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三国演义》到底是谁草船借箭?真史上有吗?诸葛亮还是孙权?

作者&投稿:由刻 2025-05-20
真正草船借箭的是不是诸葛亮?

  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只是罗贯中根据孙权的这件事改编的。

是赤壁之后合肥之战!,孙权带领少数战船窥探曹操的水军!曹操得到消息后不知虚实命令弓箭手射箭,孙权的船一面受箭后开始倾斜,于是命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两面两面保持平衡后,顺水而去!结结实实的参观了一下曹操的水营,后来曹操听说后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注意不是草船!楼上说的火烧联营时曹操都死了!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意思是: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他对峙了一个多月,建安十八年214年。孙权乘大船来观察曹操的军队,曹操命人乱箭齐发,箭都射在了船上,导致船一面受重,快要翻了,孙权于是调转船头,用另一面受箭,船两面的箭差不多了,孙权就回去了。

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扩展资料:

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第5年。曹操集结了40万中原野战军,南下攻伐孙权。孙权集结了7万海军在一个叫濡须的地方打阻击。

在濡须水和长江水交汇处建立起防线,用较少的兵力对抗曹操大军。曹操大军大多数是陆军,在水面上,是难以和孙权的专业级海军对抗的。曹军初战便大败,在对岸安营扎寨后,个月有余都不派兵出站。一个天气阴暗雾气缭绕的星期六。

孙权乘船去曹军阵地前沿探察曹军的战略部署,为了摸清曹军的虚实。孙权便让同行的船只,高奏娶亲用的乐曲。以此激怒和羞辱曹军,曹操此时站在“前敌总指挥”的瞭望塔上,望向水面。

由于大雾,着实看不清到底来了多少军舰。自己的陆军也不敢贸然出战,索性下令,万箭齐发,射向水面有音乐的地方。不一会,吴军军舰一侧中箭过多,发生倾斜,马上要翻船。

孙权赶紧指挥军舰掉个头,用另一侧迎接曹家的大箭。等到另一侧也布满箭只,军舰恢复平顺。江面的雾气,也被曹军的万箭齐发射散开来。

只见水面上,五六艘小的驱逐舰,跟刺猬似的,慢悠悠的渐行渐远。曹操这才晃过神来,原来只是刺探情报而已。不禁赞扬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过后,曹操见不能迅速击败孙权,遂收军回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就是孙权,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乃小说虚构。而且孙权草船借箭并非特意,而是孙权巡江时遭曹军射击,其实表现的是孙权的临危不乱,有大将风度和气场,所以曹操在此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这段历史三国演义里也有描写。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些三国演义和历史有出入的地方:
怒鞭督邮乃刘备所为,而非张飞。
斩华雄的是孙坚,不是关于。
摆空城计的是魏国名将文聘,而非诸葛亮。
单刀赴会是鲁肃的事迹,不是关羽的。
刮骨疗毒者并非华佗,因为那时华佗早就死了。
孔明与周瑜之间的三气三杀皆为虚构,其实历史上二人交集极少,而且周瑜心胸宽广,气量大。
庞统巧授连环计为虚构。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查看全部14个回答
三国类三国类游戏?率土之滨网易军政战略大手游公测
看了手游也在看
率土之滨手游率土之滨,公测大壕礼登录就送五星强将,即刻参战,吞天食地!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我知道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所借,是孙权,请问孙权是怎么借箭的?
是赤壁之后合肥之战!,孙权带领少数战船窥探曹操的水军!曹操得到消息后不知虚实命令弓箭手射箭,孙权的船一面受箭后开始倾斜,于是命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两面两面保持平衡后,顺水而去!结结实实的参观了一下曹操的水营,后来曹操听说后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注意不是草船!楼上说的火烧联营时曹操都死了!
浏览12020-05-04
草船借箭的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孙权
草船借箭的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行进五六里,孙权下令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见吴军整肃威武,恐有诈,不敢出战,并长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连忙下令掉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片刻之后,箭均船平,吴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以后。为体现诸葛亮的智慧,罗贯中将这个故事借给了他。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的道理: 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对手的性格,气象条件,来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通晓天文地理,有丰富的气象学知识,能预测到几天内的天气变化。 2、能做到知己知彼。他算定曹操多疑,雾天不敢出城布阵。 3、有胆魄,敢于以少数的兵力,去对抗曹操,表现出了一个军事家的气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32 浏览16892019-02-21
真正草船借箭的是不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历史确有,但不是诸葛亮 【真实的历史】: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153 浏览37242017-09-12
草船借箭这事是诸葛亮干的还是孙权干的?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说的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乘大雾,开草船奔向曹营,让曹操误以为是袭兵,射箭抵挡,诸葛亮用草船“借”了十万余支箭而归。   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干过草船借箭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  三国时代确实曽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件,但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三国演义》之前的《三国志平话》里说,实际上“借箭”的是孙吴集团的领袖孙权。  孙权字仲谋,继父兄大业,掌管江东。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有关记载,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平定关中之后,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孙权遇险如此沉着镇定,可谓智勇双全。有感于孙权的才干,曹操说了一句被后代人常常引用的话,即“生子当如孙仲谋”。
16 浏览205
真正的历史说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是周瑜的手下,那又是谁?
草船借箭的不是“周瑜的手下”,而是周瑜的主公——孙权。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中做的。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平船”。东汉末年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也不是当地人,对这里的气候也不熟悉,怎么可能掐指一算——“哇塞,3天之后有大雾哎!鲁肃,借我几艘船,我借箭去!”可能吗?曹军要是射出的是火箭(箭头点火)怎么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3557位粉丝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你是否需要了解?

