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是真实的吗,具体评价一下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是真实的吗,具体评价一下

作者&投稿:牛通 2025-05-20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是真实的吗,具体评价一下

草船借箭的确有存在,但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吴主孙权,因为《三国演义》不仅贬低曹操,就连孙权的形象也被严重扭曲了,东吴一方的人都是像演义中说的那么差劲吗?当然不是了,我们现在已经迈入了新世纪,就不应该像封建社会的人那样去偏见地评价古人了。孙权草船借箭后,曹操不由地感叹:“生儿子就应该生孙权这样的!”(孙权比曹操小了30岁,赤壁之战时他只有27岁)
另外,三气周瑜也是虚构的,周瑜是自然病死的,他和孔明都互相欣赏着对方,并没有演义中的那样死对头,周瑜死后去哭孝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虽然没有了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但诸葛亮仍然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评价古人时要拒绝任何“捧上天”或者“贬入地”的方式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
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5、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草船借箭的确有存在,但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吴主孙权,因为《三国演义》不仅贬低曹操,就连孙权的形象也被严重扭曲了,东吴一方的人都是像演义中说的那么差劲吗?当然不是了,我们现在已经迈入了新世纪,就不应该像封建社会的人那样去偏见地评价古人了。孙权草船借箭后,曹操不由地感叹:“生儿子就应该生孙权这样的!”(孙权比曹操小了30岁,赤壁之战时他只有27岁)

另外,三气周瑜也是虚构的,周瑜是自然病死的,他和孔明都互相欣赏着对方,并没有演义中的那样死对头,周瑜死后去哭孝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虽然没有了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但诸葛亮仍然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评价古人时要拒绝任何“捧上天”或者“贬入地”的方式

真实的三国中,诸葛亮并不是无所不能,周瑜也不是心胸及其狭窄,但从这点来看,周瑜所谓嫉妒诸葛亮才干,逼其造上万支间就值得怀疑。再有以当时的天气预报技术也难说就真能预报的如此精确,即使他是诸葛亮也不能就如此确定,因为这毕竟是掉脑袋的事情儿戏不得,所以我认为草船借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为突出诸葛亮而有意虚构的。
再说赤壁之战,有心情的话可以把10条船连起来试试,只要有一只船与其他船步调不一致就很难划动,10支船就如此何况上千支船?曹操也是个帅才,能不明白真个?再加上赤壁战场到底在哪现在也没有定论,这就更值得怀疑它的真实性了。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其实也不算有 只是在赤壁之战时 孙权开着船到操营巡视 曹操让人放箭 由于船的一边全时箭 就快翻了 孙权就让人换一个头 所以船上全时箭 曹操感叹生子英像孙仲谋 然后作者由于这个故事改变 变成了如今草船借箭的故事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有关系吗
然而,实际上,“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过了五年以后。所以,虽然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际历史中,它们发生的时间并不一致。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是真实的吗,具体评价一下
草船借箭的确有存在,但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吴主孙权,因为《三国演义》不仅贬低曹操,就连孙权的形象也被严重扭曲了,东吴一方的人都是像演义中说的那么差劲吗?当然不是了,我们现在已经迈入了新世纪,就不应该像封建社会的人那样去偏见地评价古人了。孙权草船借箭后,曹操不由地感叹:“生...

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是一件事吗
是。如果孙权的草船借箭失败,那么周瑜肯定不敢打“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看成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或是“测试”。赤壁之战的关键除了战略、战术、地利之外,“天时”就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时间、风向、风的级别,天气变化的掌握等,弄错半分,东吴就要面临被灭的危机。曹操“将舰船首尾连...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据历史记载,草船借箭与赤壁之战密切相关,这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借得箭矢,从而提升了己方的军事优势。在《三国志》中,也提到了...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是不是历史真实的?为什么曹操发现来敌不用火箭...
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是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很多年的孙权身上。至于火箭嘛~那个年代的火箭就是箭上绑布条然后淋火油,那个年代火油成本很高~而且事出仓促,来不及准备

历史上赤壁之战双方真实兵力是多少?诸葛亮草船借箭是真的吗?
草船借箭的真实性: 并非诸葛亮所为:草船借箭的故事并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实际上,这一行为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五年后,趁江面有雾时勘察曹军阵营时遇到的险情。孙权下令将战船的另一面露出,以平衡因箭矢而倾斜的船身,从而安全离开。这一随机应变之举被罗贯中加以...

赤壁之战真的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吗?
真正的主角是孙权: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孙权为了探查曹营的情况,在清晨趁雾靠近曹营,被曹操发现后,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船只徐徐而退。曹操因天气不佳且怕有埋伏,于是下令放箭,孙权的船队因此借到了箭。与诸葛亮的无关:虽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草船借箭这一事件与他并无直接关联...

在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草船借箭发生过吗?
但是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的贡献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但他并没有直接参加赤壁之战的指挥。而赤壁之战真实的指挥人则是——周瑜。《后汉书·献帝纪》中有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琮投降,刘备的军队也被...

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有关系吗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精彩策略,与赤壁之战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小说中,这一事件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由诸葛亮策划,旨在为东吴提供足够的箭矢。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疑心重,通过草船向曹军借箭,成功地在三天内获得了十万支箭。这一智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做好了...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