还有讲话人个人的发挥空间),不过也是一次水战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周瑜的急智。而到了《三国演义》的...

历史上有名战术,草船借箭,竟有人说是孙权想出而非诸葛亮,这究竟有何...
“草船借箭”这个漂亮活,其实真正的主角是孙权。只不过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为了表现诸葛亮的才识,才进行了移花接木。另外,诸葛亮和孙权,一个是蜀国军师,一个是吴国统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瓜葛。“草船借箭”的背景是,曹操想一统天下,可却刚刚在与孙权的战斗中失利,心理有点阴影,就暂时...

为何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实践者是孙权?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但是真正的实施者是孙策、孙权父子俩,是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在史书《三国志·吴主传》里边记载了孙权常常去挑衅曹操,然而曹操当时因为实力比较薄弱一直都是在坚守并没有迎敌。后来孙权就乘大船从濡须口来到了曹操大军的水寨前,曹操知道孙权来了之后就下令...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广为人知的版本是诸葛亮利用计谋,从曹操手中借得十万支箭。然而,在历史记载中,这一事件的主角却是孙权。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提出要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显然是有意难为诸葛亮。机智的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自信能够完成任务。他利用大雾天气,派出...

草船借箭到底是诸葛亮想出的计谋还是孙权想出的?
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就是说孙权坐大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得向一边倾斜,差点就沉了,于是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然后安然回去。虽然过程不尽相同,但是都能知道,“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孙权: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公元213年)。由史料记载的草船借箭的真实事件而改编的故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

草船借箭到底是周瑜出的主意还是孙权??? 正史说是孙权,那时候周瑜已 ...
全不是。这件事跟周帅哥无关,跟孙仲谋倒是有一点关系。就是孙权偷窥曹操的水寨被发现,船的一头遭到箭击,由于重量改变的关系(这得中多少箭啊)导致船体倾斜。于是被迫调转船头,以另一头受箭,用以保持船体平衡。就是这么个事。其实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源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一个就是孙...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

为什么草船借箭是假的在历史上
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后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即将沉没,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使船保持平衡,然后孙权就开船逃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