真正的历史说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是周瑜的手下,那又是谁?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中做的。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平船”。东汉末年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也不是当地人,对这里的气候也不熟悉,怎么可能掐指一算——“哇塞,3天之后有大雾哎!鲁肃,借我几艘船,我借箭去!”可能吗?曹军要是射出的是火箭(...

真正草船借箭的是不是诸葛亮?
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是孙权。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

想知道草船借箭是谁?
就在船即将倾覆的时候,孙权命令掌舵人将船掉头,让船的另一面冲着曹操的弓箭手们。就这样,船的另一侧也被射满了箭。这就让了船恢复了平衡,至此,孙权才得以顺利返回。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并不是孙权主动去向曹操“借箭”,而是面对船即将倾覆被动做出的机灵之举。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有一天,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为什么不采用别的防御方式呢?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事并不是诸葛亮做的,而是孙权做的。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南下攻打东吴孙权,被孙权阻击于芜湖对江裕溪口附近。孙权艺高胆大,有一天趁着满江大雾,亲自乘舟到江对岸观看曹操军队情况。由于江面能见度低,曹操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于是慌乱之中命令弓弩手射箭阻击。当时孙权是沿江观察,船...

草船借剑的主人公到底是孙权还是诸葛亮孔明呢?
船只平衡,恢复平稳。不仅安然脱险,还意外获得曹军的箭只,恨得曹操牙痒痒的。后来孙权再度乘轻船来探。曹营诸将领争相出击,曹操怕再上当,只守不出,并且下令弓弩不得妄发。孙权鼓声大作,从容而回。罗贯中后来把这段史实移植到诸葛亮身上,经过加工夸饰,成为「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吗
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历史上是周瑜“草船借箭”,还是诸葛亮“草船借箭”?
首先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并非史实,而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事件所改编的,为了彰显诸葛亮的才智。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 陈寿的《三国志•吴主传》中引《魏略》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操)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

草船借箭居然不是诸葛亮干的,那到底是谁干的?
看到自己的船因为一侧中箭太多,导致船身倾斜得行将倾覆,孙权立刻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再受箭,等到两侧受箭均衡后,安然返航,从中不难看出,“孙权借箭”并非出于事先策划,应该算是一次偶发事件,也并无准备“草船借箭”中的“稻草人”,箭都是直接射 到了大船的木板上。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

草船借箭这事是诸葛亮干的还是孙权干的?
说的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乘大雾,开草船奔向曹营,让曹操误以为是袭兵,射箭抵挡,诸葛亮用草船“借”了十万余支箭而归。 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干过草船借箭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

草船借箭的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孙权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连忙下令掉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片刻之后,箭均船平,吴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以后。为体现诸葛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