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实历史草船借箭是孙权,为什么三国演义说是诸葛亮?千里走单骑明明是鲁肃为什么说是关羽?温酒斩华 为何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实践者是孙权?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见于《三国演义》,而在《三国志》里却只字未提。这也就说明,这个故事是否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可疑的。那我们就对比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孰是孰非,经过“理性”的审判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被塑造出来的,此外还有戏剧、说书等。从传播学上来讲,可听觉化的东西的传播速度、传播力度远远优于可视化的东西。毕竟在古代很多人都不识字,即便是识字的人爱看书的人也不会太多。因此关注《三国志》的人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几乎无人问津。
《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你别忘了,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通俗嘛,所以它的传播途径就非常广,再加上戏剧、说书等传统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自然是家喻户晓了。
我们且先看看《三国演义》的记载,《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做了详细描述。这时候,曹操已经灭掉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孙权、刘备偏安一隅,不过是借了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代枭雄早就想南征统一天下了。于是在这一年,发动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发布檄文,“愿与将军会猎于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刘结成联盟,共御外侮。
面对敌我悬殊的局势,诸葛亮表现得镇定自若,仿佛早已成竹在胸。于是登坛施法,向上天借东风。在诸葛亮施展了“法术”之下,东风借来了,这时候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了。可是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箭。于是,趁着大雾弥天,他率领二十只战船,一路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挑衅曹军,做出一副佯装进攻的样子。多疑的曹操不敢轻举妄动,生恐有埋伏,便派弓弩手万箭齐发,一探虚实。结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借到十万只箭,曹操知道上当后气得七窍生烟。诸葛亮的这场妙计不仅挫败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的阴谋,也挫败了曹军的锐气,可以说是完胜。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具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其中的记载相较《三国志》而言,更为详细。这就怪了,按道理来说,越靠前的资料距离历史越近,因此记得也就越清楚,为什么反而是一千年后的《三国演义》记得更详细呢?其实,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是这个特点,晚出的资料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其实也很容易想明白,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顾颉刚先生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将之称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就是说最初的历史记载很简略,反而更可靠,越到后来,你加一笔,我加一笔,像一个女子化妆一样,越化越完美,但也就逐渐失去她的本来面目了。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有意神话诸葛亮,因为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位典型的清官,忠臣。按照易中天的解读,诸葛亮代表了老百姓的“清官梦”,所以受到人们追捧,人们便对之进行投射,把很多美好的形象都移花接木在他的身上。于是他也就成了智慧、忠贞的代表,“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一发不可收拾,俨然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变成了一个半人半妖的形象。还是鲁迅说的深刻,“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看它是如何记载的。据史料记载: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伐吴,和孙权相持两个多月还没有分出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面对危机时刻,孙权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让船受力平衡免遭沉没,体现出大将风度。曹操得知后,望着孙权远去的背影,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猪狗耳!”可见,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将发生在孙权身上的故事移花接木给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桥段,讲的是东吴都督周瑜看到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心里很妒忌,就打算找个借口害死他。
什么借口呢?周瑜以打仗需要为由,请诸葛亮用十天时间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反而说∶“只要三天。”周瑜一听,这不是找死吗?于是,就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鲁肃一听,这怎么可能啊,就去找诸葛亮去了,打算劝劝他,没想到,诸葛亮早有主意,他跟鲁肃借了20条大船,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
第三天的早晨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就命人划着二十条船朝北岸开去。等靠近曹军的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
曹操不知其中有诈,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不一会儿的功夫,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高高兴兴的回去交差了。
这个故事虽然读起来很精彩,但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与史实不符。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并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后的濡须之战。
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曹操因为初次交战大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趁着江面上有大雾,亲自坐船去曹营观察曹军部署,结果被曹操发现。孙权马上命人敲锣打鼓,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鼓乐齐鸣,以为有诈,不敢出战。
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啊,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一时间箭如雨下,孙权的船朝向曹营的一侧因中箭太多,发生倾斜,有翻沉的危险。
孙权赶紧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的船也跑远了。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不由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由此可见,“借箭”的主人翁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表现周瑜的气量小、不能容人,罗贯中就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移花接木,把“借箭”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做了改动,于是,诸葛亮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借箭高手。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加工的结果,张冠李戴就合理了,因为它不是真是的历史。而三国志是史书,不允许文学加工,当然就必须符合史实。
文学作品“害人”就在这里了。
you'dian'yun
你是否需要了解?
草船借箭是孙权还是诸葛亮?
是孙权借的箭。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
草船借箭是事实嘛,历史上有吗?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是什么?
曹操因为不能轻易选择出战,不得已只能让士兵放箭,飞箭全都落到了孙权所乘木船的一面,因为箭太多,重量都在一侧,影响了船身的平衡,孙权就让人把船掉个头,让另一面也被箭射满。就
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人真的是诸葛亮么,还是另有其人?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有何记载呢?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罗贯中把主人公换了换,他把主人公孙权换成了诸葛亮,以此来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与曹操隔江相望,准备发动那场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兵多将广,孙权的量级远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孙权趁着大雾,悄悄...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 关羽不曾参与赤壁之战
诸葛亮 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而非 诸葛亮 很多人想必都看过三国演艺,更认为三国演艺里面写的那些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比如 关羽 华容道义释曹操都是正史。但事实上,三国里面不乏有夸大的成分,甚至有些地方有张冠李戴之嫌。就比如,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真正想出这个法子的根本就不是孙权而是 诸葛亮 ,而 关羽 也不曾...
三国中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孔明,真实历史上也是吗?
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不得不说,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如今人们多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因此,明明孙权才是“草船借箭”的真正主角,却变成了诸葛亮身上的光环,实在是令人唏嘘。
草船借箭实际是由谁提出的?
草船借箭这一计策实际上是由孙权提出的。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解释:历史背景:在正史上,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中。这次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双方都有大量的兵力投入。事件经过:孙权亲自坐船去刺探曹操的军情,结果被曹操发现。曹操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因此被射中多...
真正的历史说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是周瑜的手下,那又是谁?
真实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在濡须口之战中做的。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平船”。东汉末年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也不是当地人,对这里的气候也不熟悉,怎么可能掐指一算——“哇塞,3天之后有大雾哎!鲁肃,借我几艘船,我借箭去!”可能吗?曹军要是射出的是火箭(...
历史书上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真的发生过吗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但“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