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历史说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是周瑜的手下,那又是谁? 草船借箭鲁肃是周瑜的手下,为社么不告诉周瑜诸葛亮要借船的事
草船借箭是有的 不过主角是孙权
数百年来,诸葛孔明“草船借箭”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
这要得力于《三国演义》。此书第四十六回把周瑜要杀孔明,命他监造十万支箭,
以及孔明立下军令状,再哄鲁肃上船,利用大雾的机会,逼近曹营,用船受箭的事,写
得十分生动,真是一篇出色的文字。
但你可知三国时代,历史上只有孙权“受箭”,却没有孔明借箭这回事么?
那是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进攻东吴的濡须,正在两军隔江相持之际,孙权坐着一
条大船来观察曹军的动静。据《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
(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还。”
《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写的,他写的是本朝的事,而他也不需有意去颂扬孙权
,可见此事还是可信的。孙权起初料不到会中了这许多箭,弄得船要倾侧,他只是急中
生智,设法使船得到平衡,也算他头脑机灵。
孙权虽然不是有意去借箭,但事实却引起小说家的注意,认为这是个好题材。
于是宋元的说书人就把这件事用在周瑜身上。那故事说,赤壁之战中,周瑜和曹操
在水上对阵,“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
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
曹公听得大怒。”
由此,草船借箭的雏形出现了。
不过这故事细想也有毛病:在大白天两军对战中,曹兵岂有只射箭不进攻之理?即
使只射箭,又哪会一射就是数百万支?
到了罗贯中撰《演义》时却不同了。他写孔明是在三日前预知江上有大雾,又写出
发时间是在四更,又写日高雾散时,孔明急令收船,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曹兵
追之不及。那便入情入理,简直可以收入“用兵奇计”之中了。
《演义》是许多头脑的智慧产品,由此一事也能证明。
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自然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其实是孙权。诸葛亮在我国应该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大部分人认识诸葛亮或者说知道诸葛亮,也是完全因为《三国演义》这本著作。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区分小说和历史,这本著作当中大部分的桥段其实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了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历史上真正的草船借箭实际上是在建安18年发生的,而此时的赤壁之战早已经结束了。《魏略》当中有这样子的记载
曹操攻打濡须口,孙权和他相拒。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通过这段记载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初的曹操在攻打濡须口的时候,也是和孙权对峙了大概有一个多月,双方不分胜负。后来有一天孙权也是亲自乘坐了一艘船,来到了曹操军营外围探查敌情,而曹操在得知的消息之后便是命令军队乱箭齐发。在经过曹操的一顿乱射之后,孙权的船差点儿翻了,好在孙权后来急中生智,命令自己手下的人把船调了个头,让船的另外一面也是布满了很多箭支,这样整个船只才能保持平衡不下沉。
也正是因为孙权的这个聪明举动,才能够让孙权安全的回到自己的阵营当中,而后来曹操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更是感叹的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在后来的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中 ,这个故事情节又被强行的加在了周瑜的身上,书中描写周瑜凭借着自己的才能获得了百万支箭,但很明显,这与历史是不符合的。
而之后罗贯中先生在创作《三国演义》之时,便是以此为灵感,把这个情节又强行加给了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其实是尊刘贬曹,所以顺带着把诸葛亮夸了一通,一些比较离奇的故事情节全部都是强加给了诸葛亮。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中做的。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平船”。东汉末年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也不是当地人,对这里的气候也不熟悉,怎么可能掐指一算——“哇塞,3天之后有大雾哎!鲁肃,借我几艘船,我借箭去!”可能吗?曹军要是射出的是火箭(箭头点火)怎么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三国志中无认何于草船借箭的记载,就是说这件事跟本就说不清有没有。
是孙权,可以去查一下的
你是否需要了解?
真三国历史上貂蝉存在吗?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吗?
历史中没有貂蝉,但诸葛亮没有用过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曾描写王允利用貂蝉巧施美人计而除了董卓。吕布杀死董卓后得到貂蝉,但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所占有,还有外传曾讲到曹操为得关羽,曾命貂蝉服侍过关羽。众说不一。而草船借箭这一典故也是有的。主人公却不是诸葛亮。一、《三国》中貂蝉事迹...
电影《草船借箭》和历史不符合的地方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后人的传颂,近年来,关于草船借箭的题材电影和电视剧也层出不穷。然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罗贯中根据曹操伐吴的事迹加以加工而成,这次,孙权才是主角。公元211年到公元219年,建业成为东吴的行政中心有9年,因为孙权还没有...
“草船借箭”竟然不是诸葛亮干的——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与 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而且风流俊逸。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气量狭小,忌贤妒能之人。罗贯中把周瑜黑的可不轻啊!这就是有关“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所以说读书一定要记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真正草船借箭的是不是诸葛亮?
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是孙权。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
为何不可以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假的呢?
恢复正统,因此赋予诸葛亮以聪明才干、忠贞之心和神异本领。尽管是几分真实几分虚构,但广大人民都希望能够出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来治理国家。诸葛亮这一形象,凭借其高尚人格、聪明才智、神异能力,必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放异彩,并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就是为何不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假的原因。
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采用别的防御方式呢?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事并不是诸葛亮做的,而是孙权做的。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南下攻打东吴孙权,被孙权阻击于芜湖对江裕溪口附近。孙权艺高胆大,有一天趁着满江大雾,亲自乘舟到江对岸观看曹操军队情况。由于江面能见度低,曹操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于是慌乱之中命令弓弩手射箭阻击。当时孙权是沿江观察,船...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果真是诸葛亮所为吗?
由于作者的手法描写,和人物的刻画,人们都对诸葛亮印象非常深刻,他一生鞠躬尽瘁,死后还为蜀汉谋划了很久的历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臣;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现代传颂的一位大智者,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典故都被我们现在的人所熟知,比方说,“七擒孟获”、“舌战群儒”、“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到底是谁?
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自然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其实是孙权。诸葛亮在我国应该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大部分人认识诸葛亮或者说知道诸葛亮,也是完全因为《三国演义》这本著作。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区分小说和历史,这本著作当中大部分的桥段其实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了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为何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实践者是孙权?
当时孙权命人继续向前行驶了五公里左右才掉头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孙权还命令他的手下击打欢快的鼓乐。识破了孙权的计谋之后,曹操还感慨说了生儿子就要生像有孙权这样计谋的人。我们在小学课本学到草船借箭是当时东吴联合蜀国一块攻打曹魏大军,因为蜀国大军比较穷根本拿不出箭矢,后来诸葛亮跟周瑜打赌三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